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华 林永霞 黎文婷
【摘要】 目的 探討经食管心房调搏中两种不同刺激方法[短阵猝发 (Burst)刺激法和改良非程序(S1S1)超速刺激法]在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速 )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 1月 ~2015年 12月收治的 68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 Burst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另选取2016年 1月 ~2017年 12月收治的 87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改良 S1S1超速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 , 比较两组患者转复成功率以及调搏过程中各种心律失常现象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转复成功率为 98.9%,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86.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9.2374, P<0.05)。研究组患者房颤 /房扑、终止后再诱发心动过速、长 RR间歇、单发室早和成对室早发生率分别为0、0、1.1%、5.7%、3.4%,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8%、8.8%、11.8%、16.2%、1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7.986、7.986、7.864、4.485、8.803, P<0.05)。结论 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采用改良 S1S1超速刺激法治疗, 相比 Burst刺激法治疗 , 其转复成功率更高, 房颤 /房扑、终止后再诱发心动过速、长 RR间歇、单发室早和成对室早发生率更低 ,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短阵猝发刺激法;改良非程序超速刺激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05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stimulation methods [short toneburst (Burst) stimulation and modified non-programmed (S1S1) hyperstimulation]in 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 for termination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Methods There were 68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diagnosed and treated by Burst stimulation in January 2014 ~ December 2015 were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87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diagnosed and treated by modified S1S1 hyperstimulation in January 2016 ~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 The conversion success rate and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arrhythmias during pac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conversion success rate as 98.9% than 86.8%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9.2374,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atrial flutter, re-induced tachycardia after termination, long RR intervals, single ventricular premature and paired ventricular premature respectively as 0, 0, 1.1%, 5.7% and 3.4% than 8.8%, 8.8%, 11.8%, 16.2% and 17.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7.986, 7.986, 7.864, 4.485, 8.803,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Burst stimulation, modified S1S1 hyperstimulation has a higher conversion success rat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t can induce incidene of atrial fibrillation/atrial flutter, re-induced tachycardia after termination, long RR intervals, single ventricular premature and paired ventricular prematur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 Short tone burst stimulation; Modified non-programmedhyperstimulati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阵发性室上速全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 主要是指源于房室交界区或心房的心动过速 ,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折返激动引起 ,仅少部分是由触发活动和自由律性增加所致 ,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1]。该疾病呈突发性发作 ,且较为顽固及较难控制 ,对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等血流动力学障碍[2],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应尽早做出准确的判断并终止 ,对于疾病的治疗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作用[3]。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非创伤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其可用于检测房室、窦房和窦房结的传导功能 ,进而确定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机制 ,为临床的诊疗提供指导 ,目前经食管心房调搏术在临床已经广泛应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速的治疗中[4]。以前临床主要采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的 Burst刺激法终止阵发性室上速, 但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在心动过速终止后容易被再次诱发 ,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由于刺激过大而诱发房颤 /房扑 ,进而影响患者的诊疗。对此本院于 2016年 1月起拟在阵发性室上速患者治疗中采用改良 S1S1超速刺激法 ,为了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 Burst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另选取 2016年 1月 ~2017年 12月收治的 87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改良 S1S1超速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 ,进行对比研究,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年 1月 ~2015年 12月收治的68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 Burst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 另选取 2016年 1月 ~2017年 12月收治的 87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改良 S1S1超速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 29例, 女 39例;年龄 22~51岁, 平均年龄 (32.1±8.7)岁;经临床排查显示 3例有高血压病史 , 2例有冠心病病史 ,其余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研究组中男 36例 ,女 51例;年龄21~48岁 , 平均年龄 (31.8±8.5)岁;经临床排查显示 3例有高血压病史 , 1例有冠心病病史 ,其余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苏州市东方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F-5A心脏电生理刺激仪进行刺激。