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9-07-02 07:31王艳云白亚锋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承

王艳云 白亚锋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要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无疑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凸显出传承主体流失严重、传承客体日渐式微、传承载体日趋消减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从优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强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客体、拓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3-0073-0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1 〕。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2 〕。实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新机遇,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政策支持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其中,‘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一句,信息量非常之大” 〔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势必要转化为一项项具体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保障。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区别于单纯的城镇化,其实施需要更加强化农村文化特性,用以凸显农村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源头、农耕文明载体的文化识别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极具文化识别性的文化形式,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個时代契机,为其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经济保障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1 〕。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内容,推动和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改变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技术的改变,而是农村生产力更深层次的解放,其必将使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农村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从而有条件使财政对农村文化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经济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保证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承需要大量切实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保证。目前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出现了传承人力不足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外流人口的加剧,大量农村优秀人才的外流,造成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严重流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1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战略高度出发,为弥补农村发展人才不足的短板,一方面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懂两爱”人才,另一方面吸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向农村回流,这其中就包括许多农村优秀人才,也不乏“文化能人”。这些人才的培养与回流,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人才保证。

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我国深厚的农耕文明中,形成于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围绕农村熟人社会构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维系农村社会发展的积极的文化类型。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农村社会更加开放,农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大,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凸显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流失

中国农村的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农村的基本生产方式问题,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 〔4 〕。过去要100人干的活,改革后只要30人就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出现使乡镇企业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吸引着大量青壮年农民的加入,他们离开自己熟悉而又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始成为流动着的劳动力。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及第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离土又离乡,涌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绝大多数是老人、未成年的孩子和部分妇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中坚力量。城市生活、社会文化环境等对农村青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得不少人选择在城市定居,他们或自觉或被动地接受着城市文化的塑造,这就使农村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了一定的断层。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2.4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 185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251万人,增长率为1.5% 〔5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从以土地认同为情感基础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逐步分离,造成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严重流失。

(二)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客体式微

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对农村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扬弃。而这一“合理内核”是对农村传统文化精华的高度提练,概括起来即“以创新意识贯穿整个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创新精神,既不激进也不消极的中庸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6 〕。这些精神作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客体,其稳固性对于农村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农民的教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代文化的沖击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客体的稳固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相对于城市文化,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在地域性、民间性和非商业性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逐步推进,由于受到城市风尚的影响越来越大,乡村文化的特点也随之逐步减弱,城乡文化的差异将逐渐消弭” 〔7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城市文化范式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被先验地认为是先进的文化形式,在其传播过程中极易形成一定的潮流风尚,进而被塑造成改造农村文化的形式。

(三)保护意识的缺乏致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消减

“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指能够传递、承载文化内容、文化要素,能为文化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8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按其表现形式可划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式。物质形式的包括:“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 〔2 〕,非物质形式的包括:手工技艺、乡风民俗、民歌曲艺、民间文学、地方方言等。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对于物质形式的传承载体而言,很多都丧失了文化特色,甚至日渐凋零。如村落民居,传统的村落民居是以农村散居为基础的一种居住形式,村落民居大多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体现着传统农村文化与地域风情的统一。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分散的村落民居逐渐被集中规制的城镇化居住形式所取代,丧失了其文化特色。再如文物古迹,“农村文物是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资源,不仅仅是人们缅怀祖辈的器物,它更承载着一辈辈村民对于故乡、家园的记忆和情愫,成为维系村民乡情的纽带,是村民们的精神图腾” 〔9 〕。由于长期以来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农村地区的文物古迹面临凋零的境地。其次,对于非物质形式的传承载体而言,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传统的乡风民俗日趋消减,庙会、社火、祭祀等民俗活动载体的消减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村民的重视程度上。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以农村方言为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外出务工人员与所在城市的互动交往日益加深,地道的农村方言大有严重退化之势。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契机,同时也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传承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方面提供了新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

