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现代学徒制:基本策略与创新突破

2019-07-01 14:11褚建伟易艳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褚建伟 易艳明

摘 要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在管理体制、协同招生、培养目标、教学标准、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边行边改,边改边建,形成了四维“校企工学交融”教学运行机制和“六双六定”培养模式特色,被教育部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鸥学徒制”。

关键词 海鸥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运行机制;六双六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8-0006-07

一、海鸥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培养模式[1]。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鸥”)联合同属一个集团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于2007年开始实行“学校培养2年+企业顶岗实习1年”的订单培养模式,以破解钟表企业快速发展与技术工人培育市场空白之间的矛盾;2011年借鉴钟表王国瑞士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立足中国国情,开始积极探索全程式、协作化、交融性运行的现代学徒制;2012年校企启动本科层次高端制表工程师的联合培养;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且被教育部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鸥学徒制”;2017年7月校企联合中国钟表协会主持成立了“中国钟表育人联盟”,26家国内顶尖制表企业成为会员,同年11月联合世界顶级的德国格拉苏蒂制表学校,引入国际课程和师资,成立国内首家国际制表学院;2018年10月,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批准,校企牵头组建成立了“全国轻工行业钟表与精密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共吸纳全国21所院校、24家钟表制造企业、9家钟表行业组织和3家钟表研究检测机构为理事成员单位[2]。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海鸥学徒制从一对一的校企双主体育人上升为我国整个钟表行业的共建共育共享,从培养满足海鸥所需技术工人升级为培养掌握国际标准的高端制表匠,从“专科层次一个专业”拓展为对接钟表产业链的“专本两个层次三个专业”,从校企育人方式的改革试验发展成为了整个钟表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化模式。海鸥学徒制不仅是天津国家现代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典型案例,也成为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

二、海鸥学徒制的基本策略

(一)围绕人才培养新定位,创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利益共同体

1. 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确立培养“复合型高端制表匠”新定位

校企在育人理念、人才培养定位上达成共识,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基础和出发点。针对我国钟表行业现有工人队伍普遍缺乏系统的制表知识,基本上只是简单重复完成钟表零部件加工或装配时某一道工序操作工的现状,校企双方一致认为,现有精密机械技术专业(钟表方向)应提升到“培养复合型高端制表匠”的定位,才能真正制造出“三高一体”(即高精度、高精细、高精密)的高档机械钟表,将新技术、新材料转化为在制造工艺上可行的钟表产品,甚至从工艺层面实现创新突破。基于以上定位,校企达成了“宽基础+活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即复合型高端制表匠必须了解整个钟表产业,具备整个产业钟表结构与外观设计、钟表零部件加工制造、钟表装调与质量检测、钟表维修服务四大领域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每个人再根据自身的专长或企业的需要,选择一个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系統的学习。依据这一思路,校企将四大能力模块均划分为三级能力成长梯度,描述了各级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了检验其能力发展水平的典型(过程性)产品及质量要求,并以此作为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建设实训基地的基础。

2.围绕新定位,搭建协同育人利益共同体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级形态,是一种新的教育生态,也是一种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双方从“培养复合型高端制表匠”的新定位出发,以“校企共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指导思想,创建了“现代-海鸥”育人利益共同体。育人利益共同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了明确学校、企业与被培养人三方责权利的三份协议,即《校企联合育人协议》《企业学徒协议》和《学校培养协议》,不仅明晰了企业合法育人的主体地位,还确立了被培养人受法律保护的“学生-学徒”双身份,从法律角度为校企一体化育人提供了保障。二是校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自育人资源的优势与可行性,系统规划与部署了双主体的育人空间与人员配置,并制定出台了教学管理、师资、学徒管理、基地建设、毕业标准等5类10余项标准与制度,使校企联合管理、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图1所示。

(二)三协议融合三主体,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1.招生招工递进推进,优选高素质生源

现代学徒制要求改变传统的招生制度,实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鉴于制表行业的特殊性,海鸥学徒制采用的是“学校先招生,企业后招工”的招生制度,具体措施为:首先,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基础上学校先招生,通过浓郁钟表文化环境的熏陶以及钟表大讲堂专业讲座的感染,激发学生认同感并选择钟表职业。其次,经过近一学年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探索,海鸥根据《学徒选拔与聘用标准》,考察学生行为能力与制表匠职业的匹配性,并于第二学期末组织面试,按每年招收30名学徒的规模选拔学生。选拔工作完成后,海鸥与学生签订一份有关实习津贴、工伤保险、出师条件等方面的《企业学徒协议》。再次,进入学徒项目的学生还必须与学校签订一份有关学习时间与内容、奖学金与毕业等方面的《学校培养协议》,以此确立与保障被培养者的双重身份与相关权益。这三份协议书明确了三方的责权利,规范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程序,使现代学徒制工作得以程序化与制度化。

