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珊 张哲
【摘要】为了探索表面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专业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15个行政班级、2015级13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采用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最后发现,表面解剖学应用于实验教学之后,学生的系统解剖学期末总成绩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显著提高。
【关键词】表面解剖学 实验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提供给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識别人体标本的机会,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术操作相衔接的必经之路。本教研室尝试用临床常用操作相关的表面解剖学与解剖学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补充现有实验内容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缺失,建立一套临床与解剖相结合的,适用于本校学生的实验教学方法。
1课程改革设计
1.1教学内容的修订
对实验课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在整合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相关内容的人体实验,以真实人体为实验对象(模型),新增实验内容包括体表骨性标志、内脏体表投影、动静脉走行、神经分布等。这样在课下,学生就不需要整天围绕模型和标本复习,而是可以借助自己的身体,或者寝室同学的身体对课上的内容进行复习,从而减少对模型、标本的依赖,同时可以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1.2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把微课教学应用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将新增的实验如内脏体表投影、动静脉走行、神经分布等内容录制成微视频,解决传统教学中老师在示教时,学生因为标本大小的限制、观看角度等因素,导致对学习的重要解剖结构混淆不清这一主要问题。每个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随时随地查看重点知识,使难学难记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2.1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辽宁何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15个行政班级、2015级13个行政班级的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在入学成绩、教师配备、教学条件、考核内容、教学大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2.2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分别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通过比较两组学生测试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从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评价及自我学习状态评价两个方面,了解学生实施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3结果
3.1考试成绩比较
将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成绩、期末总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结果见表1;期末总成绩分布表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且优秀、良好和中等的学生人数都有所增加,具体结果见表2。
3.2问卷调查结果
对实验组3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45份,回收问卷3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7%。结果表明,64%的学生对新的课程改革持满意态度,66.1%的学生认为课程改革后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具体结果见表3。
4讨论
系统解剖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医学院最先接触的一门形态学课程之一,在学生还没有接触临床知识的前提下,把表面解剖学应用于解剖学实验课程中,可以提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
从教学效果看,本次教学改革通过学生的期末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都能充分说明,我院学生对把表面解剖学加入到实验课程中持肯定态度。虽然实验组的实验成绩比对照的低,这是因为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考核过程中我们加大了对操作
实践能力的考核,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实验组学生期末总成绩会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因此把表面解剖学应用于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司道文,张宇新,高俊玲.高校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与管理,2013,(06):143.
[2]陈巧格,李海芳,张艳.微课在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7,(04):301.
[3]王琴,王爱梅,肖建英.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解剖科学进展,2013,(0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