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冀 赵金英
【摘 要】重庆市的红色文化作为历史积淀形成的社会存在,以时间、空间、价值三重维度为主轴繁衍并存续至今。作为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且集中的重庆市,从文化记忆、文化认同、与新文化衍生的视角去传承并发展其红色文化,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经济引领带动、思政教育引导、文化宣传推介三位一体打造重庆市民“爱城主义”提升路径,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红色文化;爱城主义;重庆市民
由于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积淀,重庆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应积极利用开发其优越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提升重庆市民的爱城主义精神,进而提升重庆市的城市吸纳力与城市影响力,推动重庆市经济、文化与社会的长足发展。
一、红色文化与爱城主义概念解析
(一)红色文化相关概念解析
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在于红色,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红色代表革命,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红色崇拜的习俗,如传统节日春节中所用的对联、爆竹、窗花等皆为红色。现代语义下的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中国丰富的革命实践为红色文化提供了植根的沃土。文化结构理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如山川、河流、纪念碑等景观实物;三是精神层面,如思想、意志、理念等心理意识;二则是二者的统一,即物化了的心理和意识化了的物质,包括行为、理论、制度等。i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物即为革命志士所用与相关之物,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碑等实物,它们是革命精神与灵魂的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时代价值。红色文化因具有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激昂的革命精神与厚重的时代底蕴,成为提升民众政治认同感不可或缺的宝贵文化资源。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地址,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重庆主城区较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有,解放碑、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重庆人民大礼堂、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宋庆龄故居等;地方区县较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江津市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开县刘伯承元帅纪念馆、撞南县杨尚昆陵园、酉阳县赵世炎故居等。这其中解放碑与红岩精神系列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重庆的红色名片,尤其是位于重庆市最为繁华地段,渝中半岛中央商务区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因其融合了传统红色文化与现代摩登文化的双重内涵,已然成为重庆与山城人民精神的代名词,成为了重庆旅游“打卡”圣地。
(二)“爱城主义”相关概念解析
爱城主义这一概念由加拿大籍学者贝淡宁最早提出,他认为,另城市居民感到骄傲的不仅仅是其在城市有着比乡村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以及对一般意义上现代化都市摩登时尚文化的向往,而是一个城市居民所生活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及特别之处令他感到自豪,这种在一个特定城市公民群体中独有的自豪感,我们称其为“爱城主义”。贝淡宁同时指出:爱城主义源自于认识到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很特别,如果一个城市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只表现出与其他城市的一致性,则很难基于这个城市产生爱城主义。ii这正如居住在肯德基附近的居民很难为它感到骄傲一样,共同意识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东西,这正如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一样,这种共同意识往往需要附着在某些表达某种特别性的事物,如“精神”、“气质”之上。
构成爱城主义的要素众多,主要包括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等,但核心要素是一个城市的独特性魅力,这种独特性魅力是城市提升其吸引力、凝聚力与引领力的保障与基石。而在新时代的中国,由于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致使中国大部分一、二线城市在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之快,致使其在打造城市独特性上面重视不足,中国城市的相似外表掩盖了人性所共有的对独特性和共同体的追求,在新时代的中国,打造建立在独特性基础上对共同体的追求的现代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与时代紧迫性。
(三)“红色文化”与“爱城主义”的内在联系
红色文化作为凝聚在革命物质遗产之上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记忆,是社会现实存在的衍生与表达,在某种意义上讲亦是社会存在的一种体现,而爱城主义则是社会意识或者说是社会精神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社会意识也能对社会存在产生重要的反作用。iii因此通过红色文化打造爱城主义这一重要的城市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独特的城市精神也可以令城市实现在国家层面很难实现的政治目标,比如像美国的圣弗朗西斯科与中国的杭州,他们的市民以其城市干净整洁而感到自豪,他们的环保精神与环保意识也远超其所属国家的标准。
此外,还有很好的经济原因来提升城市精神。发展一个具有明确身份的城市可以帮助复苏萧条的经济。在西方,一座美丽的博物馆将西班牙毕尔巴鄂从一座日渐衰败的工业城市变成了艺术世界的圣地麦加。在中国,热爱儒家文化的游客蜂拥而至曲阜,因为他们想参观祖先孔子的故乡,城市层面的可行模型可以推广到全国。
二、“红色文化”对提升重庆市民“愛城主义”的重要价值
重庆红色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记忆、红色文化认同与新文化衍生三个层面,这对于增强重庆城市引领力、凝聚力与吸引力,提升重庆市民的爱城主义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记忆有助于提升重庆城市引领力
20世纪90年代,扬·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指出以文字和仪式为主要媒介的文化记忆对民族主体性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他注重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明发展规律。文化记忆的内容通常是社会群体共有的历史,它是绝对的时间结构,通常不受三代或四代内世代记忆的限制,它往往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传播形式中,文化记忆依赖于公共和有组织的集体交流,其继承包括两个类别:“与仪式相关”和“与文字相关”。iv在众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共产党人的引领下,重庆红色文化以如同红岩精神的共产党人的集体灵魂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红色价值体系,其精神内涵构建了共产党人生命的意义,其伦理内涵体现了共产党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判断,在二者的有机互动中共同塑造了重庆人的整体风貌与精神气质。
只要文化记忆仍然有效,任何文化都可以持续下去。相反,文化记忆的消失则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消亡。v重庆红色文化意蕴深刻且资源丰富,拥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一条,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8个,各类红色文化纪念馆、纪念地共计95个。因此,在开发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解决好红色文化与文化记忆的关系,使重庆因革命历史而积淀下的优秀文化记忆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展示,这势必会推动重庆红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同时提升重庆市民对重庆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城主义精神,增进城市引领力。
(二)红色文化认同有助于提升重庆城市凝聚力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积极认可,是指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形态,核心是承认本民族的基本价值观,这是延续一个民族生命的精神基础。冯天瑜将文化认同理解为一种积极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vi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正因如此,文化认同比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具有更深远的内涵,或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认同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认同更具有“自我认同”的特征。重庆红色文化作为凝聚重庆市民的精神纽带,是提升重庆市民城市认同感的精神支柱。
