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对小组动力的影响研究

2019-07-05 06:00尹婉园王立红
关键词:低分人格特质组员

尹婉园,王立红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社会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正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性质不同的各小组通过利用小组产生的动力达成小组目标,小组过程中的动力变化是小组工作发挥作用的基础。近年来,关于小组动力的研究多从小组外部层面入手,分析小组自身的结构、组织等对小组动力的影响,鲜有对小组内在层面的研究,本文从构成小组基本单位的个体入手,揭示人格特质在影响小组动力诸因素中的独特价值。

一、人格特质、人格理论与小组动力

小组动力是渗透在小组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复杂力量及其交互作用和交互方式。[1]小组由人构成,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贯穿小组过程始终,人格特质在其中扮演推动或阻碍的重要角色。一般来说,个体的行为会反映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当这些特征持续出现在不同的情景中时,称为人格特质。[2]对个体成员人格特征的分析可以解释其行为。人格理论在解释分析人格差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学者认为人格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童年经验决定了人格。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成人的人格由一生中的人生经验决定。崇尚特质理论的学者认为人格由遗传因素决定。奥尔波特对特质理论的贡献在于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此外,他还提出了十六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具有较广的适用性。埃克森提出了三大人格模型理论,分别为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综上所述得知,人格特质的理论研究没有一套公认的测量人格特质的词语的标准,但是对人格特质的特质描述存在共同之处。大五人格理论在借鉴前人理论基础之上,发展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对于人格特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填补了国内人格特质相关研究的空白。包括中国人个性量表、中国人人格量表和中国人人格七因素模型。中国人人格量表则借鉴西方发展较为成熟的人格研究途径,发展出了中国人人格因素模型。国内人格特质的研究多通过量表和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关注具有中国本土化的、不同于西方的中国人的人格特质。

本文采用大五人格理论对人格特质进行阐释。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特质的所有方面。[2]五种人格因素的特质各有众多组合方式,每种因素的测量都能够清晰认识小组成员的人格特质。

二、个案研究现状

本文选取三个社区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分别为安徽省合肥市JY社区、安徽省合肥市LS社区以及安徽省淮北市GW社区,前两个社区为普通住宅,小组工作围绕儿童、妇女以及老人展开;最后一个社区为儿童活动中心,小组工作的对象为适龄儿童。个案选取对象年龄跨度较大,研究具有普适性。此外,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不包括短期小组活动中的成员。

(一)性别构成

JY社区和GW社区中社会工作发展刚起步,参与人数有待提升;LS社区中社会工作发展的较为成熟,各小组人员重复率较高。

表1 JY社区

表2 LS社区

表3 GW社区

根据表1、表2和表3的情况看,小组工作中,女性参与率远远高于男性,女性较为敏感细腻的心思直接体现在其人格特质中,较男性而言更易对小组动力产生影响。

(二)教育水平

表4 小组成员受教育水平

根据表4可知,LS社区小组成员受教育水平程度高于JY社区和GW社区,三个社区以中低教育水平的成员占主导。

(三)经济收入

JY社区与LS社区中固定的小组成员约有90%以退休金和子女赡养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因而有足够的闲暇和经济基础参与社区活动;GW社区内开展的小组活动对象为留守儿童和孤儿,他们的生活来源为父母所给的生活费以及爷爷奶奶种庄稼所得收入。

综上,本文选取的三个个案社区中女性比例较高,教育程度LS社区>JY社区>GW社区,前二者退休职工占主导,经济收入较为稳定;后者为适龄儿童,没有收入来源。社会环境因素直接作用于个人人格特质,进而体现在小组发展过程始终。

三、人格特质对小组动力的影响效应

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特质划分为五种因素,这五种因素各有自己的子维度,每个子维度都有一些说明性的形容词能够表现人格特质的特征,都有自己的高分特征和低分特征[2]可以认为,本文选取的测量指标具有内容效度且具有较强普适性。如表5所示。

根据表格,能够清晰界定并揭示小组成员人格特质的特征及其对小组动力产生的影响。

表5 人格特质五因素

(一)对小组成员

一般而言,发展到中期阶段时,小组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结构,组内形成了不同的角色、地位关系,成员之间更为亲密,投入感增强,彼此之间更为熟识了解。小组成员人格特质的作用开始显现。通过观察得知,组员人格特质的差异对其他成员产生了正向和负向双重作用。

