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语文教学的智慧

2019-07-02 10:53孙浩文
学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摘 要: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尋找语文教学和学习的方法。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精于“一”开始,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位大师的一部经典之作,细心揣摩透熟,注重背诵。在此基础上,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这是一条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学语文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9-011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1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去发现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阅读经典

学习中国传统书画需要临摹,临摹先须选帖,帖选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择帖的原则是取法乎上,“上”即指公认的、经过历史考验的、一流书家的经典之作。

在语文教学中,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典籍,应当引导学生阅读什么作品,在众多的典籍中如何做出选择?我认为也应当“取法乎上”,也就是选择文质兼美的、一流作家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经典著作是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经常聆听大师的教诲,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精神品位的重要途径。

钱理群先生认为:“教育,从来就不是对受教者的俯就,而是一种有益的提升。”只是读三四流的东西,只能使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慢慢降低。林黛玉可谓语文教学专家,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有一段写到黛玉教香菱学诗,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就是黛玉对香菱读浅近诗的批评。

二、精读一本书

同是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曾言:“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所列的“教材”,品位之高自不必言。从黛玉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诗的方法是从精于“一”开始的。更确切地说,黛玉的方法就是曹雪芹学习语文的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做一尝试,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大师的一部经典著作,或者《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传》,或者《王摩诘全集》,或者鲁迅的著作,或者巴金的作品等等,作为自己某一阶段重点研读的教材,“细心揣摩透熟”,熟读成诵。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至少能够使学生掌握这位大师的语言风格,从而规范自己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受到大师作品的熏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熟读成诵

学习书法需要背帖,就是在临帖过程中,对范字的笔画肥瘦、间架结构、运笔的轻重缓急等做到默记于心,烂熟于胸,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准确到位。对于自己所选经典之作应当像背帖一样默记于心,熟读成诵。因为只有“熟”了,才能“化而用之”。

大师们背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大历史学家钱穆能够背《三国演义》,学者、历史学家黎澍能够背《水浒传》,茅盾先生能够背《红楼梦》等等,这些对他们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古代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说:“学语文,不读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凭你的语法学得再好,也如缘木求鱼。我国的著名文学家可说全不是从语法学习中得到高水平的创作而成名的。”舒乙先生也说,孩提时期对《论语》《诗经》等古代文化经典作品都能背得滚瓜烂熟……等到年纪大了以后,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很多都忘记了,但唯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而成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人的一生。

四、博览群书

学书到精于一家之后,需要遍临诸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途。

读写,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要像学书中的遍临诸帖,博采众长一样,经过“多读多写”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的,也就是黛玉所说的:“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养成多读多写的语文习惯,与经典对话,与大师交流,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在不断的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高尚的审美识见,开阔精神视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可见,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套用鲁迅先生的比喻:语文学习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由此可知,语文学习需要我们取法乎上,在“举三”中“反一”。读得太少,企图通过教师多讲,“讲”出读写能力来,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

参考文献:

[1]王丽.我们怎样学语文[M].作家出版社,2002.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孙浩文(1966.11— ),男,汉族,河北行唐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