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多元化 思想政治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当前大学生受到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在大学生的学习中,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思政课改革应该紧紧围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高,这同时也是紧紧跟随党和国家的思想方针,将十八大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政策落实到实处。
(一)教育课程忽略真实社会实践冲突
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个体在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这一时期的发展滞后,一直延伸至大学期间。个体在进入大学以后,开始远离父母的约束,重新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将自身的过去、现在、未来建立内在的联系,从而对自身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有清楚的认知,即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而建立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出现混乱,那么个体可能会出现做事马虎、怀疑自己的能力、无法看清楚努力与成就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
大学的思政课在讲授社会问题时,通常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尤其是涉及到价值观的社会事件,老师对社会事件中引人深思的矛盾问题不予直接的阐述和面对,同时针对学生对类似的矛盾的思考也缺乏相应的指导。这种只阐述相关的伦理道德和个人义务,缺乏深入的讨论和实践的课程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学生在社会事件的真实感受遭到忽略,矛盾的想法得不到老师的回应,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丧失对社会实践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的同一性出现混乱,同时也不会思考自身的在社会中的责任感。
(二)教育内容单一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其价值取向是社会整体利益。实际上,社会责任感不仅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更直接体现在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包括个体与家人的交往和个体与集体的交往。社会责任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让学生真实体验情境中的感受,唤醒自身的情绪体验,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思政课上,老师通常只传授理论知识,并且只针对一种具体的社会责任感内容对学生进行说教。从社会责任感的产生来看,学生无法很好将“知”与“行”进行结合,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事件,不仅在情感上无法唤醒,表现冷漠,在行为上也做不到具有责任感,这样有悖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
(三)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脱离了父母的约束,开始重新建构自己的世界。大学教师与义务阶段教师的职责不同,除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更重要的是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高校的中教师的人文素养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近年来高校的发展速度过快,高校对教师的需求极速增加,高校中储备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对教师的考核要求降低,让一些不符合教师从业资格的人进入了教师行业。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教育应当多于对学生的管教,如果过分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学习,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但是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未能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不重视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约束学生的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毋庸置疑,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应当为学生树立正面的形象,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产生认知,帮助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处理在遇到社会事件时的感受,引导学生积极行为的产生。
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集体利益优先。个体存在与集体中才更具有利益,个体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根本上来说,集体利益的实现并不是抹杀个人利益,正好相反,集体利益的实现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体以实现集体利益为大目标,为了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将自身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充分体现。其次,主张正义。孔子时期就主张个体拥护正义,正义是国之基本原则,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在当今这个发至社会,大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并根据这两者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在面对强权时不低头,不颠倒是非黑白,采取正当的法律维护权利,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志愿活动是在没有名利的情况下,个体以服务他人和社会为宗旨,从事一些公益性的活动,主要体现“无偿”和“利他”精神。并且志愿活动的实践性强,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帮助个体在实践的活动中获得成长,唤醒自身的责任感,并在活动中践行。最后,关注国家形式。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等等。那么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就要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时刻关注国际局势,了解国家正在发生的大事,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己任,为保护环境和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这也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个体树立责任意识,同时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提供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成为大学生约束自身行为的准则。那么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应当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实践,帮助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引导大学生具有责任感行为的产生。
(二)加强思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社会情境,仅仅只有理论教学,学生只会停留在认知层面,在实践的社会生活中,无法落实在自身的行为中。因此,思政课的改革必须体现实践性,实践内容可以从校内和校外进行开展。在校内,积极组间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处在真实的集体环境中,实践自身的责任;在校外,可以与公益组织联合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活动中,了解社会现状,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责任,引导学生做出具有责任感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
(三)提高教师及管理者的人文素养
首先,高校提高对教师选拔的标准,保证教师的质量;其次,加大对教师和领导者的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作用,提到自身的人文素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最后,严格要去教师建立正确的思政课教育目标,凸显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地位,并为此认真实践。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观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人人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内容。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重任,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思政课是直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高校应当予以重视,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对目前的思政课进行改革,帮助大学生成为能肩负伟大使命的人才,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龙博,闫仕杰.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维度及其提升路径[J].科教文汇,2017,(11).
[2]邱家洪,石加友.立德树人视阈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及实现路径——基于重庆交通大学改革探索的案例分析[J].南方论刊,2017,(06):91-93.
[3]謝政.高校思政课改革,让知识入脑入心[J].中国教工,2018,(02):47-47.
(作者简介:李小玲,本科学历,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