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娜 张湘华
[提要] 本文以全国重点农林高校为视角,在剖析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个人能力、学校支持程度以及课外活动情况是影响农林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三个维度。要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软实力,提高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丰富学生们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农林高校;创新创业;参与度;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东北林业大学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针对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及行为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81022545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8日
本文的创新创业活动是指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型比赛、科研等所有活动。农林高校大学生对此类活动的参与度决定了未来农林业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参与度的影响因素,是推动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探究影响大学生参与度的主要因素,以期给予农林高校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农林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有多种影响因素,且每个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机理不尽相同,在参阅相关文献以及对农林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H1: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次数受到个人能力的正向影响
H2: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次数受到学校支持的正向影响
H3: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次数受到课外活动的正向影响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包含个人能力、学校支持、参与课外活动情况、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次数的三大因素(潜变量)和13个观测变量在内的变量体系。(表1)
(二)模型構建。因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涉及的变量因果关系较为复杂、主观性较强、不易直接度量且度量误差较大,影响因素间还大多存在着相关共线性。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即结构方程建模(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也称为协方差结构分析。在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中存在着一些不能被准确和直接测量的潜在因素或特质,这些潜变量可能是某种理论构思,研究假设或客观存在,这就需要根据一些外显的观测变量去间接地测量这些潜变量。
在上述研究假设和变量体系基础上,首先构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影响因素结构方程理论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取得实测数据,并采用AMOS软件进行参数估计以及模型拟合度检验。
二、问卷调查与信度检验
(一)问卷调查。本文针对农林高校大学生本科期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设计了问卷,首先在东北林业大学进行了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后,对问卷进行修改,确定了正式问卷。用最终确定的正式问卷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林院校进行发放,对农林专业在校本科生进行大样本调查,通过填写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方式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58份,回收率为91.6%,其中有效问卷422份,有效率为92.14%。符合统计学要求。
(二)信度检验。信度检验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常用的指标是克朗巴哈Alpha系数。通常认为系数在0~1之间,而0.70是可以接受的最小信度系数,否则认为量表设计上存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修订或重新设计。我们对问卷中的3个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可以看到克朗巴哈Alpha系数均大于0.70,意味问卷的可靠性较高,分析所得结果是有意义的。
三、模型实证分析
(一)模型检验。由表3可以看出,整体而言主要拟合指标均达到了模型适配的标准,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模型的构建是科学合理的。(表3)
由AMOS24.0检验结果可知,3个关键路径系数的概率P值均小于0.05,3条路径系数的标准化系数均为正值,表示3个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的直接效应为正。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前面提出的H1、H2、H3均得到了验证。系统输出结果如图2所示。
农林高校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对其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次数影响的路径系数是0.13,显著性P<0.05,表明前者对后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校支持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次数影响的路径系数是0.23,显著性P<0.05,表明前者正向显著的影响后者;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对其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次数影响的路径系数是0.27,显著性P<0.05,表明二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可测变量对潜变量的影响程度分析
1、个人能力。个人能力6个影响因素中,所有因素的显著性P<0.05,且载荷系数均为正数,表明6个因素对个人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前瞻意识(0.70)、领导能力(0.64)、沟通能力(0.62)和抗压能力(0.61)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而学习能力(0.59)和自我控制能力(0.54)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2、学校支持。学校支持4个因素中,所有因素的显著性P<0.05,且载荷系数均为正数,表明4个因素对学校支持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相关课程培训(0.69)和指导老师配备(0.64)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而学校的重视程度(0.51)和加分政策(0.46)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3、课外活动情况。课外活动两个因素中,所有因素的显著性P<0.05,且载荷系数均为正数,表明两个因素对课外活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课余活动丰富度(0.77)的影响较大,参加社团和组织情况(0.43)的影响较小。
四、几点建议
(一)积极组织高质量的课外活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通过以上因素的影响程度可知,课外活动情况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倾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课外活动的丰富度。结果显示,课外活动丰富度越高的人,其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也越高。但目前高校所能提供的课外活动形式和内容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组织课外活动,并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提高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高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程度对大学生的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相关课程培训和指导老师配备影响较大。虽然目前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发展,但大多数高校都面临着创新创业课程不完善、专业导师数量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因此,高校应继续加强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例如聘请专业的导师或企业人员进行指导,定期举行相关的讲座、会议、培训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同时,高校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导师力量,使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指导和支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三)注重培育个人软实力,增强自信心。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个人能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个人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前瞻意识均对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果显示,个人能力越强的人,越会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注重大学生软实力方面的培养,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更多的人生智慧,培养他们系统思考、追求创新、不畏挫折等方面的优良素质,从而形成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因此,要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创造各种机会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鼓励他们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尝试新鲜事物、锻炼自己;要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为未来踏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西凤茹,代凤美,唐志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3).
[2]姚勇娜,胡垂立,李小映.“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8(5).
[3]关香丽,马米奇,李志朋.大学生课外活动现状对高校第二课堂开展的启示[J].文教資料,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