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能
摘 要:文章以湄洲湾电厂取水工程为例,基于该工程的技术难点提出应对措施,对圆形取水头预制工艺进行了具体的探讨,为今后在电厂项目中复杂构件的预制起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厂 取水头 模板工程
1.工程概况
湄洲湾电厂取排水工程每台机组1000MW,共配备2座直径21.4m圆形取水头部,取水点位于本期厂区西侧,距离厂区约720m,2座取水头中心距离约55m。
根据工艺布置,本工程2台机设2座淹没式圆柱形钢筋混凝土取水头,取水头内径20m,壁厚0.7m,进水口上坎标高-4.80m,底坎标高-6.8m,圆形进水口沿圆周设12个窗口,窗口之间用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撑分隔,窗口格栅采用耐腐蚀FCuZn37Sn耐蚀防污铜合金;在距离顶面1.2m以下的墙体中心设置一圈DN125-UPVC加氯管道并连接12个加氯支管通向取水头内侧。取水头结构详见图1。
2.施工难点和应对措施
2.1施工难点
圆形取水头直径21.4m,高度13.85m,尺寸较大,且构件由圆形底板、墙体、立柱、横梁和悬挑出水口等组成,结构复杂,预埋件施工难度大,采用单一的模板形式无法一次浇筑成型。
2.2应对措施
针对取水头特点,本工程采用分层预制工艺,钢筋采用冷搭接方式进行绑扎施工。模板采用工字钢底胎膜、钢模板和木模板组合方式,其中底板和外墙身施工采用工字钢底胎膜和钢模板组合工艺,其中钢模板分包括内,外模板,兼做钢筋绑扎架;横梁、出水口悬挑部分和顶板采用脚手架和木模板组合工艺,预埋件采用二次预埋的方式。钢筋在专门的钢筋加工场制作,通过塔吊转运至台座上绑扎。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工艺。
3.预制场地布置
2个取水头安排在东吴预制场预制。预制场地长度160m,宽度120m,面积19200m2,共设置4条生产线,19个预制台座。其中1#和3#生产线各5个台座,用于预制排水沉管;2#生产线5个台座,4#生产线4个台座,用于预制取水沉管和取水头。因空间限制,现场没有沉管和取水头的堆放场地,且沉管预制必须按照安装顺序进行,即必须等每条生产线的沉管出运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批沉管的预制,2个取水头处于取水工程的末端,因此,将2个取水头安排在第二生产线预制。取水头预制完成后,通过卷扬机和高压气囊滚动出坑和落驳。
4.圆形取水头预制工艺
本工程将取水头分层8层进行预制。工艺流程具体如下:工字钢底胎膜铺设→底层钢筋绑扎→底层模板安装→底层混凝土浇筑→第二层钢筋绑扎(含相应内立柱)→第二层模板安装→第二层混凝土浇筑→第三层钢筋绑扎(含相应内立柱)→第三层模板安装→第三层混凝土浇筑→第四层钢筋绑扎(含相应内立柱)→第四层模板安装→第四层混凝土浇筑→第五层横梁脚手架搭设、钢模和木模板安装→第五层钢筋绑扎(含相应横梁)→第五层预埋件安装→第五层混凝土浇筑→第六层钢筋绑扎(含相应内立柱)→第六层预埋件安装→第六层模板安装→第六层混凝土浇筑→第七层钢筋绑扎(含相应内立柱)→第七层预埋件安装→第七层模板安装→第七层混凝土浇筑→第八层脚手架搭设、木模安装→第八层钢筋绑扎→第八层混凝土浇筑。
4.1模板工程
取水头为圆形结构,由底板、墙体、立柱、横梁和铜格栅等组成,结构复杂,采用单一的模板结构很难达到预制要求。通过比较分析,底部采用工字钢底胎膜结构,底板和墙体采用钢模板,立柱和横梁等采用木模板(脚手架支撑)。
4.1.1工字钢底胎膜
根据设计院验算,取水头顶升需要至少设置8个顶升点,且必须对应相应的立柱,因现场的原有预制场地为1200mm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顶升坑的方式,场地改造量大,耗时长,为了满足施工进度,本工程采用传统的工字钢底胎膜结构。整个底胎膜由11道25a工字钢组成,中间填砂并浇水密实,上铺20mm厚的胶合板,封头采用通长的[25a槽钢。取水头预制完成后,在工字钢组间隙穿高压气囊顶升搬运。
