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张明
摘 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危机管理形势面对了严峻且全新的挑战。本研究通过概念的梳理,从五个方面加深对自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的内涵理解,并结合多角度探析危机的产生根源,分析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具体特点,从理念、机制、策略三个方位提出了应对危机的管理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 高等院校 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063-02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极易形成网络舆情并导向事件态势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高校甚至是社会的和谐稳定[1]。面对新挑战和新要求,高校的育人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点,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树立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理念,把握时、度、效,厘清自媒体时代的高校危机概念与产生根源,分析危机事件的特点,思考并完善新形势下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什么是自媒体时代的高校危机
自媒体时代是以个人傳播为主,通过现代化与电子化的手段,面向特定或非特定的个人与多人传播的媒介时代,校园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2]。自媒体时代的高校危机,可以参照高校危机的内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理解[3]。(1)产生的方式:通过自媒体发生的,意外的、难以预测的网络事件,以及因此引发出的现实问题。(2)发生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高校内部, 还包括高校外部。(3)危机的内容:包括高校所有要素在内的网络舆论事件。(4)解决的方法:无法运用惯常的方法加以解决。(5)产生的后果:致使学校形象受损,师生群体产生不安,个体受损,影响高校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自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的产生根源探析
2.1 信息技术的飞速提升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造成深刻影响
互联网已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手机接管生活,每日必网、无网不可,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与全程融入已深刻的投射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每日必网、wifi需求、低头族、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常态。从知识层次上来看,高校学生的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同时伴随思想活跃与强烈的猎奇心,是网络活动中的主力军。并且,每个人手里都有“麦克风”与“发声器”,使得危机的发生源头增多,造成高校的舆论环境空前复杂,人人都能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布消息。微信是会客厅,微博是发布厅,贴吧是俱乐部,新闻客户端是大超市。近年来直播平台与小视频APP的兴起,其表现出来的直观冲击力与可信度大大增强,促使大学生燃起更甚的猎奇心理。就当下的发展状况来看,网络主播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有关校园直播的数量也时常成为特点,易成为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使得高校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贷等社会敏感话题,再经过直播平台的炒作呈现给社会大众,极易触发民众对国家的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发生质疑。
2.2 当下的各类社会形态在个性张扬的大学生身上集中体现
当下社会上许多非健康的反常状态,例如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矛盾、冲突、混乱等现象,已在大学生身上日益凸显。共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娱乐心态;看客心态;习惯性怀疑;审丑心理;校园焦虑症;信仰缺失;暴戾狂躁症;“鸵鸟心态”;思考恐惧症;网络依赖症;炫富心态;初老症;自虐心态[4]。
2.3 网络虚拟化特征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隐秘性的“校园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
象[5]。在QQ、微信群中,一类是老乡群,一类是有相似爱好的学生组织的群,这些群体有着相似的背景或者是相似的兴趣爱好。群体中的同学们在某种程度上就进入了“信息茧房”,通过与群体其他同学的交流互动,对感兴趣的事物更加热衷,而与“信息茧房”的同学交流明显减少,身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在有感情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缺失,容易造成大学生自私、孤立、冷漠、非社会化。
2.4 境外敌对势力将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西化、分化的重要手段,加强对高校网站的攻击,极大影响高校安全稳定。
高校网站存在安全隐患,疏于管理建设;学校的邮件、教务、一卡通和财务管理等专项系统安全,学生信息泄露等情况日益凸显;无线设备在校园普及,无线终端APP开发给校园网安全带来新问题;学生用翻墙软件浏览国外网站,用手机浏览色情内容,给网络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另外一种,宗教活动渗透进校园,网络发酵引起社会矛盾,大学生是重点利用对象。意识形态的渗透,打着民主、人权、宗教、自由等旗号向高校推销其价值观,以扶贫、教育、慈善等名义的社会实践,有目的有组织的争夺下一代,捐资助学、合作办学、社团与学术组织、宗教渗透、家庭教会等等形式。
3 自媒体时代高校危机事件的特点
3.1 发生源头多,传播速度快,传播路径广,升级发酵快
