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以体育院校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为主线,提出以“导师制”模式背景下对江汉大学体育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分析江汉大学导师制的现状,提出相应改革与措施,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为体育院校实施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导师制;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谢孟瑶,江汉大学运动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学。(湖北 武汉 43005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武汉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体育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C17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2-0019-0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下,先设定好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并计划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最后为这一培养过程制定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以专业为分类标准、以文理为分类标准。然而传统教学使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导致学生体育专业能力不够突出,就业竞争大。导师制是一种缘于牛津大学并流传至今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健康成长是一项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导师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是学年制、学分制等高等教学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本科生导师制”是育人理念的有效实践,通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突出对学生的个体关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体育学院须以教育的多样性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培养人才既能掌握体育领域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又能适应大专业范围内职业的需要,显现体育院校的地位和作用。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分三个专业: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专业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学院有着完善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紧跟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不断根据学校定位及学生的发展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现代教育理念和运动训练素养,具备竞技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专项技能,能够在各类学校、专项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管理,服务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培养过程。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实行分类招生,体育类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前三个学期按体育学类进行学习,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和体育学类基础课程。第四学期按照学校规定的专业分流原则和流程,学生在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两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大类培养基本学制为四年,前三个学期为基础培养阶段,第五学期为专业教育阶段。运动训练学生全国单招形式,主要有足球、羽毛球、篮球、龙舟、摔跤、射击、手球、体操等项目。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175学分,达到毕业与学位要求者,按所学专业授予毕业证书和教育学学士学位证书。
3.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运动训练: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竞赛学、体育保健学、主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体育教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
社会体育:社区体育指导、社会体育导论、体育服务标准化、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原理、主项等。
课外实践创新上,运动训练重在科学竞赛、培养学生赛事组织、裁判、赛事志愿、创业创新、志愿者工作;体育教育重在教学实践、教育实习、英语四六级、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社会体育重在社会实践上,裁判等级、社会志愿者服务、创业创新等
4.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手段。近几年随着网络在线课程的普及,学院也大力组织教师将课程开发在线课程,目前学院共开设11门在线课程,正逐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转变中。
5.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人才培养行为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制约着人才培养过程,规定人才培养活动。如学位制、学分制、班建制、导师制、选课制、弹性学制、教考分离制、补考制及各种奖惩制度等。[3]
1.导师制运行机制与定位。学校关于导师制文件规定,学校领导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决策,提出应该达到的目标,并监控协调本科生导师制运行全过程。教务处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体育学院导师的遴选,根据职称和相关院系、教研室要求,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均可作为导师人选,每名导师一个年级带4-8名学生。学生导师选择由辅导员通知学生,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导师。
2.学生对导师制模式培养态度分析。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学分制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选课制度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导师制是重要保证。导师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确定专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选课,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体育院校的学生重在专业技术学习,比较容易忽视通识课程及理论学习。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选完一学期课,修完相应的学分后就再与导师没有任何联系。本科生的导师作用在没有约束力和相关管理制度下难以起作用。
3.教师对导师制模式培养态度分析。导师制是高校开展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选课制度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导师制是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等常规形式的重要补充、导师和学生交流方式多样、灵活,个别辅导等指导形式针对性强,可以按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在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常规教学形式难以起到的作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良好个性的塑造起关键性作用。
4.教学管理者对导师制模式培养态度分析。提高学生学习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都明显增强。同时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不断收集来自学生群体对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为相关部门的决策与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了管理效率,但相关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
1.体育学院导师制实施困境分析。
学生层面:对专业要求不清晰,不愿过多地领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精神,针对人才培养只注重专业课程的选择,忽视通识课程及跨学院选修课程的重要性。根据选择结果来看,学生对导师制定位认知模糊,大部分学生认为它与研究生导师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与班主任、辅导员的角色区别又不大,很难去定义本科生导师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限制了学生和导师间匹配度。
教师层面:导师自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首先要在完成较为繁重的额定教学与科研工作量后,才能有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专业学习指导。多方面的工作压力,使得导师很难针对学生进行单独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制的成效。
教学管理层面: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面对日趋复杂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导师帮助大学生全面成长的责任愈加重大。如何完善导师制并将导师制进行延伸,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得到连续性的指导,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积极地探索。
2.体育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1)制定符合江汉大学体育学院导师制下基本原则。
①正确设定培养目标原则。江汉大学属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校内的资源共享,实行跨院系选修,为培养复合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可对学生进行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突出对个体的关注与培养,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认知能有更明确的定位。
②坚持“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原则。以发展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专才”转变为“通才”,提高就业指导为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师的专业方向、能力信息公开,学生的专业方向、大学四年的基本规划和就业方向信息公开,进行相互选择,最大限度上满足双向的契合度。这样有利于导师指导的正确性,提高学生内外在发展程度。
③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原则。对学生,应该加强管理,要求学生主动与导师交流,提供自己的学习情况,扩充自己求知好学的心态。若学生没有按照导师制定的计划和要求执行,则不给予学分。对教师,要求教师定期向学院汇报所带学生的整体情况,平时做好记录。同时对不同的学生做好访谈记录,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进行相应的考核,给予中肯的评价。奖惩分明,优秀导师给予奖励,可对其职称、年度考核加分。效果不好的导师进行撤销导师资格,不予年度考核优秀、职称晋升等。
(2)具体有效的实施办法。
①学校及学院积极推进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发展,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提供相应的平台不断改进、完善模式的转变。特别要注意解决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淡化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大众化”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表达能力、灵活应变适应能力等素质。
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创新考核方式。加强课外的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事件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把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中,大力推进课外实践的评价机制。
③实行导师制线上管理制度,通过转变管理理念,制度的优化设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试行量化管理,统计分析。线上管理优势在于导师指导时更具有针对性。对导师指导有量化的数据,对学生的指导内容记录也能有较清晰的分析,通过线上线下交流沟通提高了效率。
④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通过以教学工作量的形式纳入导师制的工作中,计算的标准及执行政策的制定可效仿教学工作量的制定标准。
江汉大学作为武汉地方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能够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培养的人才能实现某个领域的突破,满足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同时能在大专业范围内适合其他职业的要求。体育学院专业特色有很显著的效果,如女子足球、龙舟、自行车项目成为学院特色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加强力度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教育发展有更全面的作用,同時能推动导师不仅仅围绕自身教学、科研工作,更应通过导师制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宗旨,结合体育学院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再到重素质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多方面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各种人才。各高校、学院应积极探索适应学校定位的教育理念,树立品牌专业,制定适应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体育院校课程设置应从“专”业性调整成“专—广—通”的模式,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够对相关专业更深层次地掌握,更好地促进不同知识的相互渗透,真正实现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20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孙天明,许彩明.体育专业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究[J].体育与科学,2003,24(5):76-78.
[3]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成才之路,2015,(15):19-21.
[4] 刘瑶.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 杨碧霞.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6] 黄桑波,王广虎,翁兴和.市场经济下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119-121.
责任编辑 郝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