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群
【摘 要】“阅读与理解”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第一板块,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本课例结合“乘车”“组装小火车”等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信息理解、信息提取、信息表征等阅读理解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深度理解、整体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正助力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信息理解;信息提取;信息表征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P84 例5。
1.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读关键词,通过阅读与交流,整体把握信息的含义。
2.通过观察与交流,能提取有效的隐含信息,促进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征条件与问题,促进对题意的深入理解。
4.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受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通过比较沟通,提炼“够不够”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结构模型。
一、解决“坐得下”问题,突出信息意义的理解
(一)通过阅读交流,理解信息的意义
1.情境引入,初步理解信息。
出示: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师:读一读,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题意)
生: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共有32人,租下面的车,坐得下吗?
2.理解与交流,生活问题数学化。
师:“坐得下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座位够不够的意思。
生:就是32人是不是都有座位的意思。
师:那什么情况坐得下?什么情况坐不下呢?
生:一人一个座位需要32个,如果车上有32个座位,那就坐得下,如果没有,那就坐不下。
师:座位数和人数是什么关系时,就坐得下呢?
生:座位数大于人数就坐得下,座位数小于人数就坐不下。
生:我有补充,座位数等于人数也坐得下。
师:看来,要解决“坐不坐得下”问题,关键是比较人数和座位数。
师:大家对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清楚了,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解读座位图,丰富完善信息。
师:让我们一起打开车门,去里面看看吧。(出示示意图)
师: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你看懂了吗?
生:我知道一个正方形表示一个座位,从图中看到一排有4个座位,最后一排有5个座位。
生:我看到前面有个司机的座位,教师、学生都不能坐,中间是过道不能坐人。
(二)通过画图分析,表征交流解决思路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呢?请尝试把想法在图上画一画、圈一圈,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呈现学生作品:
师:请这两位同学来说说表示的方法和算式的含义。
生:一列有4个座位,这样有7列,最后一列有5个座位。(学生指着图示意)所以我列的算式是7×4+5=33(个)。
生:我观察了一下,上面和下面都有16個座位,中间多1个,就是2个16多1,所以我列的算式是2×16+1=33(个)。
小结:这两位同学圈得非常清楚,他们都圈出来几个几多几,用学过的乘加来做。真棒!
师:下面是另外两位同学的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另两位学生的作品:
生:算式是一样的,但圈法不一样,第一幅图是8个一份,圈了4份还多1个。第二幅图是4个一份,圈了8份还多1个。
生:我还有补充,他们的圈法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第一幅图表示4个8多1,第二幅图表示8个4多1。
小结:虽然算式一样,但是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圈法就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师: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出示学生作品:
生:这个同学肯定是这样想的,一排有5个座位,有这样的8排,就是8个5,然后减去多算的7个座位。
师:是啊,从图上我们看见补上去的圆圈是假设有座位,实际多算的就要减去,可以用乘减的方法来解决。
小结:大家都是先圈出一份,再圈出同样的几份,然后应用乘法、乘加和乘减的意义来解决。
师: “坐得下”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吗?
生齐声说,还没有,还要比一比。
(板书:33>32 坐得下)
(三)通过回顾与反思,明确解决“坐得下”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我们先读题,弄清楚什么情况坐得下,什么情况坐不下,然后我们就圈圈,算算有多少个座位,最后比一比人数和座位数,就解决了。
师:要解决“坐得下吗”这一问题,关键是什么?
生:我们必须知道有几个人,有几个座位,然后比较一下,最后得出“坐得下”这个结论。
二、解决“车轮够不够”问题,突出信息的提取与表征
(一)阅读理解,自主整理信息
1.初读题目,交流信息。
出示题目:小亮一共有40个车轮,他能组装出一列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吗?
师:轻轻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了,小亮一共有40个车轮,要组装6节车厢的小火车。问能组装吗?
生:我还知道车头用了8个车轮。
2.自主整理,表征信息。
(1)把题目中的信息,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圈一圈)
(2)学生自主整理信息,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
(二)展示交流,提取、表征信息
1.分析交流,提取有效信息。
出示三位学生作品:
師:这是三位同学对题意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
生:我看第一位同学就是把题目抄了一遍,他缺少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就是“一节车厢用了几个轮子”。
生:一节车厢应该用了6个车轮,第二位同学以为一节用了3个,小火车一边有3个车轮,另一边也有3个车轮。
生:最后一位同学理解错了,他把车头也看成车厢了。
2.多元表征,关注表征方式。
师:你能看懂这四位同学表示的意思吗?你喜欢谁的表示方法?