2. 尊重劳动与创造,明确学徒待遇标准

为体现海鸥对学徒劳动成果的尊重,快速成长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制表匠,海鸥集团制定的《学徒选拔与聘用标准》中明确规定海鸥学徒的待遇主要包括四部分:在企业期间享用正式员工同等标准的午餐补助;夏冬季工服各一套;缴纳工伤保险;依据学徒绩效与考核标准发放津贴,即根据学生实训期间的表现,依据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每月津贴分别为1000元、1200元、1400元三个不同等级发放。同时,还增设了“海鸥”奖学金,进入学徒项目的学生只要每学期所学课程都达到合格标准,均能在期末领取到500~1000元的奖学金,以激励他们圆满完成课程学习。

3. 借助协议与仪式活动,增强学徒职业身份认同感

为了强化企业学徒身份的认同,海鸥除了与选定的学徒签订《企业学徒协议》,还坚持为每届学徒进入企业学习时,组织正式的拜师仪式。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企业专兼职师傅聘任、职责与待遇标准》的相关规定,带徒传艺的师傅是从公司选定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优秀员工,按13的比例与学徒结成师徒关系,签订师徒协议,为学徒在海鸥的工作学习找到归属感。

(三)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完善培养标准

1.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建立校企专业教学标准

校企围绕“复合型高端制表匠”的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人才培养规格、核心能力等,并按照从新手成长为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与工作系统化原则,将“复合型高端制表匠”的培育路径划分为制表职业认知、基本制表能力锻造、综合制表能力集成和制表绝活培育四个阶段。具体表现为:第一学期聚焦“制表职业认知”,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走进海鸥集团和亨得利瑞表销售服务公司进行参观,现场感受企业环境与文化,了解各工作岗位的任务与职责,同时邀请企业高管、行业协会专家和国家级钟表大师讲授钟表发展史和行业前沿技术等,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至第四学期是通过校企交替式的项目教学完成精密加工制造能力、钟表装调维修能力、钟表结构与外观设计能力课程,每种能力包括3门课程,每个课程均包含1级和2级两个模块,形成制表业全过程的基本能力;第五学期的“综合制表能力集成”阶段是在完成上述三大能力9门课程的模块学习后,安排海鸥精选的4个高技术含金量的车间开展共计12周的轮岗实践,让学生在企业全面体验各工作岗位的综合工作任务;第六学期“制表绝活培育”阶段,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特点与特长,安排其到相应的生产岗位进行半年“定岗深化实习”。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复合型高端制表匠”的培育路径,校企有机融合了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海鸥集团员工培训与等级认定等有关内容,共同制定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指导性文件。据此,校企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结合岗位标准,分别形成了相互补充衔接、具体指导教学实施的《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专业教学标准》。依据教学标准,校企还共同制定了每门钟表类课程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企业专职与兼职师傅聘任、职责与待遇标准》等,使得在企业的轮岗锻炼与定岗深化实习成为一个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反复训练、熟化技能、形成经验的教学过程,有效杜绝了学生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的现象。

2. 建立校企结合的课程体系,协同实施项目教学

对接最新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与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共建或开设了21门专业课程,其中9门为面向机械大类的课程,以兼顾学生的就业宽度;12门为面向钟表方向的课程,以保障其就业深度,即扎实掌握制表领域三大能力中的核心技能。基于学校多年办机械类专业的基础与经验,所有机械大类课程由学校担任;在12门钟表类课程中,企业独立负责3门,校企联合开设9门(见图4课程部分)。对于9门校企联合开设的钟表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自主设计、实施与检查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根据校企各自现有硬件条件、师资胜任力与教学规律明确各自承担的教学项目与学时。

