曾文浩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中日“举国体制”产生的背景,并对中日两国网球运动的“举国体制”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的不足之处,即:对网球运动投入的资金不够;国家队资源分配不均;打压了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限制了学校网球和大众网球的发展。从而得到相应的启示:对网球“举国体制”进行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球“举国体制”;吸引企业投资,加大对网球運动的投入;在重视竞技网球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大众网球和学校网球的发展。为网球运动在我国蓬勃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举国体制 网球 日本 比较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a)-0224-02
自“举国体制”在我国实施以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在国际舞台上大放体育光彩,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排行榜第一位,足以说明“举国体制”的丰功伟绩。然而在我国,“举国体制”下的网球运动表现得不尽人意,与网球强国的差距还很大。网球运动传入中国的时间与传入日本的时间大致相同,都是130多年,同样属于亚洲国家,拥有亚洲人短小灵活的身材。日本被冠以“亚洲网球一哥”的称号足以说明日本网球运动的国际影响力,地位和实力可以说比我国高了不止一个层次,有着比我们更深厚的底蕴和更均衡的男女发展,相继培养出锦织圭、伊达公子、大坂直美等世界顶级网球运动员。出现如此大差距的原因除了训练体系、思想观念、社会扶持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网球培养制度体系中“举国体制”运用的不同。
1 中日两国“举国体制”产生的背景及概念界定
1.1 中国“举国体制”产生的背景及概念
20世纪中期,我国正处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之时,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更是为了去除晚清时期被世界嘲讽“东亚病夫”的帽子,挽回民族尊严,我国开始发展“举国体制”,从体育出发,以奥运会为媒介,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通过体育大放光彩。
“举国体制”是我国效仿原苏联的一种制度,顾名思义,“举国体制”简单说就是举全国所有力量发展竞技体育,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干预的行政手段,政府调集所有可用的体育资源给那些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或训练队,满足他们训练的一切要求,目的就是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1.2 日本“举国体制”产生的背景及概念界定
2015年10月1日,日本设立了一个政府机构——日本体育厅,相当于中国的国家体育总局。设立该机构的目的是为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并且日本文科省编列了一个540亿日元“奥运锦旗”的预算,目标是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30枚以上的金牌。实际上是效仿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做法,也是对中国“举国体制”带来的金牌数量的眼红。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网球就有了“举国体制”,他们称之为“45”计划,并且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在学术界和体育界一直有一个争论,那就是日本到底是不是“举国体制”,或者说国外是否有“举国体制”,部分学者认为“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培养必须经过体校—省队—国家队这三个环节。笔者认为日本,英国等很多国家早已加入到“举国体制”的行列中,因为像英国这类小国家,人口少,不需要建立省队,优秀的运动员可以通过各种地方比赛被选拔到国家队。而日本网球的培养就是学校-俱乐部-国家队,他们网球课被编入中小学课程大纲,每个学校有网球队,网球队里优秀的球员会被俱乐部收纳,最后被选拔进入国家队。可以说他们有各自特色的“举国体制”,他们跟中国“举国体制”一样,进入国家队后,国家采用包干的方式培养运动员。
2 中日两国“举国体制”下网球运动员的培养
2.1 中国“举国体制”下网球运动员的培养
我国网球运动底蕴不够深厚,借鉴乒羽项目的经验,在网球基础几乎为零的环境下用“举国体制”对网球运动员进行培养,不可否认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举国体制”下网球运动员具体的培养步骤是:通过政府公共投资、在全国范围内选材、系统培养,从体校到省队最后进入国家队,进入国家队后运动员的所有开销由国家承担,国家队分配教练,统一训练,安排比赛,运动员比赛所获奖金65%上交国家。国家队里的资源分配呈金字塔型,顶级水平的运动员享受更多的资源,国家会给他配备一个专业网球团队,大多采用私人训练,而其他运动员享受较少的资源,训练大多是小组训练。目前,我国网球他“举国体制”正在进行改革,以李娜为代表的女子“单飞”所带来的成绩已是万众瞩目,但同样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对体制进一步完善。