重庆的红色文化认同产生于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比较的过程之中,是一种文化面对他者存在与挑战的情况下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重庆红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重庆红色文化蕴含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奉献自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通过川渝地区人民的独特性情得以遗传,内化成为重庆人民独特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在重庆直辖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红色文化能够很自然的被重庆外来人口所吸纳接受,成为外来人口融入重庆的重要因素。因为从家族相似性理论出发,在个体被社会化之后,生活在与这个原型相对应的文化背景中自然会表现出文化上的家族相似性。vii正如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大都会在重庆主城区的人民解放纪念碑“打卡”拍照留念,这即是对重庆红色文化认同的身体(行为)表达,诸如此类的红色文化认同极大地提升了重庆的城市凝聚力。
(三)新文化的衍生有助于提升重庆城市吸引力
从“新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问题不仅可以拓展党史研究的分析领域,而且可以完善党史研究的知识结构。viii重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存续繁衍至今,有其独特的时空意识、叙事意识与变迁意识,由此构成了新文化衍生的重庆红色文化主轴。
首先是重庆红色文化发展的时空意识。文化与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重庆红色文化需要理性地权衡历史和现实,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两轴上,保持必要的张力,创造出既有当代民族个性,又有全人类共性的新文化,才能更好地保持当代重庆红色文化依托新文化衍生的活力源泉。其次是重慶红色文化发展的叙事意识。每一个积淀着红色文化的物质表象都有着血与火的革命精神的沉淀,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与岁月打磨的痕迹,在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代重庆,对这些红色文化的以新时代的视角进行解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的沧桑岁月,了解今日重庆能够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的艰辛与不易。正因如此,发展重庆红色文化的叙事意识,可以考虑融入多元化的文化表达样式,通过如红岩精神话剧展演等艺术形式进行红色文化表达,增强重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塑造重庆市民的以红色文化为纽带的爱城主义精神家园。最后是重庆红色文化发展的变迁意识。重庆红色文化发展的变迁一方面源自重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重庆红色文化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重庆红色文化的变迁是随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从重庆红色文化的总体历史发展趋势来看,重庆的红色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既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遗弃,也有对外来文化的汲取和批判。从重庆红色文化内在因素来看,文化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变化是其变化的内在因素;从重庆红色文化外部条件来看,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等是其变化的外在原因。因此对重庆红色文化的发掘、发展和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在现代化和全球化中发展演进,以期最大程度增强重庆的城市吸引力。
三、基于“红色文化”提升重庆市民“爱城主义”的有效路径
从文化记忆、文化认同再到新文化衍生的重庆红色文化,其传承与发展融入了多元的文化色彩,并且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基于此打造重庆红色文化政府、思政、媒体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路径,对新时代提升重庆市民爱城主义精神有着重要价值。
(一)经济引领带动是根本
重庆市政府应提供积极的财政与政策支持,大力开发重庆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而使重庆市民感受到基于重庆红色文化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效应包含经济增长和扶贫功能两个方面。如红色旅游项目的财政收入增加、社区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多等。ix福建、江西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但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而且促进了老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重庆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集中,市政府应当借鉴其他省区红色资源开发的优良经验,加大重庆红色资源开发力度,进而拉动重庆经济增长,达到强市富民的目的,从而提升重庆市民的爱城主义精神。
(二)思政教育引导是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群体有多个主体,如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群体,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党支部宣传组织等等。重庆市各级组织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重庆红色文化的宣传,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加大宣传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x重庆市高校众多,其中更是不乏一批重点大学,高校通过思政教育宣传重庆红色文化,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够培养大学生对重庆的爱城主义情结,进而使他们在内心上融入重庆,毕业后成为重庆市建设的优秀青年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重庆市的人才引进,亦能够推动重庆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长足发展。
(三)文化宣传推介是重点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互联网为基础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重庆红色文化必须遵循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运用融媒体发展理念引导全媒体发展氛围。在此基础上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理念、思路和方法,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脉搏,以迎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在传播语境上推动重庆红色文化叙事话语的网络化与生活化转换,改变以往重庆红色文化传播话语晦涩难懂的现实状态;在传播方式上,推动重庆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由静态向动态转换,大力开发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进行重庆红色文化宣传,改变重庆红色文化传播途径传统单一的现实状态;在传播内容上,通过红色文化漫画、微视频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重庆红色文化宣传。这样更能够贴近重庆市民日常生活,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对市民进行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以此提升重庆市民的爱城主义精神。
注释:
i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ii 贝淡宁,艾维纳·德夏里特,吴万伟:《爱城主义与身份认同》,《文化纵横》2013年第4期。
i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iv Jan Assmann(ed.),Das kulturelles Gedchtnis Schrift,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München:C.H.Beck,1992.
v 王霄冰:《文化記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vi 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vii 彼特·A·安杰利斯,段德智:《哲学辞典》,猫头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viii 郭若平:《党史文化研究的“新文化史”视角》,《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12期。
ix 刘海洋,明镜:《国内红色旅游研究进展与评述》,《旅游研究》2012年第3期。
x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