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祎
【摘 要】高校教育教学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法律素养的关键所在。下面文章主要结合的当前教学现状,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法律教学
高校是思想的战场,是意识形态的重镇,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一门重要课程,授课对象是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课程设置旨在帮助大一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进而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提升学生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阵地、主渠道。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改革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公共基础学科,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大学生道德行为意识与法律意识,使他们更直观的了解法律体系,不侵害他人、维护自己利益。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基础”课教学不仅仅包含认知因素,还包含情感因素、意志因素等,需要在课堂充分展现教学魅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获得发展和提升,实现教学过程和修身过程的真正统一。没有理论的透彻性就没有教学的实效性。基于此,作为“基础”课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和塑造能力,从而增强课堂实效性[1]。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2.1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值低
由于中学重复学习的缘故,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持有“不感冒”的态度,学生的潜意识认为该门课程学不到新的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并将其定位为“道德说教课”。这种心理预期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期待值,其直接后果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抬头率低”“低头率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很多内容在中学学过”,还有学生认为“学到这些内容,又勾起对中学生活的记忆,每天背呀记呀,好难忘!”重复学习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导致学生对课程期待值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2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贴近
法律既是一门学科,也是国家及人民意志的体现,不论是法律的教授者还是学习者,均要求有较为缜密的逻辑思维。法律作为人民总体法制观、人生价值观及道德观的统一,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现出社会目前的法治内容,通过正确的法制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在教授法律知识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并结合学生在听讲后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及形式进行改进,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法律中包含一系列专有术语及抽象概念,初学者在接触时难免会感觉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教授时要避免照本宣科,尽量使法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但现实中仍有许多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专注于教材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实际感受。对于法律这一与实践结合密切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实际约束力及重要意义。
2.3课程教学效果不显著
思修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课程。该门课程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并不是单纯的说教,它指导大学新生适应人生角色转变、正确应对人生课题、合理解决人生矛盾,同时也肩负着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目前该门课程的学生“到课率”虽有所增加,但学生到课后的“抬头率”仍有待提升。学生到课后的“抬头率”不高,说明课程教学还不够精彩,缺乏魅力,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2]。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改革分析
3.1针对高职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和其他专为高职生编制的专业课教材不同,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分本专科、不分学校全国统一教材。高职生既有普通大学生的特征,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本科生相比大多数的高职生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自律性较差;但动手能力强,思维较活跃。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高职生的特点后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把国家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同高职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更适合高职生的教学目标。
3.2注重法律实践教学
因法律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高校在进行法律教学方式改革时,要始终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学习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法律意识。法律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偏远城镇等地区开展义务法律咨询业务,参与法律宣传普及活动,帮助人们提升法律意识,学会利用法律维权。为学生提供诸如此类的法律实践活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3]。
3.3改革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是为了真实的反馈教学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成绩评定应从传统的卷面成绩改成以“卷面+实践”的双重的测评模式。成绩评定中加入实践环节,实践内容可通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完成实践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通过社会调查,收发问卷的形式收集违法守法的案例,形成调查报告,使学到的道德法律知识融入到事件中。成绩评定方式是课程的重要组成,也是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部分。
3.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逻辑主线,系统落实教学要求。在理论上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真心笃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具体教学中从点滴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言行;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为核心要素,精心设计教学专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教师在思修课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应从这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展开,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为根本遵循,协同运用教学方法。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网络与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之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血液,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但锻炼了同学们合作分工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能够为社会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李叶,路克利.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的价值及实现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82-85.
[2]段红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全过程的路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2).71-74.
[3]李红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途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