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萍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习得语言,还要让学生学会智性表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品味涵泳、丰盈想象、体悟风格、言意共融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语言的情感性、形象性、独特性与艺术性等,将智性表达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智性表达;言语习得;想象;风格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14-02
智性表达,是基于文本的语言艺术而提出的,指的是作者贴切的、具有表现力的创造性表达。这样的表达凝聚了作者的智慧,是作者思维与审美水平的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智性表达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不断地学习、吸收、运用语言。因此,教师要立足于智性表达,打好学生的语言根基、精神根基与文化根基等,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一、品味涵泳,咀嚼语言表达的情感性
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情感是语文的灵魂。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传承不衰,是因为通过有限的语言来传递出无限的情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就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反复品味,让学生亲历语言品味的过程,品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教师就围绕 “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你能感受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这个话题,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咀嚼品味,感受艾滋病的可怕以及恩科西的可敬。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有学生说:“我从‘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这句话中的‘挺字感受到了恩科西能够活到上学的年龄,真是不容易。” ……在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恩科西的品质。于是,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有的学生从“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这句话中的“坦然”一词中感受到当恩科西不幸感染上了艾滋病毒时,他没有退缩,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勇敢面对,真不愧是小斗士。还有的学生从“尽管恩科西感觉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但他依然在梦想未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恩科西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品”就是反复玩味、鉴赏品读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情味,单靠查字典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语言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在《艾滋病小斗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挺”“竟然”“坦然”“依然”等反复品味,帮助学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阅读理解与感悟。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会不断增强,并能迁移运用,这样的语言教学才更具有生命力。
二、丰盈想象,唤醒语言表达的形象性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一些看似抽象的文字排列组合在一起常常会产生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魔力,让读者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畫面,从而入情入境。这就是语言具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丰盈学生的想象是唤醒学生语言具象性的有效策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契机,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黄河的主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主人——艄公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他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精神,教师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想象艄公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带领乘客渡过黄河的,他遇到了哪些惊险的场面。这样,使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人类的平凡与伟大,理解了艄公是当之无愧的“黄河的主人”。教师这样引领学生展开阅读。
1.作者眼中的艄公。
(1)指导朗读。
(2)品读体会,边读边想:在作者的笔下艄公是什么样的。
2.乘客眼中的艄公。
画出文中描写乘客的句子并品读,思考:乘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作者是以怎样的形式来描写乘客眼里的艄公的?(感受衬托描写的好处)
3.岸上人们眼里的艄公。
体会对比描写的好处。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视觉化的策略来引导学生想象。这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的语言文字,而且真正读出自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此时,作者的视角转化为学生的视角。在阅读与想象中,学生对艄公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文本的语言上,而是在心中真正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体会到他内心的丰富世界。
三、体悟风格,关注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感受语言的内容与形式,明白作者语言表达的意图以及语言表达形式的秘妙,帮助学生真正习得语言表达的智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特别的语言,特别是一些表达形象、深刻、凝练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秦兵马俑》一文,以总—分—总的形式描写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种类繁多、个性鲜明等特点,条理清楚、语言生动。为了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特色有深刻的理解,教师这样展开教学:“默读文中描写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等段落,说说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描写的句子,说说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对文本的再次回读,学生体会到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为文本平添了几分精彩。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文本的内容,而且对文本语言表达的独特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秦兵马俑》一课中,文本语言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这些四字词语突出了兵马俑的特征。教学时,抓住这一特点展开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兵马俑的特点,而且理解了语言智性表达的精髓。
四、言意相通,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能,还要让学生体验到语言表达的内涵,获得语言艺术的熏陶和智性表达策略,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主要表达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希望与赞美。在教学时,教师可从文本语言的特点出发,把智性语言的习得与文化的感悟结合起来。基于这个目标,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儿童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是写儿童的,为什么还要写花儿呢?”这样,使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以顽强的生命力,舒展出美丽的四肢,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感到快乐。作者赞美花就是赞美儿童。春天荡漾在儿童的心里,春天写在儿童的脸上,春天住在儿童的身上。春天是儿童的,儿童就是春天。所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就会找到春天的。”
教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读出童心、童味,使学生真正把握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及对孩子、春天、祖国的热爱与赞美,让他们的情智表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总之,人的言语表现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最活跃、最本真、最积极的因素。要想将文本的语言真正融入学生的语言系统,教师就要关注智性表达,使学生内化语言,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