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一、精准知识如何生产出来
一直以来,我们发现,在习作课堂上,习作教学没有什么内容可教,学生的写作水平似乎和老师的教没有多大关系。例如,写人的习作教学,三、四年级是教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写人,五、六年级还是教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写人。唯一不同的是,字数要求不同,三年级300字、四年级400字、五年级六年级500字。我们习作教学没有年段的边界,习作教学不知道教什么。
大多数老师在作文课堂上做什么?只是在布置习作要求,或者说是在告知学生目标性知识,并没有教学生写作,或者说缺少过程性写作知识的指导。
笔者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后发现,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当下教师因语文课程缺乏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而产生了困惑。
教学内容如何传达给学生?需要习作的精准知识与训练。说到这,有两位特级教师不得不提起,一位是吴勇老师,另一位是管建刚老师。
吴勇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习作知识”的概念,并且形象地倡导在课堂上,要让精准知识被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他竭力主张习作教学老师要做到“一课一教”,儿童能“一课一得”,课堂中,努力实现“教什么就写什么”“写什么就评什么”,实现教写评的统一。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中,用鲜活的教学实例,具体描述和阐明了“心灵力”训练、“描写力”训练、“架构力”训练、“打磨力”训练。他强调:“一个语文教师想要教好作文,必须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管老师用他的作文主张与实践,填补了广大语文教师没有写作系统知识的尴尬与无奈。
阅读中,笔者感悟到只是把教材中的习作教学内容,拿来教给学生,肯定是不行的。当前的习作教材,教学内容不明确,且隐藏在例文中。因此,习作知识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儿童发展规律,对教材中习作知识进行开发,并对本次习作知识进行细化与分解。可以这么说,习作知识越细化越好,分解越细,就越便于学生习得与获得。但是,习作的精准知识只是告诉你如何来写,这大多数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要靠训练的。只有大量针对性地训练,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
二、精准知识如何生成出来
暑假培训中,听到管建刚老师在报告中反复提到一个词“唤醒”。他不再提作文训练,因为担心一味地强调训练,会让部分老师走向僵化训练,学生的作文也会走向僵化。
吳勇老师也认为,精准知识和写作兴趣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精准知识如何产生?应从学生思考、感悟、交流中来,再回到学生写作中去。如果说,之前在教新闻报道写作,新闻标题由于文体的特殊性,是需要老师一厢情愿地整理归纳写作知识。那么,学生写人写事的记叙文,还需要老师如此归纳并教授精准的习作知识吗?
由于写作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差异性,老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其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习作的困难中来。并且,精准知识的获得过程,应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自然生成,而不是老师硬生生地告知、讲授。
由于操作过程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老师课前进行多种预设。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让习作教学从技术走向艺术。
在对五年级习作《说说心里话》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谈话,明确我对谁说什么,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心里话,是解释?是说服?是告别?还是告白?……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我该怎么说心里话”。预设的知识有“写一点事实”,然而由于本次习作的目的不同于一般叙事文,是对某个人说心里话。基于之前讨论的写作目的,有些事实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所以需要解释,需要说明,这是需要详写的,具体阐明的。因此,笔者进一步明确了此篇习作的精准写作知识是“写别人不知道的事实”。
老师接着继续启发,你们觉得把事实说清楚,对方会非常明确地了解你的心里话吗?学生回答“不一定”。因此,“说说心里话”的第二个知识便是“写一点理由”。然而学生的写作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写理由。老师再来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说理由”。
我们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是没有文体意识,这需要在每次习作时不断思考、选择与明确。文体知识,在本次习作“说说心里话”中也需要解决的。设计中,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老师想问你们,你们的心里话想让对方知道吗?有的学生会说“不想”,因为这是他的心里话,他不想让别人知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日记的方式来记录;大多数学生会说“想”,那最好的方式便是书信了,言说对象明确,自然容易达到写作目的。
习作精准知识的生成,需要老师拥有极高的教学艺术,在和学生的自然对话中,自然生成。这样,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才能自然运用。
从习作知识的“生产”,到习作知识的“生成”,其实就是由“教”到“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行为的转变,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使知识的获得更自然,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