(四)打造校企双育人空间,建立互聘共用师资队伍

1.企业建立专门化的实训基地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是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突出技能教育的类型教育,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重要的是提供工作场所学习环境,弥补学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资源的不足。对此,海鸥在人力资源部下专门设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聘用1名专职管理协调员;在专用区域为学徒开辟手表装配维修和自动车加工两个实训基地,并各配备2名专职师傅。其中手表装配维修教学基地由海鸥专供瑞表机芯的车间打造而成,具有教学与生产双重功能,使学徒在适量实战任务中掌握瑞表装配标准,提升熟练度与技巧。同时,精选海鸥工作任务综合度高、技术含量较高的4个车间:机芯装配车间、成表装配车间、夹板车间、精密零件加工车间,按13的比例选配师傅,严格依据《企业专业教学标准》,开展轮岗锻炼与定岗深化这两门课程的教学项目;同时海鸥还承担了企业内专兼职师傅的薪酬待遇。如图3所示。

2. 企业协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按照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教室的理念,海鸥指导学校在该专业近1500平米专用教学区域进行了全面改造。在该专业教学区域,建造3个一体化实训室,通过学校购买与海鸥赠送的方式,实现了一个迷你制表企业的基本硬件配置;建立了钟表大师工作室,定期要求海鸥或我国钟表行业的大师级人物,以项目形式入校带领教师甚至学生进行技术创新指导;建立钟表专业阅览室和钟表产品产销中心,实现学生优秀作品的市场化;用海鸥提供的丰富的精美钟表图片与文字装点该区域的走廊与墙壁,让学生每天行走于浓郁的钟表文化中。

3. 校企教师联合开展工学交替教学

理实一体、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教学遵循的基本规律。海鸥学徒制综合考虑双方教师教学胜任力、实训条件及时间上的合理性,明确课程分工,加强协同育人,实现课程资源优质优配。学校选聘优秀教师承担文化基础课程和机械大类课程的教学,同时还为现有3个核心实训室选聘了3名海鸥退休的高级技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钟表类课程的项目教学。海鸥为了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共配备了四类人才参与教学,其中安排公司高管和几名国家级钟表大师承担钟表大讲堂的讲座;2名工程师分别承担了《机械计时原理》和《手表零件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4名专职师傅在海鸥专设的教学基地中完成9门校企联合课程中的企业教学任务;12名兼职师傅负责第三学年的在岗教学。按照“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是简单的“2+1”校企接续培养,而是每学年都安排在校企两个场所工学交替,在企业的时间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加。同時,将文化浸染与师傅的言传身教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潜移默化地培育钟表行业非常重要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企业创设学徒中期考试与出师考试制度

现代学徒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且要求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方式。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海鸥集团建立了学徒中期考试与出师考试制度,引导学徒掌握核心技术技能,评价学徒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中期考试在第四学期进行,出师考试则在第六学期,均包含笔试与实操两部分,分值各占总分的30%与70%;在两场考试前,学徒必须分别先取得相应中级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笔试内容涉及结构图绘制、工艺卡编制、零部件清单与装调步骤描述等,而实操考试则要求学徒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一款机械表(中期考试是基础机芯,出师考试是一款相对复杂机芯)的装配、调整与检测或故障排除,见表1。中期或出师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徒可提前与公司签订就业意向书,享受高级工工资待遇和赴瑞士或德国学习的机会。

2. 在岗学习与工作实施阶梯晋级式评价制度

为有效提高学徒在企业岗位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效,校企改善评价方式,加强过程考核。为了保障学徒第三至六学期依次以6周、6周、12周和18周的频次集中到海鸥跟随师傅学习的效果,校企不仅制定了每次在岗学习的教学标准,还制定了阶梯晋级式考评管理制度,即以企业现岗工人定额工作量为基准,采取百分比的形式逐级提高对学生生产数量和产品质量的要求。第一个月的考评标准为50%的现岗职工规定的计件数量和50%的产品合格率,第二个月为60%,第三个月为70%,依此类推到第六个月达到100%[3]。此外,企业师傅还定期对学徒工作态度、分析与解决生产过程故障的能力,以及工作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抗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给出学徒每次在岗学习相关课程的总成绩,并据此确定学徒薪酬涨幅。

(六)开创“1/2-2/3-3/4”培育路径,培养制表业大国工匠

当前,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工匠精神培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企业实践,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现途径。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虽相伴相生,但二者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环境浸染、大师引领、平台孵化等多措并举、长期积累的启发和培育。海鸥学徒制开创了“1/2-2/3-3/4”全程化培育路径与策略,助力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育。具体表现为:

1/2培育方式。在第一学年采用1个钟表大讲堂和2場参观的策略,激发学生对钟表行业与制表匠职业的认可与热情,具体做法为开设钟表大讲堂,邀请国家级钟表大师、企业高管在钟表大讲堂做4场专业主题报告,组织学生到国内制表领军企业海鸥和最大瑞表销售服务企业亨得利开展2次认知实践。

