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功能及椎体高度的影响

2019-07-05 02:00李川江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成形术经皮椎体

李川江

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骨科,重庆 405800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质量、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生骨质疏松症后容易引起骨折,其中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发生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1-4]。该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对患者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8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观察组41例行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对照组43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组:男性 16例,女性 25例,年龄 54~84岁,平均年龄(66.74±4.83)岁;对照组:男性 17例,女性26例,年龄 53~85岁,平均年龄(67.04±5.21)岁。该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予以患者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见效后协助患者取俯卧位,于患者上胸部和骨盆放置软垫,以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并获得椎体的体位复位。常规进行消毒铺巾操作,然后在C型臂机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注意进针点、穿刺方向,须选择正确,避免误入椎管内,主要经椎弓根刺入椎体达前中部,穿刺针椎体侧位达椎体前中的1/3处。穿刺后更换工作套管,建立工作通道,置入精细钻,完成钻孔处理,钻孔时注意钻尖接近椎体前缘时将骨钻撤出,置入骨囊袋,在C型臂机透视下使骨囊袋保持合适的位置,而后将引导管的内芯拔出,对骨水泥进行调配,骨水泥调配适宜后通过输送装置灌入。在X线透视下观察骨水泥填充情况,及时停止骨水泥的灌注,引入推杆,推入输送装置中的骨水泥于骨囊袋内,完成后撤出装置、导管并压迫止血,待骨水泥硬化之后完成手术,将切口缝合。

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麻醉方法、体位选择、穿刺方式与观察相同,穿刺成功后将针芯去除并置入工作套管,使其前端距离椎体后缘皮质前2~3 mm,经过工作套管推入钻头,停止在钻头尖端距离椎体前缘3~4 mm位置,然后置入球囊扩张系统,在C型臂机监视下扩张球囊,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后停止扩张,撤出球囊并调配骨水泥,接着在透视下使用骨水泥注入器注入椎体内,保持低压环境注入,填充满意后即可停止注射。最后在C型臂机透视下观察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分布满意之后,于骨水泥凝固之前旋转穿刺套管数圈,以使之与骨水泥分离,将穿刺针拔出并对切口进行缝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评价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强度、生活自理、坐立、站立、步行等10个评价项目,每项各有6个选项,评为0~5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②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中部高度、Cobb's角进行检测分析。③对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进行观察统计。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ODI评分比较

两种患者术前的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OD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 ODI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 OD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术前 术后3个月观察组(n=41)对照组(n=43)t值 P值79.42±4.51 78.96±4.28 0.479 0.632 27.52±2.86 32.71±3.09 7.978 0.000

2.2 两组椎体高度比较

两组术前的伤椎前缘高度、中部高度、Co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体高度比较(±s)

表2 两组椎体高度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术后 3 个月比较,bP<0.05。

组别 伤椎前缘高度(mm)中部高度(mm)Cobb's角(°)观察组(n=41)对照组(n=43)术前术后3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62.54±4.28(78.96±2.37)ab 62.73±4.19(73.62±2.05)a 66.93±4.37(83.42±3.58)ab 67.05±4.52(78.27±2.37)a 19.42±2.73(10.21±1.28)ab 19.25±2.97(12.19±0.83)a

2.3 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44%(1/41),明显低于对照组 16.28%(7/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65,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目前常用术式包括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微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等优点,是以往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手段,应用十分广泛,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随着广泛的使用也凸显出一点问题,即该术式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其中骨水泥渗漏是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骨水泥渗漏后再次丢失椎体高度,还会增加邻近椎体骨折风险,对脊柱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渗漏之后扩散至椎旁组织还会引发水肿,若渗漏至椎管内硬膜外、神经孔还会导致脊髓神经受压等情况[5-7]。

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是近年来开始在临床推广的术式,该术式采用呈网带状结构、由高分子材料制作的骨囊袋,通过取黏稠骨水泥直接灌入使之膨胀,致密的高分子网层结构能够将大部分骨水泥包裹住,且允许少部分骨水泥渗漏出网层外与骨组织耦合,此外膨胀后囊袋形状相对固定,能够对骨水泥分布、椎体外渗漏较好地控制,从而降低骨水泥渗漏率,促进功能改善与恢复。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证实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候东坡等人[8]研究中发现,采用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的患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94%,而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3.53%,前者明显低于后者,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2.44%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6.28%的发生率,与该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该研究结果指出,骨囊袋组术后末次随访的前缘椎体高度(78.85±2.33)mm、中部高度(82.72±3.14)mm 及 Cobb's角(10.16±1.38)°均明显优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 (77.74±2.52)mm、(81.38±3.38)mm 及(10.95±1.99)°,而该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术后 3个月前缘椎体高度、中部高度及Cobb's角分别为(78.96±2.37)mm、(83.42±3.58)mm、(10.21±1.28)°, 明显优于对照组(73.62±2.05)mm、(78.27±2.37)mm、(12.19±0.83)°,同样与上述研究一致[8]。此外该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OD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说明骨囊袋手术还有助于功能恢复,充分显示出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的显著优势。骨囊袋手术效果更优的原因主要在于骨囊袋灌注骨水泥能够使用较大的压力,有助于将压缩椎体高度很好地抬升,促进脊柱力学性能恢复,使额外屈曲力矩减少[9-10]。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通过球囊扩张将椎体终板抬高,由于撑开椎体和灌注骨水泥两个操作是分开进行,含空腔的椎体力学性能较差,容易在球囊抽出之时发生椎体回弹情况,从而再次丢失椎体高度、后凸角,对于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而言,该术式通过直接于椎体内置入骨囊袋并在囊袋中填入骨水泥,利用流体静压作用来将终板抬高,并将囊袋留在椎体内,能够一次完成扩张、填充操作,进而有效避免丢失椎体高度、后凸角[11-12]。

综上所述,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优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有利于患者功能及椎体高度恢复,也能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成形术经皮椎体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MTA和Vitapex用于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效果探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