从正向影响来看,此类组员尊重其他组员的个性、实力和态度,让组员感受到与之交往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认可并接受小组价值观并对小组充满认同感和归属感,利于增强成员间的凝聚力。其人格特质体现了外向性的高分特征、神经质的低分特征、宜人性的高分特征以及尽责性的高分特征。

“H叔对待小组其他成员和小组工作者十分热情,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与组员的关系非常融洽,平时都乐呵呵的,居委会这边有活动他也特别积极地过来帮忙”(马阿姨,居民骨干,2017年7月21日)

从负向影响来看,当组员以个人利益至上的心理与其他成员交往时,只为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因而并不尊重和关心其他成员自身的个性和利益。久而久之,此类组员脱离小组规范行事。此类成员的人格特质表现出外向性的高分特征、神经质的高分特征、宜人性的低分特征以及尽责性的低分特征。

“Z阿姨控制欲较强,当其他有能力的组员渐渐凸显出来,让她产生了紧张感和压迫感,疏远有能力的组员,只同固定的一些组员交往,还在背后挑拨组员关系,慢慢的有些人就很少来参加活动或者干脆不来了”(王主任,社工机构驻点主任,2018年1月13日)

(二)对社工

组建小组伊始,各成员进入小组成为一个整体,小组规范在社工和小组成员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对小组成员的言行产生约束作用。场域理论认为,个体成员进入小组时,就进入了一个由自身和不同的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成员个人的行为会受到这些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的影响。[1]只有及时了解小组内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力量和变量,社工才能够很好的带领小组,实现小组目标。每位成员有着独一无二的人格特质,当其人格特质与小组规范产生冲突时,不可避免地对社工也产生了双重作用。

对社工产生正向作用的组员配合支持社工的决定和工作,对于工作计划中不合理之处会提出中肯的意见,积极主动为社工提供或补充新观点,为凝聚小组成员的力量、朝着小组目标努力,减轻了社工的压力。表现为外向性的高分特征、神经性的低分特征、尽责性的高分特征。

“L阿姨作为居民骨干,从小组创建到现在,一直都兢兢业业,热情帮助别人,替他人着想,积极开展小组和社区活动,尊重其他组员和社区居民意见。”(王主任,2018年1月15日)

对社工产生负向作用的组员,易钻牛角尖,易与组员产生矛盾,降低小组凝聚力,进而影响了社区治理的发展质量。社工不仅要调整工作方案,还要对组员进行培训和管理,需要投入一定人力物力。此类成员人格特质表现为外向性的高分特征、神经质的高分特征和尽责性的低分特征。

“X阿姨交际能力强,情绪波动大,对回迁小区中来自农村的居民存在抵触情绪,总看不起他们,主张不为这类人群提供服务,影响我们(社工和居民骨干)的情绪,要给她做工作,还要调整方案。”(邓社工,2018年1月18日)

(三)对社区治理

组员的人格特质在作用于其他组员和社工时,直接影响到基层社区治理。对小组动力产生正向作用的组员,按照小组规范行事,自觉配合其他组员和社工执行大型的方案或项目,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体现了外向性高分特征、神经性低分特征、宜人性高分特征、开放性的高分特征以及尽责性的高分特征。

“有一些阿姨特别支持我们的工作,平时在小区散步都不忘给我们宣传居委会,吸引小区其他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开展社区活动的时候也是竭尽所能地向邻居们宣传居委会。”(王主任,2018年1月13日)

对小组动力产生负向作用的组员,质疑并难以认同社工的价值理念,打破小组既定的行为规范,个人利益至上,难以协助配合其他组员和工作者开展小组和社区活动,导致社区治理进程放缓。通常具有外向性的高分特征、宜人性的低分特征、开放性的低分特征以及尽责性的低分特征的特点。

“Z阿姨不经常参加本社区的小组或是社区活动而是有偿参加其他社区活动并对本社区的小区成员宣传其他社区活动的好处,有的阿姨过来问我说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搞(有偿参与社区活动)。”(王主任,2018年1月14日)

四、人格特质影响小组动力的作用机制

在小组的启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特定的路径方式与小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互动,达到维持并促进小组动力的目的。

(一)通过组员动机

组员动机因年龄、教育背景、社会关系、互动方式和社会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差异致使组员要求在小组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小组建立初期,成员之间比较陌生,对小组缺乏信任。这一阶段,成员通过权力的竞争和控制寻求安全感与回报。小组发展到中期时,成员的自我意识和权力控制意识增强,暴露更多的“本我”,容易在价值观、权力等方面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了意见分歧甚至是权力地位的争夺,以至于产生次小组。[1]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访谈看,宜人性较高的组员具有心胸宽广、富有同情心、更容易亲近和信任他人同时得到其他组员的亲近和信赖的特点。宜人性较低的组员具有控制欲强的、善妒的、个人利益至上的特征,通过自发形成次小组的方式,排斥其他组员,分化小组,降低了小组规范的约束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一致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