2/3培育方式。在第二学年采用2个教学空间工学交替和专业教师、专职师傅、钟表大师3类师资协同培育学生制表基本功和创新意识。即通过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专业教师帮助下反思企业的工作经验、产生的问题,利用校内大师工作室或再回到海鸥开辟的2个专用实践教学基地,跟随专职师傅掌握瑞表装配标准,提升技艺精湛度,寻求技术创新的方式方法等。

3/4培育方式。在第三学年借助职业资格证考试、出师考试、毕业作品3个考核评价环节和海鸥精挑的4个生产车间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育。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计时仪器仪表高级工考试、海鸥组织的出师考试以及独立完成由校企共同确立或由学生提议且经校企认定的具有一定创新难度的毕业作品,作为其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同时在轮岗锻炼和定岗深化实习环节中,精选了海鸥工作任务综合度高、技术含量较高的4个车间,通过师傅传道、授业、解惑,在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海鸥学徒制的创新突破

(一)构建四维“校企工学交融”教学运行机制,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上,始终没能跳出“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即使开展所谓的校企合作育人,因实施层面的随意性大,缺乏实习实训标准,使得进入企业的学生常常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海鸥学徒制构建了“四维”即校企课程的对接与互补、教学空间的对偶与交融、工学交替的衔接与贯通、师资队伍的互通与协作的“校企工学交融”教学运行机制,如图4所示。

校企课程的衔接与互补。围绕校企确定的高端制表匠能力模型及表征各级能力水平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经典钟表产品,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开发了12门钟表类课程,校企根据彼此师资和场地优势进行教学分工,其中海鸥独立负责4门,校企联合开设课程8门。校企联合实施的课程,双方共同制定了详细的《一体化课程标准》,规定了每门课程选取的项目数量、项目内容、课时分配、考核标准、教学衔接点、授课顺序与主讲教师等,有效保障了8门课程在校企有序交替中相互补充、有效衔接。

教学空间的对偶与交融。围绕高端制表匠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学校按海鸥关键车间配置标准将实训场所改造成一个迷你制表厂,形成了手表装调、自动车加工、精密仪器检测三位一体的3个实训室,使得校企双育人空间在关键实训基地上保持标准一致,通过8门校企联合课程的校企交替式项目教学,使得校企两个对等的育人空间实现教学上的交融,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连贯,即先在学校相应实训车间完成项目1;然后在海鸥对等车间或教学基地,借助生产任务与师傅经验,将学校掌握的基本步骤内化于心于手后,跟随师傅完成项目2经验层面的学习;再回到学校跟随教师从理论层面消化项目2收获的经验,并进入项目3的学习,如此反复。同时,海鸥人力资源部在设立的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聘任1名管理协调员,选派1名副总工常驻学校专业教研室,承担专业规划、教学沟通与落实事务,穿行于双育人主体之间,保障两个对偶教学空间更有效交替和融合。

工学交替的衔接与贯通。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高端制表匠培养路径划分为四大阶段,即制表职业认知、基本制表能力锻造、综合制表能力集成、绝技绝活培育,并围绕这一路径安排学生在校企有规律、分步骤地交替学习。第一学年倾听4场来自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和钟表大师等精彩专题讲座,走进海鸥、亨得利瑞表销售中心,在现场体验中形成职业认知;第三至六学期依次以6周、6周、12周和18周的频次集中到海鸥跟随师傅完成相应的项目学习。为保障校企在教学时间上的有序交替和顺畅衔接,学生在第二学期末4周集中实训中掌握一款简单机械钟和机械表的装配后,即刻进入企业直至第三学期第7周返校上课,而第四学期则从第15周起进入企业直至第五学期开学再返校,完成校内7周学习后,继续进入企业直至期末最后一周返校完成毕业项目的选题、选双导师和定岗位,第六学期在岗位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和毕业项目,最后四周返校完成答辩和毕业事宜。

师资队伍的聘兼与协作。为高质量完成企业教学任务,海鸥配备四类员工实施教学:高管和国家级钟表大师承担《钟表文化与职业认知》课程讲座;2名工程师各承担1门课程教学;4名专职师傅完成8门联合课程的教学任务;12名兼职师傅按13师生比承担轮岗和顶岗教学任务。学校为每个实训室各选聘了1名来自海鸥的高级技师担任实训教师,配合专业教师完成教学项目。校企两支专兼互补的师资队伍,成功实现了校企“双元”协同育人。学校聘用国内外制表大师进驻校内大师工作室,为校企师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培育学生创新创意能力提供了具有强大牵引力的新动能,而新引入的校企学徒网络管理平台使得两支队伍的沟通协作更流畅便利。