1.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优化,不仅在量上要保证传承所需,更要使其在质上不断提高。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吸引大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城市回到农村,使流失的传承主体再度回归,从而充实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数量。其次,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投入,促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进入教材和课堂,推动传承主体代际传承的储备。再次,通过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特别是农村中一些极具艺术涵养与传统技艺的“文化能人”,发挥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最大价值。

2.正确发挥传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10 〕。马克思指出,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特性就在于人的活动是自由的、自主的、有意识的。正确发挥农民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主观能动性,要使其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提高其文化传承的自主性。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文化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农民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和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使其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豪感,进而产生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主动地承担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3.培育传承主体的创新意识。余秋雨在其著作《何谓文化》中提出:“任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不是怀古。” 〔11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身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焕发出其“合理内核”在现代文明中的生机与活力。而传承主体的创新意识是关乎文化传承效能的重要因子,特别是一些农村文化专业人才更应该注重解放思想,培育创新意识,在承继和发展中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二)强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客体

首先,要增强农村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民间性等鲜明特色。这就需要把在全球化背景和城镇化进程的双重影响下,逐渐被商业化和“西化”侵蚀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牢牢扎稳,在继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外来优秀文化进行有甄别地借鉴,绝不崇洋抑己。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剔除农村文化乱象,保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农村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在一些地区陈规陋习依然异常活跃,封建意识泛滥成灾,拜金、攀比、赌博、色情、迷信等乱象屡见不鲜。文化乱象必然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必然导致行为失控” 〔12 〕。剔除文化乱象,确保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发展,要通过组织农民学习,提高农民自觉抵御文化乱象的能力,同时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乱象监管的力度,并发动农民积极参与、协同共治,形成文化部门与农民的联动机制。再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塑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13 〕。在实践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发挥党员干部对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农村基层党支部成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引领者、组织者。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学习生活当中,增强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在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时,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拓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拓展,要在继续完善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传统传承载体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入新的传承载体。美国著名学者柯马丁在其著作《仪式中国》中就曾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若想获得持续的影响,已无法避开新媒介方式的介入。只有这样,这片毫无涟漪的池塘才会再次释放出波涛汹涌的影响力” 〔14 〕。因此开发具有较强时代性和较高传播性的新传承载体非常必要。首先,充分利用网络,开发新媒体载体,搭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利用其充分传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推送培育农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并形成长效宣传机制。其次,借助网络微电影这一新兴传播载体,推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网络微电影具有拍摄成本较低、制作时间短、故事情节精炼、聚焦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等优势,有利于传统文化直观感性的表达,能够以代表民间话语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和传承。再次,利用动漫的形式激活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农村传统文化无论是采用口耳相传、还是采用书籍相传的形式,都对农村青少年群體缺乏吸引力,而动漫作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其优势恰恰体现在视听化观赏、动态化叙述和年轻化表达等方面,能够以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村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最后,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加入更多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元素。比如,将农村文化活动与农村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在农村旅游产业中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旅游活动,农村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乡风民情、恬静的农家风光而备受青睐,农村旅游产业应运而生,也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大型的呈现载体。红火热闹的农家节庆活动、历史绵长的乡村礼俗、极具匠心的民间工艺等,这些丰富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形式都可以借由农村旅游产业呈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15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关乎农民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农村社会结构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融合到农村社会的发展中,既保证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丰富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内容;既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又提升了农村的文化魅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3〕许宝健.把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落到实处〔N〕.学习时报,2018-01-03(01).

〔4〕康来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走向〔J〕.学习论坛,2008(09):65-69.

〔5〕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6〕王成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7〕党国英.论农村文化对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作用〔J〕.新视野,2015(09):33-38.

〔8〕王艳云,白亚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创新研究〔J〕.文化学刊,2019(02):159-160.

〔9〕刘 燕.文物保护不能忘了乡村〔N〕.农民日报,2016-10-01(0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3.

〔11〕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23.

〔12〕龙 汨.农村文化乱象分析及对策思考——湖南省岳阳市整治农村文化乱象的调查与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7(10):28-29.

〔13〕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09(01).

〔14〕柯马丁.仪式中国〔M〕.陈 致,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7.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传承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