微时代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掌握“麦克风”,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各类信息,自主交流。高校学生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是微传播媒体互动中较活跃的受众群体,并且传播平台的相对自由、开放、以及缺少把关人,给高校的舆情事件带来更多的可乘之机[6]。由于未知性和不可控性,微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或者细节的成败,都可能成为舆情发生的源头。从事件性质上来看,事件发生后问题的主导不只是学生,而是多因素并存,学校里任何一个部门、高效师生、校友、学生家长等等都是舆情的触发器。
3.2 融媒体与意见领袖引发的效应最大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舆情传播中容易形成大规模的互动,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甚至恶搞等多种形式,以立体化模式对舆情进行传播,将简单的事情推到风口浪尖。事件发生后,其传播路径也呈现多元化特点,新媒体成了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其中融媒体结合的形式传播速度最快,呈现的情况也显得更加直观,能够最快速度的引起事件发酵。
自媒體中意见领袖的参与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发展和危机管理效果有着显著影响。高校的敏感地带里的一件小事,经过略微的渲染与包装后容易被社会大众,尤其是意见领袖所关注、传播并放大。从近两年高校发生的危机事件看,意见领袖在高校危机事件和危机管理中主导作用非常明显,一旦意见领袖参与传播后,事件的波及面会迅速扩大,事件性质会立即从高校本身的问题直接上升到社会问题。
4 自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4.1 树立责任承担与信息披露的新理念
高校危机管理的理念,必须根据微时代舆情事件的特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要有责任承担理念,舆情事件一旦发生,只要牵涉到高校,无论责任是否在高校本身,都应该主动表明愿意承担责任的气度和对利益受损者同情的态度,从而赢得公众对学校的理解和信任。信息披露理念,尽早、主动、持续的公开相关信息,则能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在高校危机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应当按照教育部第29号令《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规定进行公开。
4.2 建立舆情协同处理的预防与处理机制
针对新情况,有针对性的重新构建舆情管理机制,将微机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其中。以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为重点,整合学校官方、部门系科、学生社团以及师生个人的微博和微信资源,构建自己的微传播平台体系,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应对危机。
建立扎实的危机预防机制。了解网络文化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变化,完善高校的自媒体平台,拥把握互联网上的话语渠道,学会微时代的话语方式,抓住主要利益者的问题关键,订立与之匹配的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重塑与社会大众的良好互动关系,尤其是相关意见领袖与重要媒体。
建立快速的危机处理机制。能够找到真正问题所在,快速决策,遏制事件的滋长,做到回复、下沉、稀释;并充分思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因素,适应最新的网络文化;格外关注学子们的网络声音,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对舆情处理的成败至关重要;重视意见领袖的看法与感受,及时进行回应,并做到及时定调,从利我的角度最先切入舆论,为事件的定性准确寻找合适的第一落点。
4.3 建立完善的、多渠道的危机恢复机制
依靠国家、政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并在事件后进行总结提升。及时更新与规范高校规章制度和程序,事件发生后形成案例进行广泛学习,保证问题不再发生;紧密依靠学校党政集体领导,加强内部团结,系统内要有明确分工,各司其事,不留真空地带,避免顾此失彼,统一部署协调和处理,对外要统一发声。通过对舆情事件的反思,优化管理组织内部应对舆情处理的流程,避免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队伍的单线作战。同时,培养高校自身的网络文化引领者,以知名校友、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作为意见领袖,通过集体发声来平息质疑、重塑形象。可以思考将高校的整体形象塑造与公关,通过外包服务的形式交给专业的媒体公司,由高校供给内容,由外包的媒体公司进行专业的形象设计,这样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增加危机处理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4.4 既要做好“看的见”的宣传,更要做好“看不见”的宣传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最好的宣传应该是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如此便可以成为“看不见的宣传”。高校里“看得见”的宣传,表态性、系列性的活动,引导痕迹过重,灌输的色彩太浓,宣传的动作太猛,学生活动做的越直白越热烈,学生却态度冷漠。看不见的宣传,是以理服人,以文化人,用故事化的形式表达校园精神与办学理念,以时事热点为话题的内容活动引发学生共鸣,加强人文校园的建设使校园更有温度,打造具有文化特征的校园景观设计,优化高校网络环境,加大官方媒体与平台的内容创新,做到主动吸引。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策略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03):115-117.
[2] 自媒体时代[EB/OL].https://baike.so.com/doc/2256106-2386957.html.
[3] 王瑜,张涛.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06(02):40-43.
[4] 徐艳红,袁静,谭峰.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J].人民论坛,2014(25):16-20.
[5] 杨慧.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6] 江奇艳.微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探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05):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