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伟英
【摘要】本文主要对“互联网+”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体现了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互联网+ 教师发展 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164-02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快速融合,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剧烈变革。而“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处于信息大爆炸的信息社会,知识繁多而复杂,获取渠道增多、知识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处于这样社会的人们,还有一些老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从微薄、微信、论坛等各方面搜集的文章,可是记住的却非常少。
2.“互联网+”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概述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一句话概括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
美国Paula.Dorsey教授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2.2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
知识管理一词最早是1986年由卡尔·维克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会上提出的。但一定程度上来说,知识管理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知识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古老是因为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就在不自觉的对知识进行管理。广义上认为,语言的出现和文字的记录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智慧的留存与传播。在原始社会主要通过石刻壁画与甲兽骨进行传播,信息的存储与传递都十分脆弱。到了农业社会,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让知识的存储于传递都大大的提高。工业社会出现了留声机、广播、电影等技术手段,信息的传播更高效,传播方式更多样化。上世纪60年代末,人们开始进入信息社会,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明让知识的存储于传播在人类历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印刷机的发明,打破了欧洲宗教权贵阶层对知识的垄断,由此带来的知识普及加速西方文明的整體进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明,则穿透了由空间距离和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分离,加速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变革,不仅仅改变了知识的本质属性,也同时带来了信息的类光速传播,开启了知识复制的“零成本”时代,借助数字化传播平台,人们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与新旧知识,被最大限度的记录、复制、传播,做到真正意义上信息产生“零损耗”、复制“零成本”、传播“零时滞”。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人类的进步与知识的存储、传播,有着一定正相关关系。知识管理的思想被正式提出后,学者们对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不同时期也进行了划分。陈永隆将知识管理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档管理时期,时间是1998-2006年;第二阶段则注重以人为核心用隐性知识传递知识,时间是2006-2009年;第三阶段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工具的现阶段。程德蓉在2003年第3期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系统设计》一文中,提出了针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个人知识管理更强调个人只是存储和传播方式走向信息化,和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
2.3“互联网+”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特征
“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结合发展,促使数据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量严重超载。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并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已经成为知识时代、学习型社会进行自我提升的一种重要技能。传统的知识管理,由于信息技术的缺乏,主要是针对纸质版的学习笔记或资料进行管理,而且大部分知识是来源于集中式学习。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知识管理呈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即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基于各种技术工具、软件系统、与数据库等管理,主要包括获取、记录、存取、分享、更新等过程。
(1)学习社会化
互联网技术将每个人都互联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在这个社会网络中,每个人都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获取各种知识,同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
(2)过程协同化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知识下,为不同地域的学习者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有效途径。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文化背景、跨学科、跨专业,彼此协作与分享,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协作过程中,对知识协同管理,这正是知识时代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技巧之一,可以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管理个性化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知识管理工具被设计出来,印象笔记、有道云协作、思维导图、Wiki、知识问答等平台,移动版的、PC版的、图文搭配、电子文档……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实现随心所欲的知识管理。但前提是,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掌握不同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4)知识显性化
生活中有很多的隐性知识,需要经过挖掘,才能转化为显性知识。最为常见的就是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技巧的总结以及目前最为火爆的研究领域——知识挖掘。即将数据背后的规律通过各种科学分析方法呈现出来,而这些科学分析方法也是知识管理的有效技巧,有助于教师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转化为知识。
互联网+时代,对于教师群体而言,需要意识到新思维、新技术、新理念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内涵,尤其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开放性学习与知识管理,适应新的流程与方法,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搭建终身学习体系,才能实现教育的未来。
3.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
3.1教师主要工作
人的记忆容量有限,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也需要借助于信息记录工具来存取大脑中装不下的记忆,这样可以在我们需要时快速的找到相关记忆。对于教师,主要工作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理解和反思,形成资源库,进而对媒体加工,形成教学媒体,再进行实体教学。教师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工作者,其专业知识能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一定程度来说,教师对知识管理的广度与深度,与学生素质提升与否有密切关系。
3.2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就是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的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表现在:
(1)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2)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3)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會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教师发展中,主动、积极、持续的参与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互动学习,促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态度的提升,以期个人自我实现,从而促进组织发展和有限的个人知识管理。教师个人知识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点。
3.3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四个阶段
(1)经验显性化
隐性知识是真正支配个体行为的潜在知识,大部分未经表征与编码,学习者无法直接学习,教师需要去吸收更多的经验,并进行消化,并将经验显性化。
(2)经验反思化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经过多次的学习、修改,不断修正错误经验,总结成功的经验。
(3)知识理性化
理性化的经验才能被称为知识。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才能更好的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让新旧经验发声练习并系统化,是知识理性化的重要过程。
(4)知识数字化与互联网化
主动接受新技术,有效进行互联网学习,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学习者,将个体知识数字化,并进行云存储,与互联网传播,进一步深化教师知识体系、知识管理,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工作的新主题。
4.总结
“互联网+”时代,新思维、新技术、新文化才是未来教育新变革的主题,教师必须改变思维模式,更多参与跨领域合作,强调培养能力态度和知识整合的教学模式,对整个教学进行系统思考,真正做好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学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武燕.知识管理工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J].文化教育,2006(2):192-193
[2]王若梅.大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教育探索,2013,(269):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