(二)创新“六双六定”典型范式,開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核心标准

在协同育人实践中,校企从彼此需求与现实可能性出发,创造性地形成了以“六双”为标志性特征、“六定”为基本方略的海鸥学徒制,被教育部誉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典型范式”。

“六双”特征具体表现为:双主体,学校与企业均是具有相同责任的育人主体;双身份,被培养人同时兼具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双导师,师资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的双导师;双基地,教学场所包含学校的教室、实训室和企业的培训中心与生产车间;双评价,由采用过程性评价的课程评价和采用结果性评价的企业中期与出师考核评价组成的双评价;双证书,学生双评价合格并取得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才可取得学历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六定”方略具体表现为:定协议,学校、企业与被培养人分别签定明确彼此责权利的三份协议书,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法律基础;定标准,校企共同确定五类教学标准与规范,作为协同育人运行准则;定师傅,校企通过聘书、拜师仪式与任课通知书等形式,在企业确定四类承担不同教学任务、享受相应待遇的稳定企业导师队伍;定岗位,海鸥精选确定四个车间按标准选配师傅担任轮岗和顶岗实习岗位;定项目,校企联合制定钟表类课程教学项目,由校企共同确定课程项目及教学分工;定等级,海鸥依据绩效与考核标准定等级发放学徒津贴,根据出师考试决定毕业生是否享受企业高级工待遇等。

四、海鸥学徒制的实施效果

海鸥学徒制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炼,边行边改,边改边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融”字,实现了产教和校企的融合发展,初步显示出“五个一”的成效。

(一)培养了一批创新型高端制表技术技能人才

制表业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中国只有海鸥支撑中国品牌,针对制表匠特有的“高精密、高精细、高精准”特点,海鸥学徒制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三高”原则,即高水平育人主体、高质量教学标准、高素质师资,培育高端制表人才,唯有如此才能满足我国制表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双创”的要求。在校生中,范忠序、罗帅创作的《ST3D10·秒盘旋转系列表》荣获“2016·台湾国际发明设计比赛”金奖和澳门创新发明协会颁发的“先进发明奖”金奖;2014级刘亚楠同学创作的《无卡度机械表走时调整机构》获得国家专利,等等。

(二)打造了一支校企共建互融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全国教育大会把教师队伍建设定位在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凸显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努力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年来又提出校企相互兼职制度,但由于受体制机制的限制,仍难以实施。海鸥学徒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构建了校企利益共同体,为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经过不断探索,构建了四类校企互融的教师队伍。

(三)开发了一套双主体共研共教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现代学徒制是双主体育人模式,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海鸥学徒制中的企业,不仅全程参与了课程开发,而且参与了绝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企业作为重要育人主体的作用,也使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四)推行了一种工学交替的教学运行机制

工学交替是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判断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海鸥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六双”,真正体现了双主体育人,形成了学校与企业两个育人场所、课堂学习和工作场所学习两种教育形态,要求两个教育场所、两种教育形态有效衔接、科学交替,符合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实践证明,三年六学期工学之间的合理交替,能有效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创建了一种校企双赢的育人新模式

成功的教育应满足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多样需求,职业教育最直接的利益主体是学校、学生和行业企业。海鸥学徒制有效的育人模式,培养了高质量的毕业生,使学校和学生受益,进入海鸥的毕业生直接享受高级工待遇,有20余名快速晋升为企业核心技术人员,获“天津滨海新区优秀外来建设者”等荣誉称号。部分毕业生凭着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进入北京手表厂、天王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并获高度赞誉,学校因此也获得了声誉。海鸥领导层将储备的毕业生视为企业转型升级、再次实现新高度的潜在力量;瑞士某品牌老总走进海鸥集团视察其委托代装配的高档机芯时,对熟练掌握瑞士标准并为其装配高品质机芯的学徒更表达了高度赞叹之情。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EB/OL].(2005-10-28)[2019-01-22].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2]全国轻工行业钟表与精密制造职业教育集团 成立大会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举办 [EB/OL].(2018-10-18)[2019-01-22].http://www.chinahorologe.com/contentdetail.aspx?id=2485.

[3]姚芬. 基于文化“三进”视角的高职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60-6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