4.1.2模板工程施工
(1)墙体模板。取水头墙体模板采用钢模板。本工程工期紧张,制作钢模板2套,模板兼做钢筋绑扎架和取水头安装前格栅处封堵之用。每套钢模板分内、外模板,各12片,由[16槽钢立柱、模板面、操作平台和护栏等组成。因内模安拆空间受限,且为弧形结构,故设置一个楔形模板,安装时先安装内模,再安装楔形模板,拆卸时,顺序反之。此外,内模专门设置1套可拆卸的倒角模板,用于底层浇筑。浇筑2~8层时,为了方便安拆,需去除倒角模板,内外模通过预埋圆台螺母和拉杆进行紧固,上沿通过木方和拉杆控制墙体尺寸。外模与外模、内模与内模之间分别通过M20螺栓锁紧。
(2)出水口悬挑部分、横梁和顶板模板。为了节约成本,加快施工进度,横梁、取水头出水口和顶板均采用钢管脚手架和木模板结构。根据结构受力分析,脚手架立杆纵横距为0.8~1.2m,步距1.5~1.8m,框梁下立杆纵距为0.45~0.5m。纵横方向每隔5m布设一道剪刀撑,并與水平杆连接牢固。竖向立杆上设可调整顶托,用于支撑木模板和控制木模板水平度。木模板由100mm×100mm木方和=20mm的胶合板组成,其中侧模通过拉杆进行加固,拉杆横向和纵向间距均为700mm。脚手架根据施工顺序从下往上搭设,分别满足横梁和顶板的施工要求。
4.2预埋件工程
取水头的主要预埋件为埋在墙体的环向加氯管道和FCuZn37Sn耐蚀防污铜合金格栅,其中加氯管道每节4m,根据墙体的弧度制作而成。每节管道通过承插口和胶水连接,浇筑混凝土前采用钢筋加固于构件墙体主筋上。
按照设计要求,格栅两端深入上下墙体混凝土各250mm,且不得与混凝土中的钢筋有接触。因格栅单根重55.625kg左右,难以定位和安装,本工程采用后埋的方式,先采用泡沫条作为内模在取水头的下墙体预留200mm×250mm的环向槽口,下墙体浇筑完成后,取出泡沫条,对槽口进行凿毛和清理;再用木板将格栅定位和加固于槽口里,最后采用与墙体混凝土同等标号的细石混凝土灌满槽口,使格栅得以永久固定。
4.3钢筋工程
取水头钢筋在钢筋加工场制作,通过塔吊转运至台座绑扎。底板钢筋直接在底胎膜上绑扎成型,接头采用冷搭接方式,搭接长度≥35d(d为钢筋直径),接头中心距离1.3倍的搭接长度,钢筋接头交错分布,保证同一截面内接头数量≤钢筋总面积的50%;分层竖向钢筋搭接亦采用冷搭接方式,根据各层的分层高度预留上一层的钢筋搭接长度。
4.4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浇筑采用预制场搅拌站集中拌和供应,搅拌车水平运输,泵车泵送入模的施工工艺。现场配备60m3/h搅拌站2台,80m3/h混凝土汽车泵1台和8m3混凝土运输车3部,可满足取水头的预制要求。
施工时,混凝土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控制,浇筑的分层厚度控制在500mm以内;浇筑沿着墙体顺时针方向前进;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振捣器不得触及模板和预埋件,振捣时间控制在15~20s,以表面水泥浆和混凝土不再沉降为准;振捣间距控制在300~400mm,防止出现漏振和过振现象。
混凝土浇筑完毕结硬后,及时保湿养护,确保养护水均匀喷洒在混凝土的各个表面,使其常处于湿润的状态,防止表面失水而出现干缩裂缝。养护时间≥14d。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取水头预制采用钢、木模板和脚手架的组合工艺是可行的。其中,定型钢模板周转率高,完全满足大面积墙体的施工要求;而木模板和脚手架组合工艺相对灵活,适应性强,很好地解决了立柱、横梁及出水口的施工难题。
参考文献:
[1]GB 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编委会.建筑施工手册[M]. (第五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