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产学研耦合路径研究

2019-07-02 12:26殷磊夫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耦合

张 静 殷磊夫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湖北 武汉:430074)

1 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困境

为充分调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湖北省政府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高校院所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研发活动十一条”、《湖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30余项重要法规政策文件,以促进科技成果在鄂转化应用。社会实践中,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的签订,客观地反映了科研成果的“落地开花”的实际情况[1]。

湖北省是科教大省,坐拥高等院校128所、科研院所196个,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成果的策源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下文合称“学研机构”)输出技术的成交额是衡量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指标。由图1可知,湖北省的各类技术合同的签订虽然呈现增长态势,但是,与科教能力相当的北京、广东相比,湖北省的产学研合作并没有发挥其科教能力的优势。

图1 各类技术合同在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中的占比

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亲密程度[2]。这种亲密关系,不但为学研机构与企业撑起了互联互通的“立交桥”,还在资源共享、利益合理分配、价值观融合的综合作用下,客观地影响着“立交桥”的广度与维度。然而,湖北省学研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大都徘徊在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学术界与商业界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系统间的壁垒阻碍了资源、信息、科技、文化的传播与共享,造成了资源大量的闲置与浪费,更难以形成互促互进、互惠共赢、协同创新的耦合效应。

2 产学研耦合的内涵

学研机构的人才储备丰富、创新能力强,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和市场、生产、销售能力,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契合性。产学研耦合就是两者为了进一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学术价值和自主创新能力,联合击破商业界与学术界两个相对封闭系统的壁垒,通过资源系统、文化系统、利益系统的碰撞与融合形成高度协同的耦合系统,实现知识形成、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的一体化的运作。

生物耦元是指对生物功能做出贡献的各种因素,是构成生物耦合的基本单元[3]。在产学研耦合系统中,将能够高度协同并改变系统能效的要素定义为耦元。从合作向耦合转化的过程,是学研机构与企业的资源、价值文化、利益等耦元互相啮合、实现协同运转的过程,如图2。

其耦合的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有效地实现其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推广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提升学研机构的学术能力和学术地位。

图2 产学研耦合的演绎过程

产学研耦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开放性、动态性、自组织性的复杂系统。由于系统内部耦元之间存在异质性,因此,在耦合的进程中不断进行物质流、信息流的啮合,进而触发产学研耦合系统的协同性,形成耦合系统内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

3 湖北省产学研耦合的前提

3.1 资源耦合

资源耦合不是简单的地将学研机构与企业的各项资源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而是通过整合规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一方面,学研机构拥有知识和技术优势,但缺乏对市场精准定位和将技术商业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贴近市场,虽然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客户在当前和未来对技术的需求,但是迫于生产力的束缚,难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学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资源耦合的可行性。学研机构与企业在资金设备、人才技术、市场管理等资源方面各有所长,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充分激活科技探索与应用的良性循环。因此,资源耦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必不可少的物质支撑。

3.2 文化价值耦合

文化价值的分散性或者排斥性会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主体间的有效啮合。企业的商业文化与学研机构的学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歧,可能成为阻碍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的屏障。文化是推动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4],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体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各个部门广泛共享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是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融合的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学研机构是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5],学术文化注重自由和学术责任,更加侧重于关注学术本身[6]。企业文化与学术文化似乎呈现出平行的关系,不存在交叉点,但是产学研耦合是创造性构想的外溢,最终形成创新成果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是曲折复杂的,需要协同一致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作为精神支撑,这是创新得到持续的内在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研机构与企业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高度责任心、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准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创新的背后会潜藏巨大风险,如果文化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学研机构与企业对创新成果的最高目标和创新过程的协同程度就会发生较大分歧。

因此,企业与学研机构在文化价值上应该不断寻找耦合点。只有思想同步,才能行动上统一,这是产学研耦合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3.3 利益耦合

利益分配机制是保障学研机构与企业耦合的关键,学研机构与企业的需求不同,其内在驱动力也必然不同,但通过二者之间的耦元的啮合,可以实现利益的完美契合,从而形成合力。

学研机构的科研能力与成果需要应用和推广的平台,企业也需要强大的研发平台来保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学研机构与企业的高度耦合,可以实现研发平台的共享,在保证企业研发平台持续性和降低研发成本的同时,也为学研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成果推广平台和研发资金保障,能够促进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研发人才的不断优化。产学研实践中,利益分配具有双重影响,利益分配不均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最终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7]。因此,即使双方通过一纸行文明确了利益的分配模式,也需要法律给予的利益保障和行为约束[8]。

