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协力共奋进渤海粮仓谱新篇

2019-07-03 08:48邢晓旭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粮仓渤海盐碱地

文/ 邢晓旭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

刘小京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王竑晟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

卢兵友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昔日盐碱地,今日吨良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以下简称“渤海粮仓”)实施五年多来,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加速。

在河北,通过实施咸水结冰改造盐碱地、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良种全覆盖、农田地力提升等,开展规模化示范,建设“渤海粮仓”技术研发与推广平台,带动种业、加工业、畜禽养殖和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山东,除改良盐碱地,还开展生物有机肥应用、水盐监测与调控、棉粮均衡增产等,农业企业为主体的规模经营让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都提高了不少;在辽宁,通过氮肥高效利用、秸秆还田、抗旱保墒节水等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对当地中低产田的改良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天津,通过抗逆作物品种选育、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实现有限面积中低产田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示范工程落地生根,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实践探索,河北形成了政府主导、科技引领、专业合作社主体的示范模式;山东依据经济实力强、企业发展快的优势,形成了政府引导、科技引领、企业主体的示范模式;辽宁充分发挥大学的培训优势,通过培训职业农民,提升工程实施的质量;天津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优势,紧密与农业推广项目结合,以种田大户为主体,推进工程的实施。

2010年,在中科院李振声院士等科学家的倡导下,“渤海粮仓”第一次公开出现在大众视野中。2013年,“渤海粮仓”正式启动,科技部与中科院共同组织,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三省一市”开始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主要针对环渤海区域4000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通过科技攻关,改良利用这些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实现增粮增收的目的。

五年多来,“渤海粮仓”已经形成重要影响力。以县域为单元,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建立了79个5000亩以上现代化生产示范区,累计示范推广8016.7万亩、增粮209.5亿斤、节本增效186.5亿元、节水43.5亿方。同时,渤海粮仓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节资源、调结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带动示范区形成新业态,示范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全国政协主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专程赴山东无棣视察“渤海粮仓”工作,指出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和农业发展重要的潜力区,要求进一步实施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2016年,“渤海粮仓”写入中央1号文件;2017年,“渤海粮仓”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果展。

“渤海粮仓”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渤海粮仓”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显著效果,已经成为我国中低产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样板。

通过“土肥水种”技术集成创新,有效改造利用盐碱地,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渤海粮仓”基于盐碱地水盐调控、适水灌溉、耐盐育种等理论研究的突破,研发出咸水冬季结冰灌溉、春季覆盖抑盐结合夏季雨水淋盐的周年耕层土壤水盐调控途径,辅以暗管排盐技术,实现了盐碱地改良和高矿化度咸水的利用;研制出系列盐碱地肥料与改良剂,结合玉米秸秆还田、适量增施氮肥、施用微生物有机肥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盐碱地培肥抑盐;集成微咸水、雨水等多水源优化灌溉体系,实现了微咸水安全高效利用,咸水灌溉阈值从3g/L提高到5g/L,实现了每亩“用100(mm微咸水)、节100(mm深层淡水)、增100(斤粮食)”的目标;培育和筛选出耐盐小麦新品种“小偃60”和玉米新品种“科育186”等,筛选了枸杞、柽柳、碱蓬等适生经济作物,为有效改造利用盐碱地提供了品种资源保障。通过“土肥水种”技术集成创新,降低土壤盐分,提升土壤有机质,种植适生植物,显著改善了盐碱区生态环境,提高了盐碱地利用水平。

构建了棉改增粮、雨养旱作、盐碱地水稻种植等技术体系,显著提升环渤海地区农业生产能力。

“渤海粮仓”集成构建了二十余套增粮技术模式,根据区域特点开发了棉麦套作与粮棉轮作两年三熟的种植技术,在保持棉花产量的同时,取得了亩增小麦400公斤、节水50方的成绩。针对平原旱作区,研究形成了雨养旱作区蓄墒保播增收的玉米-小麦轮作技术,实现了春玉米增产20-40%、夏玉米增产50%、冬小麦增产30-60%,上述技术的推广,可保证在完成河北环渤海低平原地下水压采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粮食增产潜力。项目针对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盐碱中低产水田,通过示范推广耐盐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与其相配套的盐碱地培肥、工厂化育秧、机插秧、定量施肥灌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集成,大幅度提高了中低产田水稻单产。

集成农田物联网、遥感监测、专家系统等,初步构建了“渤海粮仓”农情监测与服务平台,为“互联网+渤海粮仓”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满足“渤海粮仓”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的需求,建立了地、空一体,网络与手机端相结合的农情监测与服务平台。在农情监测上,河北沧州、衡水、邯郸等“渤海粮仓”实施区部署了13个农情物联网监测站,地面遥感监测点130个,实时监测农田墒情、气象和作物长势,为农情遥感监测提供数据支持和地面验证。采用多源遥感数据对实施区内作物长势、墒情、产量、耗水、种植结构等,定期发布农情监测简报,指导农业生产。采用农业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图像氮素诊断系统、作物品种查询等系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服务,联合农村电商平台,提供产后服务,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信息发布和服务。