2.2 日本“举国体制”下网球运动员的培养
日本网球的“举国体制”(下称“45”计划)实际上就是“45”计划,“45”计划同样是以国家队为组织形式,聚全国一切可用资源对极个别天赋异禀的运动员进行投资,从而发展经济网球。“45”计划的根源是日本网球名宿松冈修造于1986年创造了日本网坛最高排名46名,而日本网协不满足于此,与索尼等大型赞助商共同创立了“45”计划,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球员打破这个记录,从而带动这个国家网球运动的发展。“45”计划的培养步骤是:每年通过选拔赛选拔12岁上下有天赋的网球少年,国家网协及赞助商(索尼、优衣库等)出资,将他们送往美国IMG尼克网校学习和训练,并且要求最好的条件和最优秀的教练,配备专业团队。尼克网校每人每年学费大概20万人名币左右,而“45”计划会为这些青少年赞助至少10年。运动员的奖金与成绩挂钩,运动员成年后以代言的方式回报企业。
3 我国网球运动“举国体制”的不足之处
3.1 对网球运动投入的资金不够
相较于日本的稳定投资商及投资金额的巨大,我国对网球的投入显得微乎其微。我国网球国家队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税收。赞助商少,投入资金不大且会随着运动员的比赛失利出现断档的情况,导致许多运动员经费不足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团队。
3.2 国家队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举国体制“另一大问题就是国家队内部的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大量的资源集中于少部分顶级水平运动员身上,严重压缩了普通水平运动员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直接导致网球后备人才的匮乏。而日本“45”计划里面的运动员均享受同等待遇,唯一的区别就是运动员通过自己的能力打比赛获得的奖金不同。
3.3 打压了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在我国,由于运动员打比赛的奖金65%都要上交国家,并且运动员没有选择教练的权力,不能自主安排训练,国家对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保障,导致网球运动员整体训练不积极。在日本,运动员奖金与成绩挂钩,打得出色奖金越多,并且退役后国家会给其安排相应的网球工作岗位,让他们在退役后也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3.4 限制了学校网球和大众网球的发展
任何事都具有两面性,“举国体制”在为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之际,相反,由于资源的过度集中于专业队的发展,必然会压缩学校网球和大众网球的生存和发展,导致出现我国整体网球运动水平低,参与度不高,对网球运动认识落后等现象。日本除了重视职业运动员的培养,同样对大众网球和学校网球足够重视。政府投资修建网球场,目前日本国内已有5000片網球场,各中小学校也都设有网球课。
4 几点启示
4.1 对网球“举国体制”进行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球“举国体制”
网球运动对于中国而言,不像乒乓球,羽毛球那些“老牌”运动已经拥有了从上至下、系统科学的训练体系,网球运动在中国社会还属于新型运动,市场化程度高,纯粹的“举国体制”不适合我国竞技网球的发展。因此我国应针对网球的“举国体制”进行改革,借鉴李娜“单飞”的经验,以传统“举国体制”模式培养,允许条件成熟的运动员“单飞”,并且同意“单飞”的运动员随时归队,给他们作坚实的后盾。
4.2 吸引企业投资,加大对网球运动的投入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对网球运动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和政府,也就是拿着纳税人的钱打球,投资金额小,且会让运动员产生“安逸”打球的思想。多组织有关于网球运动的社会活动,以明星代言的方式推广网球,吸引大量知名赞助商对网球的投资,赞助商可以直接对某一运动员进行投资,签署定期赞助合同,该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赞助金额挂钩,一方面可以激励该运动员更加刻苦打球,另一方面对其他水平运动员也有个榜样作用。
4.3 在重视竞技网球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大众网球和学校网球的发展
我国网球的“举国体制”是相对于竞技网球发挥作用的,导致对大众网球和学校网球的漠视,不利于网球运动在全国的普及与发展,限制了后备人才的培养。我国应以政府干预的方式规范网球的市场行为,修建更多的网球基础设施,扶持网球学校,培训机构等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全民网球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芸.中国网球的举国体制及职业化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与法律,2015(3):610-635.
[2] 詹强,张健.“举国体制”背景下我国网球人才培养职业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4):63-67,77.
[3] 于涛.日本网球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J].辽宁体育科技,2016,38(1):20-22.
[4] 姜志.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