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7-05 18:43田多
智富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田多

【摘 要】民族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拥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自民族地区作为我国扶贫的重点对象后,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增加迅速,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由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经济增长发展的依托,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成果,为了更好、更快的使民族地区全部尽快脱贫过上小康生活,那么就必须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想结合。本文以典型的民族地区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来明确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处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建设科学的社会主义,达成宏伟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民族地区;武陵山片区

民族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拥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自民族地区作为我国扶贫的重点对象后,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增加迅速,在国内也不甘落后。但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一个不得不注重的问题在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民族偏远区人民的生活质量,那就是生态环境。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上来讲,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必然会出现恶化,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其生态环境质量自然会得到改善。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否适合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自身经济增长道路,文章在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依据这些解读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将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一直是人类需要探索的问题,如何正确的看待两者的关系直接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呢?我们要了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要先了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内涵。对经济增长主要存在如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增长的具体表现出发,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武义青(1995)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既包括数量(速度、规模)的扩大也包括经济系统素质的改善。而经济系统素质的改善又以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生产率)来衡量。质量高的经济增长,表现为以相同的投入量取得较多的产出量或以较少的投入量取得相同的产出量。单晓娅,陈森良(200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涵义为一定时期内一国全部的经济活动在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表现的优劣程度。它不仅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包括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彭德芬(200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包括经济运行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生存环境质量,是一个国家伴随着经济的数量增长,在经济、社会和环境诸多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劣程度。任保平(2002)认为人的发展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就表现在充分就业、富民和人的转型上。第二种观点,从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源角度,定义经济增长质量。郭克莎(1996)分析了绝对和相对经济增长速度,分析两者关系的同时探讨差别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快相对增长速度才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关键。王积业(2000)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否提升取决于剩余产品率、资金、物资消耗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等。第三种观点,从经济发展方式来阐述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在这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学者是钟学义(2001),他认为一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其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从粗放型增长变为集约型增长。

一、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环境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环境,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生态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我们都知道生态环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通俗地说,如果没有森林,锯木厂的价值就为零; 如果没有魚,渔业的价值就为零。可见,没有环境资源,经济就无法发展。从经济学的“木桶”原理来说,我们也应重视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因为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下,生态环境这木板已经越来越短。如果人们还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那么就算经济木板越来越长,最终也将是无发展的增长。作为民族地区尤其是武陵山片区,森林繁茂,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近些年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如果人们还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那么就算经济木板越来越长,最终也将是无发展的增长。所以民族地区要长久发展,还是要根据武陵山片区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不破化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长久持续的发展经济。

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是我们的后辈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为了发展经济,而肆意的去破坏环境,大量的浪费资源,这其中造成的破坏有些是无法弥补的,这对我们的子孙万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人祸”。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生态环境。胡锦涛同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作为被人遗忘的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更是如此,如今为了追求高效率的经济发展,使生态环境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巨大威胁,人们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发展的经济而忽视了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对环境的破坏,所以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和持续发展。

三、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问题

(一)发展观的非生态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而导致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因为发展观还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期。武陵山片区的人们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教育水平低下,信息来源单一,交通身份闭塞,所以大家的发展经济观念并不强烈,而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和非生态的发展观。首先这种发展观单一的以物的现代化为价值目标,结果是重视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发展; 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人的价值和生态价值。其次这种发展观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唯GDP至上。结果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经济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环保意识的薄弱

面对当前的生态困境,可以说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在环境忧患意识方面,人们并没有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警觉,仍抱着那种公害无罪感意识,在环境道德方面,我国公众虽然对环保的权益性增加,但责任心浅薄。全民在环境知与行之间的差距明显,对环境保护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没有将环境意识上升到环境伦理意识,形成伦理道德观念。

四、正确的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对策

(一)推进经济、环境统筹协调发展

正确的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必须推进经济、环境统筹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到:首先,必须认识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自然界既能养育人类,也能毁灭人类。因此,必须否定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为所欲为的传统理论; 建立经济增长比必须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人类的发展应该和自然的发展相一致的新学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者成功,逆必失败。其次应当完善生产力的概念。在生产力的內容上,除了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二因素外,必须增加自然资源的因素。没有自然资源,人类不但没有劳动对象,连自己也无法继续生存,生产力又何从谈起。在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上,除了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外,还应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不可偏废。第三,摆正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关系。地球是养育人类的母亲。没有地球,也就失去了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自然资源; 破坏了地球、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也就必然破坏了经济增长。所以必须坚决实行生态环境设保护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方针,并且还应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其次,从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来看,即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直接载体,是新经济增长方式和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反映。这就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模式由原来的“粗犷型”必须向“集约型”转变,原来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惜以环境的肆意破坏、资源的大量浪费为前提,提倡“高消耗、搞投入”得到的结果却是“低产出、低收益”,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环境与资源的肆意破坏与使用。为了更好的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将经济的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用“低消耗、低投入”,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做到“高产出、高收益”。

(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的人类在高扬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同时,忽视了自己受动性的一面,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的独立性、根源性和制约性。而违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因此,人类在对自然的征服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其次,要贯彻人与自然平等、人和自然统一的思想。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要想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唯有将经济规划与环保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人们在追求GDP、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肆意浪费,由这导致的环境污染恶果也同时被人们自己吞食。据报道,2009年湖南花垣县因开矿污染,导致上千儿童血铅超标,导致超过100儿童死亡,近几年来出现的 “雾霾”更是让人们 “谈霾色变”,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如癌症、呼吸道疾病等案例层出不穷,这些由于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恶果不断的冲击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就必须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人人都培养自己对社会对后代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对于国家,必须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过度的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负责,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工作司. 《自然辩证法概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晓壮.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A].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09.

[4] 黄承梁,余谋昌. 《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全面转型》 [M]. 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5] 廖福林.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M].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6] 翟中齐. 对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关系的浅见 [J]. 社会科学,2009 S4 期.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