(二)通过小组规范

成员由初进小组到形成小组组织框架,表现在小组形成了权力结构、领导结构和角色结构。组员可通过自身的表现决定是否想要有更多话语权,是否成为小组中的领袖人物。通过实际观察可知,外向性的高分特征与尽责性的高分特征的组员的自我维持能力很强,他们能够扮演好组内和组外两种角色,能够积极融入小组,接受其他成员的影响和支持,出色完成小组任务,认同小组工作理念;外向性的高分特征与尽责性的低分特征的组员,通常能够扮演好组外的角色,较难完成组内角色,容易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与组员关系紧张。

(三)通过小组内聚力

小组内聚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二是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具体体现为组员是否对小组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有力感。当组员同时对小组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与有力感时,将极大提高小组内聚力,提升小组的的工作效率,提升组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有利于维持小组的稳定,促进小组的发展。根据大五人格理论,组员的人格特质表现为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的高分特征与神经性的低分特征时有利于成员对小组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有力感,形成内聚力较强的小组。根据观察和访谈可知,并非所有组员都能同时对小组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有力感,有的组员只能产生认同感,难以产生归属感和有力感。[3]

五、发挥人格特质对小组动力的正向作用

(一)重视需求评估,制定目标与计划

招募组员初期,社工要根据小组性质和前来社工机构的求助者,通过访谈和需求调查深入了解求助者的意愿并进行适当处理,澄清求助者的期望,初步评估求助者的问题和需求是否与小组的目标和定位相匹配,有依据地甄选组员。在小组发展过程中,社工仍需密切关注组员的需求变化,将对成员需求的动态评估贯穿小组全过程,有利于社工及时调整小组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二)促进组员间彼此熟识

首先,初步组建小组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在小组内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组员相互了解和熟识,减少隔阂和冲突。其次,社工要能注意观察组员的口头与肢体语言表达的信息,尊重组员的个性,发现每位组员的独特价值,发现其特点尤其是心理特点。最后,鼓励组员表达,通过掌声鼓励和温和的语言对组员进行引导,增加组员的勇气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乐于表达自己。

(三)促进组员间的良性互动,建立情感支持网络

社工要为组员创造机会,通过与其他组员的良性互动和互帮互助发现自身的潜能与价值;同时要重视组员反馈的信息,让其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从而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此过程有利于营造民主、信任的小组氛围。在小组发展过程始终,社工要促进组员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内在情感的联结形成小组的内聚力,让组员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有利于促进组员间的理解与分享,即便观点各异,也能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与支持。[4]

(四)多鼓励组员

小组中,每位组员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相互影响。社工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小组规范,增强规范意识,增加组员的凝聚力,更好的推动小组的进程。首先观察每位组员的性格特点;其次使用个别化的原则营造互动的气氛,思考在小组中如何针对个人特质进行回应和鼓励,如何引导小组规范的制定更为开放包容。当组员的状态不佳时,社工要能够带动其他组员对其进行鼓励,并对这种鼓励进行反馈。

(五)重视与组员的沟通

小组问题出现于组员之间、组员和社工之间信息的沟通和反馈的过程中,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工要帮助组员消除沟通中的障碍,使组员间、组员与社工间的沟通顺利进行。发挥社工的言行在小组中的示范作用,影响组员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沟通模式,营造轻松自由的小组气氛,促进组员间的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小组动力产生正向影响的成员人格特质表现为外向性的高分特征、神经质的低分特征、宜人性的高分特征、开放性的高分特征以及尽责性的高分特征。反之,对小组动力产生负向影响的组员人格特质表现为外向性的高分特征、神经质的高分特征、宜人性的低分特征、开放性的低分特征以及尽责性的低分特征。人格具有可塑性,人格特质并非一成不变。发挥人格特质对小组动力的正向作用,引导人格特质对小组动力产生负向作用的组员,建立小组规范和共同价值观,增强小组凝聚力,遵循个性化原则,动态评估成员需求,发挥小组动力支持组员的作用,进而实现小组工作的目标和基层社区建设的任务。

猜你喜欢
低分人格特质组员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加氢装置低分气脱硫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低分剧成了大众的“情绪容器”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小组落幕
让“低分”学生道歉不是挫折教育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