合理地明确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创新投入的内容、投资比例、贡献程度的衡量标准、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利益分配方案、知识产权归属等相关事宜,是耦合效应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能够激励学研机构与企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协同创新行动中,推动产学研耦合的稳定运转。

3.4 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空间环境

鲜有游离于社会而单独存在的系统,产学研的耦合同样会受到政策环境、空间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等多重外界因素的深刻影响[9]。

通过剖析科技强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可知,政策环境和空间环境对产学研融合程度的影响尤其深远。美国、德国、日本在颁布立法以保障科研成果转化和积极营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空间环境方面,居然殊途同归。例如美国颁布的《拜杜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小企业技术转移法》产生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的《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加速了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为特征的技术转移;德国的创新网络计划,使中小企业在创新的萌芽阶段就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直至延伸到最后的综合性研发活动。此外,美国在高校密集区兴建的令世人瞩目的硅谷科技园、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北卡罗莱纳金三角科技园为产学研的融合创造了有利空间环境;日本花费20年时间,投资2万亿日元建设的筑波科技城,城中汇聚了全日本科研人员的1/4,科技城的建立使得日本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科研优势。缩短科技与生产力的空间距离的意义在于促进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深度融合。

4 湖北省产学研耦合的路径

4.1 拓宽信息共享渠道,促进资源协同耦合

首先,政府应积极筹建技术供求信息共享平台,汇聚、认证、发布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研究领域等动态信息,方便企业检索、筛选科学技术和技术供给主体,活跃商业界与学术界的信息流动。

其次,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力量,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往往需具有技术、营销、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产业人际关系。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政策导向来界定和完善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中介机构的选址适宜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区域,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咨询服务处,每个咨询服务处都有各个领域的专家提供服务。科技中介机构可以将科研动态及时地反馈给企业,促进企业从研发的早期阶段与学研机构培养“耦合关系”。

最后,学研机构不仅要关注科研成果的前沿性,更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同研发、联合攻关,协助企业提升吸收、转化能力,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聚力提升开发效率以及耦合效应,加速学术与商业形成良性循环。学研机构与企业应该充分共享资源、优化资源的耦合度,积极探索市场需求与技术供给、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科研人才与技术人才、研发平台与转化平台、资金投入与成果效益的耦合路径,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运转、良好耦合的局面。

4.2 培养创新互动理念,促进文化观念耦合

学研机构文化价值与企业的文化价值在概念的界定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研机构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承载着“为教、为学、为人”的创新、育人理念;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及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承载着全体员工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的经营理念。然而在本质上,企业文化与学研机构文化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它们可以相互借鉴各自成功的理念、方法和路径。

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研机构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创新领域和研究方向,提升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学研机构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现实意义在于充分激活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

促进文化耦合的路径是双向的。学研机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企业日活动,邀请企业走进实验室,让企业零距离接触科研理念和成果目标,促进双方对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转化性的深度交流,增强企业对科研目标和创新能力的认同感。学研机构也可以深入企业内部,除了把创新思想带入企业,还可以充分认识市场的动态需求,强化理论知识和技术需求衔接,把科研成果带出实验室,引入市场,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升级与变革,实现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共建公平分配机制,促进利益共享耦合

学研机构与企业实施共同开发或转化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根据项目的特点、技术难度、应用前景等进行充分地交流,协商制定科技成果折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股权出售、股权激励、股票期权等利益分配机制。有效平衡创新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利益分配合理,充分调动技术产业化的积极性,激活创新的内在动力。

利益分配的制度建设是产学研耦合的重要前提,发达国家在推进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了科技成果归属权、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及奖励力度等,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4.4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制定实施扶持政策

目前,湖北省企业的科技活动尚未形成规模,大多数企业对资金投入十分谨慎,亟待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采用天使资金、财政补贴的方式扶持研发平台建设,为学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流入企业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完善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研发激励机制,促使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问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动员公共资源、科技资源、市场资源、信用资源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创新资源的活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4.5 强化科技园的建设,发挥集聚和扩散效应区

美国成功的科技园都是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这种地理特征可以使科技园为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提供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服务[9]。科技园的网络化使得产学研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湖北省的科技园区建设起步较晚,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上忽略了科技园的占地留用,以学研机构为依托的科技园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先机。在远离校区的地点建设科技园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武汉地区的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市郊专设区域集中创办武汉东湖大学科技园,园内设置了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投融资平台,对入驻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资金支持、创新技术导入的“一条龙服务”。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成果耦合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