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2019-07-05 02:00徐明鑫陈晨刘璇高鸾姚田岭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前体稳定型心绞痛

徐明鑫 ,陈晨 ,刘璇 ,高鸾 ,姚田岭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检验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急诊内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3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急诊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仅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等具有密切相关联系,其中急性血栓的形成代表着该病急剧恶化,若不早期进行干预,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经临床不断研究发现急性血栓的形成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处理及预测转归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临床上检测血栓前体蛋白含量十分重要,该指标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1];除此之外,该指标仅存在于心肌中肌钙蛋白内,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旦出现异常升高情况则明显患者机体内存在活动性血栓[2]。该院为了探讨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诊断价值,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研究对象为8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42名健康体体检人员,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选取收治的研究对象为8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两组,即观察1组(急性心肌梗死)--42例,观察2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同期选择42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且对三组受检人员检测后的血栓前体蛋白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进行观察及评估。

观察1组男女性别之比21∶21;平均年龄值 (69.51±1.04)岁,年龄范围 58~81 岁;平均病程值(22.02±1.01)h,病程范围3~42 h。观察2组男女性别之比20:22;平均年龄值 (69.55±1.07)岁,年龄范围59~81岁;平均病程值(22.05±1.05)h, 病程范围 4~42 h。 对照组男女性别之比22:20;平均年龄值(69.48±1.01)岁,年龄范围 58~82 岁。 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对比价值。

纳入标准[3]:①均符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表现,经相关检查确诊;②自愿参加该次研究,认知功能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无药物禁忌证及过敏既往史;④无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

排除标准[4]: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②合并严重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疾病;③存在地中海贫血等疾病;④合并精神性疾病。

1.2 方法

3组受检人员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3 mL,置入1:9枸橼酸钠抗凝管内,待离心处理后置于低温下保存;选择ELISA法检测标本中血栓前体蛋白含量,其中试剂盒由于康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正常值为<0.5mg/L;磷酸肌酸激酶与同工酶则选择干化学法检测,前者正常值为 30~170 U/L,后者正常值为 0~16 U/L。

观察1组与观察2组患者于入院期间指导其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 H35020739、2018040501),剂量为 100 mg,1次/d,疗程为为7 d,且给予吸氧及绝对卧床修养。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评估3组受检人员的血栓前体蛋白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

1.4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21.00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采用(±s)与百分比表示分别用t值、χ2值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1组血栓前体蛋白高于观察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血栓前体蛋白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2组磷酸肌酸激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同工酶含量高于观察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工酶含量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比较两者临床指标(±s)

表1 比较两者临床指标(±s)

组别 血栓前体蛋白(mg/L)磷酸肌酸激酶(U/L)同工酶含量(U/L)观察 1组(n=42)观察 2组(n=42)对照组(n=42)T 观察 1组与观察 2组值P 观察 1组与观察 2组值T 观察 1组与对照组值P 观察 1组与对照组值T 观察 2组与对照组值P 观察 2组与对照组值9.72±1.45 2.75±0.57 2.87±0.65 31.13 0.01 27.94 0.01 0.89 0.31 598.27±12.52 134.52±8.52 52.65±3.52 198.46 0.01 271.89 0.01 57.56 0.01 102.52±5.65 10.05±1.35 9.89±1.23 103.64 0.01 103.82 0.01 0.57 0.57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病变较为严重,且处于极其不稳定状态,按照疾病类型可分为两种,即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5];曾有学者研究表明: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剧恶化的关键因素在于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为此在临床上早期发现急性血栓的形成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正确方向,对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具有急剧作用;经临床调查发现形成急性血栓特异性标志物在于血栓前体蛋白,该指标的上升可表示患者机体内存在明显的血栓,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该指标早期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血栓前体蛋白是一种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即是形成血栓的主要成分之一,加上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元降解产物无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故此用于诊断各种血栓性疾病意义重大,即敏感性、特异性更高[7-9]。

以往临床上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激活指标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该指标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凝血酶元原片段1.2、凝血时间及APTT等,以上指标仅有部分对形成急性血栓的检测存在特异性,甚至无特异性,为此该院并不建议应用,而是通过定量检测血浆中血栓前体含量,有利于辅助急性心肌梗死、脑栓塞、肺栓塞及下肢静脉栓塞等疾病的诊断[10];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该指标对评估下肢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形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于该次研究结果中可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栓前体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而言无明显变化,由此说明血浆中血栓前体含量在观察1组(9.72±1.45)mg/L与观察2组(2.75±0.57)mg/L中存在明显差异性,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即急性急性梗死组血栓前体含量为(9.9±3.9)mg/L,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栓前体含量为(2.6±1.8)mg/L,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即说明以上指标可用于区分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不同。除此之外,该院建议最好动态检测血浆中血栓前体含量,有利于尽早区分以上两种疾病的不同之处,继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曾有学者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具有密切相关联系,经检查发现该类患者机体内血小板功能处于异常状态中,正常情况下血小板不会黏附于完整内皮细胞上,若在异常的状态下,即血管壁受到损伤时可导致血小板黏附于暴露的内皮下组织中,继而产生血小板活化等反应[11];为此在临床上对于该类患者首选抗血小板治疗,以阿司匹林药物为代表,通过乙酰化环氧化酶1阻止AA,从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生成的作用,对控制病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2]。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选择检测血栓前体蛋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利于尽早区分两者疾病不同,继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
前体稳定型心绞痛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亚麻籽油前体脂质体稳定性及释放性能研究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