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 李倩 李薇
摘要: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我国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存在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产业缺乏及经济落后等问题,我们结合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等国家重大需求,针对石漠化整体情况、石漠化的扶贫措施,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与扶贫发展进行探讨,并针对石漠化生态产业扶贫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国家生态扶贫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石漠化;喀斯特;精准扶贫;生态恢复;建议
我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中分布面积最广、发育类型最全的区域,涵盖了南方的黔、滇、桂、川、渝、鄂、湘、粤等八省区,埋藏和出露面积约120万km。作为国家4个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的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区,居住着48个民族约1亿人口,其中少数民族约1200万,集中了全国近50%的贫困人口,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地区之一。然而喀斯特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些石漠化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象,是我国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矛盾尖锐,如何恢复石漠化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难题。
当下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扶贫过程中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原则,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统筹兼顾发展与生态保护,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羽。因此,我们结合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等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现状与地域特色环境,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与扶贫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家生态扶贫提供一定参考。
1石漠化现状
我国南方喀斯特具有土壤、水文、植被、人文环境等4个方面的脆弱性,极易发生质变,造成生态灾难石漠化并且阻碍社会经济。石漠化是上述4种脆弱性的结合突出问题。石漠化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在石漠化治理探索初期,石漠化治理成效不显著,多以单纯生态修复为主,忽略了农民的经济民生。在喀斯特分布最广、石漠化最为严重、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贵州,1986年石漠化面积3.89万km2,到1995年石漠化面积仍为3.86万km2,到2000年又反弹超过了1986年,上升到3.89万km,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治理力度的加大,石漠化治理全国石漠化的土地面由2005年末的12.96万km2减少到2011年末的12.0万km2,净减少0.9万km2。
2喀斯特石漠化扶贫措施
我国已经将包括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在内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其中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是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区域,这些地区的脱贫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目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以旅游扶贫、异地扶贫、生态农业、特色养殖等为主要方式的产业扶贫,取得了部分成效。
2.1旅游扶貧
旅游扶贫应加强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鼓励支持各地依托片区民族文化资源,推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充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做大做强民族品牌,打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亮点。根据村寨特点发展石漠化片区乡村旅游,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特点,实现内源创收增收。
2.2异地扶贫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参与,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地方,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贵州省在“十三五”期间,将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搬迁。
2.3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系统。石漠化限制了喀斯特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规模、结构和机械化耕作上,是该地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云南砚山县石漠化地区采取产、供、销三位一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植特色产业,淘汰过剩产能;流转土地,提升土地价值;弥补传统养殖业缺陷,形成“订单+特优养殖”模式;解决市场需求短板,形成“互联网+农业”的销售模式。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的低效作物玉米和花生种植模式,发展热带特色果树、牧草生态种植模式,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
2.4特色养殖
自从国家开展扶贫专项工作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但传统的扶贫方式只能起到暂时『生缓贫作用,不能真正培养起贫困群体的自我“造血”能力。喀斯特特色养殖需提高科技含量,使科技为增收提供保障,如受控式高效循环水集装箱养殖产业扶贫和健康扶贫的“兴义模式”嘲,以及利用现代农业经营与产业扶贫模式创新、根据地域特点的雷公山地区精准扶贫精准养蜂等一批喀斯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养殖扶贫模式。
2.5保险扶贫
农业发展保险扶贫以农业保险和农村普惠金融为基础,以信用保证险等为补充,建立保险助推产业发展脱贫的完整风险保障体系,对于农业产业全流程风险的承保,固化风险成本,降低了产业经营者风险边际预留成本,帮助政府部门重新组合扶贫产业生产要素资源,重构产业链利益分配结构及价值本地化。制定《关于在贵州建设“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保监发[2016]59号),是全国首个保险脱贫攻坚示范区,助力贵州脱贫攻坚事业。
2.6金融扶贫
改变贫困户传统的金融信贷观念,立足自身实际,建立金融的服务本质。利用市场化手段,着重提高被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是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的重要方式。为此,需要构建完善的金融扶贫体系,发挥大型商业性金融、微型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各自的比较优势,有效协调开展扶贫工作。政府和金融信贷部门应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注重发挥现有机构支持特困地区的机制,对重点领域、产业及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积极推动喀斯特连片特困地区普惠金融创新。
3石漠化生態产业扶贫的几点建议
3.1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与精准扶贫有机集合
生态扶贫是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核心内容。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带动精准脱贫,解决喀斯特区域性贫困和恢复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构建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从上中下游全链条一体化结构设计,避免单一、脱节的产业与治理模式,将科技与技术、市场有机结合,促进成果转化,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
3.2石漠化治理产业扶贫为贫困户提供“造血”功能,是精准扶贫的核心
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是通过利益相关方共同对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匹配的过程。产业精准扶贫要充分体现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强调贫困户通过自身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劳动力参与产业发展,真正建构了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机制,实现了贫困户自身的潜力,在产业的带动下,农户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参与生产,实现了产业长效发展,实现自身精准脱贫。
3.3合理调配专业技术人才与生态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相协调
在进行“三区人才”、“第一书记”、“驻村科技特派员”选派等一系列科技人才,入村帮扶过程中要切实考虑被派人员科技背景与接受村镇的现实科技需求,做到切真切实合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能力,为乡镇产业发展起到实际科技支撑,利用科技人员的科技知识带动培育贫困地区的农户经营主体。
3.4用制度保护喀斯特生态环境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
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恶化压力对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倒逼机制”,精准扶贫应当结合生态产品的多样化、市场化与创新化机制,以自然资源资产化和生态补偿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的发展。将农民手中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