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凡
【摘 要】中职院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专业技工人才的摇篮,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国家意识形态整体布局中就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主阵地,德育课如何使其意识形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不断提升,就必然跃升成时下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中职院校;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提升
中职院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专业技工人才的摇篮,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我国意识形态整体架构中就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契机,培养与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党和国家赋予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大且紧迫的政治任务。而作为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主阵地,德育课如何使其意识形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不断提升,就成为了当下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提升中职院校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是现实的必然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既为我们中职院校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如何更好的发挥和提升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提出了要求。
中职院校作为国家专业技术工人的主要培养途径之一,每年为国家输送着大量专业技术工人人才,其德育课教学成为传授、培育、增强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意识形态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既直接影响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目标能否顺利达成,也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作为他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的完成对其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引领工作,为确保工人队伍稳定发展,为党和国家牢牢掌握工人队伍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做出应有贡献。
二、当前中职院校学生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40年来,随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腾飞,我国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中职院校的扩张式发展。对内面对数量激增、质量参差不齐的生源,对外面对西方文化思潮渗透、自由享乐拜金主义盛行,中职院校旧有德育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功能已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中职教育,但由于社会固有观念等原因,中职院校的生源来源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现今00后为主的生源,生长在新媒体盛行、网络信息爆炸的年代,他们是网络的参与者,却严重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加之本身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构建不完整甚至未形成,使他们很容易被披着“自由、平等、多元”外衣的,实为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影视作品所侵袭和误导,使他们在与马克思主义背道相驰的路上越走越远,堕入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泥潭。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德育课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二)德育课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
德育课堂作为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承担教学任务的德育课教师就是阵地上的主攻手。但伴随着近年来中职院校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德育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却难以匹配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一方面,受制于教师编制问题,学校为满足对专业课老师的需求,专业课老师的增加必定导致德育课教师数量的不足,甚至出现大班上课和无专职德育课教师的现象发生。这也就导致了流于形式的填鸭式、照本宣科式教学的必然发生,甚至因为教师素质问题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出现极端偏激言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意识形态的教学培养工作,极大的削弱学校对学生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陈旧
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旗帜的号召下,作为与技术技能产业息息相关的中职院校,也必定要不断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用工需求。事实上,中职院校在此方面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积极开展课堂一体化教学,完善实习实验场所和设备,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的技能和创新大赛等等,都极大丰富了专业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却是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德育课一如既往的是口号式、宣讲式、机械式和唯课本式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教改课改中的“隐者”。这就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和意识形态信服力的降低,使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发挥大打折扣。
三、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提升路径探究
(一)加强校园互联网管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变量”。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尽快探寻出行之有效的管控办法,使其刀锋向外保护自身。为此,中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校园网络管控平台,对接入校园网络的互联网信息进行筛选和管制,将黑色和灰色地带屏蔽在校园网络之外;二是积极建立校园官V、校园贴吧、校园公众号和校园群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校对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情况能够做到实时了解、及时引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灌输和培养;三是借用互联网平台突破德育课的校域、地域限制,在不断借鉴创新的同时,提高自身对外来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能力,增强党和国家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
(二)注重德育课教师专职专业的优势
德育课教师,作为中职院校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其教学成果和日常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合理任用德育课教师就成为了提升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的最直接途径。合理任用,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保质,二是保量。保质是前提,保量关键。一方面,选拔任用德育课教师时,不仅要看其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还要对其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进行考察,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格优良、創新创造能力过硬。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和上级主管单位,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优先保证德育课教师配比要不断满足生源数量的增加,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保证德育课教师专职专业。只有拥有一支精干德育课教师队伍作为主力军,才能使党和国家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模式
德育课教师是发挥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的主力军,那么德育课堂就是主阵地。要敢于改革,摒弃机械式、填鸭式等流于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削减口号式、宣讲式等容易引起审美疲劳的教学方式;要勇于创新,大力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趣味性、可读性、探知性和吸引力。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域和地域内资源。使教学内容和意识形态培养走出课本文字局限,使学生亲身理解文化内涵。二是要通过实践教学不断跟进和阐述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要把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政策从公报中灵活展示出来,借助现实案例或实地调研探究政策理论的来源、形成和作用效果,使学生们脱离枯燥教条,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要努力活跃课堂氛围。相较于中职院校学生专业课上动手和实践环节的充足,传统德育课堂则明显使学生感觉沉闷、约束、缺乏参与感。应充分开展师生交流、班级讨论、小组辩论,将德育课转变成一个学生参与感极强的互动交流平台,使教师以德育课内容为根本,以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现实需要为切入点,将德育课的知识传授、意识形态构建和学生的主动思考、理性交流融为一体,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完成德育课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和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