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霞
(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 体检中心, 江苏 句容, 212400)
脑梗死是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通常是在各危险因素刺激下造成,当患者出现脑部动脉血管堵塞时,会造成脑部缺血缺氧性坏死。通常情况下,脑梗死发病于睡眠、安静状态,很难及时发现,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极易引发脑疝等并发症,最终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因此,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为了避免出现意识障碍或语言障碍,需要积极展开康复训练护理,在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本研究选取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将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全部患者均行CT等临床检查,数据指标满足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病史、严重心脑脏器等疾病。实验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8~79岁,平均(63.50±15.50)岁,病程8~16 d, 平均病程(12.00±4.00) d。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7~78岁,平均(62.50±15.50)岁,病程9~17 d, 平均病程(13.00±4.00) d。2组患者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① 加强床面清洁,引导患者翻身,避免出现褥疮; 确保受压部位的干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红肿疼痛情况。②叮嘱患者增加饮水量,确保会阴部的清洁,避免发生泌尿感染[3]。③ 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时,应以高纤维和低脂肪类食物作为重点,如果患者存在咀嚼障碍,应予以流食、半流食,预防呼吸道阻塞出现窒息。④ 强化床旁防护,防止患者摔伤[4]。⑤ 喂水、喂饭过程,护理人员需要细心,按照少量多次原则,避免患者出现呛咳情况,定期进行口腔清理,可以降低口腔污染感染率。⑥ 营造良好治疗环境,确保病房整洁性,同时对空气温度和湿度予以控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相关常规护理工作。
1.2.2 实验组: 采用康复护理方法。① 早期康复护理中,引导患者正确体位,如上肢伸展或下肢屈曲,贯彻落实基础护理工作。如果患者情况比较特殊,需要以仰卧位状态休息,保证其舒适性。定时按摩患者肢体,可以避免出现肌肉僵硬的情况[5]。② 个性训练,对患者生活能力予以评估,科学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按照从易到难原则展开生活训练,以此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实现患者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患者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进行各项动作训练,患者双手呈十字交叉状态,借助健侧上肢进行患侧伸展,如抱膝和双膝屈曲等,在训练患者行走与站位时,每天展开2~3次训练,持续时间为20~30 min[6]。③ 心理康复护理,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对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结合患者不同情况制定心理康复护理方案,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取得有效沟通,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尤其是在对临床治疗方法和目的了解,确保患者依从性得到提升。另外,向患者讲解部分治疗成功案例,可以提升患者康复信心,如果患者出现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在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时,需要结合其语言表达与手势,尽可能了解其实际需求,以便于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改善护理人员和患者间的关系。④ 语言训练,当患者不具有基本语言功能时,往往很难正常表述自身想法,极易产生焦躁等情绪,对此,患者交流过程可以利用书面文字的方式进行,尽量满足患者情感、生活需求。与此同时,结合患者情况制定适合的训练方式,还可以实现强化患者语言训练的目标,因此,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待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 4~5 d播放柔和音乐,播放时间20~30 min, 鼓励患者和家属、医生沟通,同时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如读报纸或文章等,刺激躯体感觉,或者通过益智游戏,提升患者记忆力,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保持乐观心态[7]。⑤ 功能锻炼,结合患者病情变化,科学制定锻炼方案,引导患者主动参与训练活动,是患者早期康复的关键,具体包括: 协助患者床上直立锻炼,逐步转变为行走锻炼,保证患者身体平衡状态。如果患者存在严重肢体不便情况,需要通过被动型训练方式进行加强,尽可能达到强化患者关节灵活度目的。在患者肢体功能明显得到改善后,结合情况减少训练内容,以培养患者主动训练意识为主,整个训练过程需要严格按照从易到难和循序渐进原则进行,确保患者保持良好锻炼态度。⑥ 饮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日常饮食方面,为了保证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患者应适当增加饮水量,特别是清晨与晚间,以此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形成; 减少食盐用量,以低盐食物为主,每日食盐量控制为3 g; 因膳食脂肪量的下降,需要增加对于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类、豆制品等,以降低血液黏滞度; 对含糖类甜食的控制,如点心或饮料等; 在患者日常饮食中,对膳食总脂肪摄入予以控制,患者血脂也会随之下降; 每日膳食需要降低总脂肪量,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在烹调过程,选择植物油替代动物油,是限制脂肪量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对脑梗死患者饮食予以重视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医生正确用药,确保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得到提升,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评估时,主要是按照无效、有效、显效标准进行,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护理满意评估标准: 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时,主要是以观察神经缺损情况的评定为主,分数越高代表损伤越严重; 患者生活能力评分选择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即洗漱与穿衣、行走等指数,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能力越高。
实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00%, 对照组为7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96.00%, 对照组为78.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组护理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分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且具有病程长和治愈率低等特点,属于常见脑血管病。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发病于老年人群,通常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如神经功能障碍等,从而发生交流困难或智力障碍等并发症,使患者不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8]。受后遗症影响,患者极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最终无法配合临床治疗,降低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由于脑梗死发病6个月内,通常属于恢复神经功能重要时期,对此阶段患者予以康复护理至关重要。而向患者予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可以养成患者较强自理能力,是训练患者认知功能的关键,促进患者受损神经的恢复[9-10]。
总结脑梗死发病率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受血流缓慢等因素影响,极易造成凝血因子的聚集,引发血栓与闭塞血管等症状,或者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偏瘫等神经症状,甚至丧失生活能力。研究[11]数据显示,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过程,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患者康复效果,而且还能改善其生活水平。
康复护理主要是以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为主,通过科学制定康复护理方案的形式,贯彻落实护理干预,以此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在进行康复护理时,健康宣教能够强化患者疾病认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可见针对性基础护理、语言训练等护理干预,有利于神经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实现患者生活能力的提升[12]。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过程,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因脑梗死呈现病情重和易复发的特点,会对患者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所以,在进行康复护理时,强化病房巡视,做好相关应急准备,详细记录其病情变化情况尤为重要。第二,为了避免并发症发生,需要加大肺部感染的预防力度,可以通过雾化吸入等方式; 对尿失禁患者予以康复护理时,需要维持空气清新状态,情况严重应进行导尿管的留置,强化皮肤护理; 预防压疮时,根据常见压疮原因,需要做到勤翻身、勤整理等,对于行动不便患者应设置翻身床等[13]。第三,强化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的锻炼,尊重患者述求,尽可能以和蔼态度与患者沟通。促进关节伸展或外展等训练,避免肌肉、关节萎缩[14]。第四,在脑梗死患者饮食指导、出院指导方面,首先和家属取得沟通,尽可能养成戒烟、戒酒等习惯,在食物摄入方面,应将低脂肪与低胆固醇类作为重点,禁止暴饮、暴食。出院后应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按时吃药、定期复查[15]。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临床疗效,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确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