山东“渤海粮仓”示范区发起组建了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综合利用国家“863计划”成果智慧稻草人系统等,建立了大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在相关县市项目区建设监测点,开展土壤样品的化验分析、获取气象数据、监测小麦苗情,及时发布预警、预报及各种服务信息,建立了指导农业生产的预警预报体系。在河北和山东等地,围绕“节水、增粮、增效”目标,地面监测系统结合遥感手段、粮食生产信息采集,对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了生产知识、病害诊断、生产决策和农事指导4个方面的专家知识库,为粮田精准化管理、灾害预警和生产决策提供服务。

渤海粮仓示范区耐盐小麦培育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新机制探索,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提供支撑。“渤海粮仓”实施以来,示范区技术应用推广与适度规模经营紧密结合,初步建立了覆盖“种子、肥料、植保、农机、推广”五大领域、联结“市、县、乡、村”四个层级、包括涉农企业、行业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科研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依托这一服务体系,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应包衣种子、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农机田间作业、统一种植管理模式、统一植保重大技术措施的“六统一”管理服务模式,建成了“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渤海粮仓”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经验总结

“渤海粮仓”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节资源、调结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带动示范区形成新业态,总结出了好的经验做法。

工程实施顺应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农业面临新局面,2016年开始,在高产田产能提升受限、地力透支的状况下,我国已经开始开展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随着轮作休耕力度的加大,依靠科技创新,改造和利用好环渤海盐碱地等中低产田,让高产田能够休养生息的同时保证粮食产能,是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永久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渤海粮仓”针对我国粮食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的特点,把增粮拓展到大粮食概念,注重节资源、调结构,积极探索在盐碱地上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2017年11月1日,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第二批脱贫贫困县区名单,重点示范县南皮、海兴顺利实现脱贫。

渤海粮仓核心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

部院省联动的合作机制推动“渤海粮仓”顺利实施。“渤海粮仓”形成了由科技部和中科院共同组织和主导、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部院省良性合作机制。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和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等部院领导及示范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指导,关心推动“渤海粮仓”工作。河北、山东作为示范区面积最大的两个省份,将“渤海粮仓”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区域战略性农业工程。河北和山东分别成立了由副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渤海粮仓”形成了“科技引领、政府主导或引导,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新方式,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规模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提供了有效支撑。

多方共同持续支持为“渤海粮仓”提供坚实后盾。部院省分别通过科研项目、示范推广项目等不同渠道对“渤海粮仓”给予支持。2012年,中科院即以区域创新群集形式设立项目,先行开展技术集成示范研究;2013年,“渤海粮仓”获得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中科院先后设立了8个相关STS(科技服务网络计划)或院重点部署项目共同支持。河北5年配套支持资金2亿元以上,山东配套支持资金1.2亿元以上,沧州市、滨州市等也分别安排专项配套资金支持“渤海粮仓”的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支持为“渤海粮仓”相关科技成果研发与示范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渤海粮仓”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环渤海区域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国家重点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设立了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在环渤海包括盐碱地地区重点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并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将进一步突出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在我国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

“渤海粮仓”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巨大开发潜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受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环渤海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区经济普遍不够发达,且生态环境脆弱,但相对于其他中低产区,环渤海地区土地资源广阔平坦、利于机械化操作,结构调整空间大、利于粮经饲转换增产,开发程度低、利于绿色高品质农产品生产。

如何在节水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中低产田。水土资源受限是中低产田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等中低产田,需要强化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意识。在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目标下,如何准确的掌握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指导水资源匹配,集成构建适水农业技术体系,综合利用咸水淡水资源,弥补淡水不足缺陷,为地下水压采和中低产田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仍然是“渤海粮仓”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如何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以应对粮食结构失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日益增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利用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生产受市场欢迎的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粮改饲等措施增加优质动物产品的供给,调减非优势农产品,是“渤海粮仓”下一步合理调整生产布局、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所面临的新挑战。

如何构建种养加结合新路径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养加结合是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链延伸为特征、以企业为单元,采用规模化清洁生产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未来,如何带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和畜牧产品深加工、循环农业与生态旅游等环节协同发展,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标准化生产,深入打造品牌化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渤海粮仓”探索走种养加结合、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面临的重要挑战。

小麦咸水灌溉测产

新时期“渤海粮仓”工作思路

加大“渤海粮仓”示范推广力度。围绕资源节约条件下的农业绿色发展,深化相关技术研发,发展完善已取得的技术成果,通过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在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技术推广体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环渤海盐碱地和中低产田区域更深入的品种、节水、土壤改良、粮经饲结构调整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形成系统工程,为有效改造利用盐碱地和中低产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与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加强合作,积极推动“渤海粮仓”品牌化建设。选择河北沧州、山东东营等地,与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合作,积极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部署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将“渤海粮仓”打造成为种养加结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知名品牌。2016年7月,“渤海粮仓南皮种业有限公司”正式注册,迈出了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的第一步。

加大对“渤海粮仓”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新经营机制探索。加强“渤海粮仓”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等,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粮仓渤海盐碱地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粮仓
渤海国文化浅析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