首先行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 再将 4F食管电极植入患者的鼻腔内 , 植入深度按照如下公式[L=(h+200)/10, 其中 L表示植入深度 (cm), h表示患者的身高 (cm)]计算 ,确定正负双向、振幅最大 P波的位置记为刺激位点。对照组患者采用 Burst刺激法, 设置频率为180、200、250 ppm, 发放 8搏;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 S1S1超速刺激法 ,选用高于患者心动过速心率的 20%~30%或 30 ppm的频率, 发放 3搏。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转复成功率以及调搏过程中各种心律失常现象发生情况 ,其中心律失常现象主要包括房颤 /房扑、终止后再诱发心动过速、长 RR间歇、单发室早和成对室早。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Epidate 3.0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录入校对和管理 ,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转复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转复成功率为 98.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8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2374,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现象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房颤 /房扑、终止后再诱发心动过速、长 RR间歇、单发室早和成对室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7.986、 7.986、7.864、4.485、8.803, P<0.05)。见表2。
3 讨论
阵发性室上速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折返激动引起 ,仅少部分是由触发活动和自由律性增加所致 ,临床上主要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为主 ,而两者均为折返激动引起[5]。阵发性室上速发作呈突发突止的形式 ,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率加快 (160~220次/min)、四肢乏力、头晕、呼吸困难和阵发性心悸等 ,通常发作数分钟至数天 ,部分可自行恢复 ,若持续发作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循环障碍 ,导致心力衰竭、晕厥、心绞痛甚至休克等[6]。对于终止阵发性室上速临床主要有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药物复律、迷走神经刺激以及同步直流电复律等方法 ,其中主要以药物和食管心房调搏术治疗为主。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阵发性室上速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也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此外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还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心力衰竭, 因此对于由心力衰竭引起的阵发性室上速不宜采用药物复律[7-9]。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是一种应用心脏程序刺激的方法 ,通过在食管内相应的部位放置电极间接起搏左心房 ,其终止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是通过刺激脉冲打入折返环路的可激动间隙而完成 ,有多种不同的刺激方法 ,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是 Burst刺激法和 S1S1超速刺激法, 以前临床主要采用 Burst刺激法终止阵发性室上速 ,但在应用的过程中發现心动过速被终止后容易再次被诱发 ,且部分患者更因刺激过大而诱发房颤 /房扑 ,进而影响患者的诊疗[10-13]。还有少部分患者会由于刺激过大而产生较明显的胸骨后烧灼感、刺痛等不适。对此 ,本院拟在阵发性室上速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改良 S1S1超速刺激法 ,为了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本研究选取 2014年1月 ~2015年 12月收治的 68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 Burst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另选取 2016年 1月 ~2017年 12月收治的 87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改良 S1S1超速刺激法诊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 ,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转复成功率为 98.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8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9.2374, P<0.05)。研究组患者房颤 /房扑、终止后再诱发心动过速、长 RR间歇、单发室早和成对室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7.986、7.986、7.864、4.485、8.803, P<0.05)。
综上所述 ,經食管心房调搏术终止阵发性室上速安全、见效快、副作用少 ,值得在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和门急诊推广应用。而采用改良 S1S1超速刺激法 ,相比 Burst刺激法 ,其转复成功率更高 ,房颤 /房扑、终止后再诱发心动过速、长 RR间歇、单发室早、成对室早发生率更低, 值得推广应用 , 但本次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还需更多的样本量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夫才 , 耿占峰 , 杨丽波 . 12 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体会. 中国医药导报 , 2009 , 6(24):163-164.
[2] 屈顺梅 ,李筠 .经食管心房调搏在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机制研究中的价值. 临床儿科杂志 , 2016, 34(3):201-203.
[3] 符桂浓 .不同药物治疗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 18(35):81-82.
[4] 钟飞鹏 ,韦继政 ,陈光影 .经食道心房调搏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价值. 吉林医学 , 2016, 37(5):1109-1110.
[5] 魏晓 . 食道心房调搏干预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近远期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导刊 , 2016, 18(11):1122-1123, 1125.
[6] 陈频 ,李宁 ,张录青 .经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96例次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16, 9(19):175.
[7] 蒋小花 ,邓靖 ,赖沙毅 ,等 .食道调搏治疗老年难治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 2016, 4(10):60-61.
[8] 魏文佳 ,陈万国 ,刘婷 ,等 .经食道心房调搏用不同刺激方式诊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分析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 2017(6):731-733.
[9] 刘志红 .刘志红经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速诱发与终止的临床价值.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 2009, 18(4):385-386.
[10]陈萍 . 经食道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速 .青海医药杂志 , 2006, 36(9):32.
[11]马月华 ,杜红梅 .食道心房调搏术终止阵发性室上速的方法及护理.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 2004, 18(7):78.
[12]董巧玲 ,高雯 .经食道调搏诊疗阵发性室上速 40例临床分析 .疾病监测与控制 , 2013, 7(5):311-313.
[13]郭密娟 .食管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体会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4(10):905-906. [收稿日期: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