3.梳理回顾,整理信息方法。
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式整理信息?要注意什么?
生:我们可以用整理文字、画示意图、写数字等方式表示题目的意思。要注意的是不要遗漏信息,有的信息在图上,有的信息在文字中。
师:是啊,信息的整理对我们理解题目、厘清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三)列式解答,交流方法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
2.展示方法,沟通联系。
一一呈现学生的典型方法:
师:请你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生:我是先算出一共需要几个轮子,6节车厢加车头要6×6+8=44(个),只有40个车轮,比较一下,不够。
生:我是用连减的方法,看看还剩下几个轮子,先减车头,再减车厢,减到5节车厢的时候,只剩下2个轮子,那就不够装一节车厢了,所以40个轮子是不够的。
生:我将车头的8个轮子去掉后,看看剩下的轮子6节车厢够不够用。剩下32个,6节车厢需要36个,那就是不够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在解决“能不能组装”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比,可以比总车轮数,也可以比剩下的轮子数,还可以比6节车厢的轮子数。 最后,我们得出共同的结论是“不够”。
三、比较联系,提炼结构模型
(一)比较“坐车”和“组装小火车”问题,提炼基本结构
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坐车”和“组装小火车”的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坐车”问题需要知道人数和座位数,“组装小火车”需要知道有多少车轮和需要多少车轮。
生:都是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小结:解决这类问题,一要知道谁与谁比,二要知道谁多谁少,三得出结论。
(二)回顾以前学过的类似问题,建构数学模型
师:这样的问题,以前碰到过吗?
出示:
师:与我们今天学的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多谁少,最后得出结论。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完整地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由于信息较少、数量关系单一,就会出现“阅读理解”教学简单化的现象。笔者认为,“阅读与理解”能力极其重要,一定要从低年级抓起,有序指导,逐步培养。下面主要从“信息的理解”“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表征”三个方面来谈谈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一、信息的理解
整体理解题目表示的含义,是“阅读与理解”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三件事:一是通读题意,初步了解知道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二是用不同的线画出条件和问题,圈出关键词句;三是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整体意思。如在解决“坐得下吗”问题时,紧紧抓住“坐得下”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从“共有32个人”想到“至少需要32个座位”,进一步得出“只有先比较人数和座位数,才能知道能不能坐下”,從而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除了解读文字信息外,还需要观照对图画信息的理解。如解读车子的座位图时,学生要知道在图中“一个正方形”表示一个座位,司机的座位不能算,过道没有座位,一排有4个座位等信息。
二、信息的提取
解决真实的情境问题,往往会有复杂的、多元的信息。哪些是与问题有关系的?哪些是隐含着的?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从较多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一)提取精准信息
如一年级上册P57第一次出现图画、文字相结合的问题,文字已经呈现“树根下有6个蘑菇”,但往往学生会从图中数出有“5个”,这就需要突出文字信息,强调“有图有文”要以文字信息为主。解决“组装小火车”问题时,也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学生不但要提取出文字中的信息,还要从图中找到“一节车厢需要6个轮子”。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存在“信息缺失”“信息理解有歧义”“生活经验不足”等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精准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提取完整信息
真实情景中的信息呈现可能是杂乱无章的,不同的信息如何整理?信息的提取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信息在题干中,有的信息在对话中,有的信息在图上,有的信息在表格中,等等,这就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整理。如四年级下册解决“租船”问题,船上有“限乘人数”信息,对话框中有“租船的价格”信息,题干中还有“人数”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完整地提取出来,并进行整理。
(三)提取隐含信息
有些信息隐含在题目、图画中,需要学生基于对信息的整体把握及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能提取出来。如解决“组装小火车”问题时,“一节车厢需要6个轮子”这条信息并没有直接以文字的信息呈现,而是隐含在图中,这个信息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关注到这个信息,有的学生只看到图中画了3个轮子,没有考虑到小火车两边都有轮子,一节车厢需要6个轮子,这就需要通过师生交流,把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三、信息的表征
信息表征就是把对信息和问题的理解用适当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来,它是学生审题并对题意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当信息丰富多元,呈现方式杂乱无章、数量关系复杂时,学生更需要把内隐信息外显化,厘清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促进对题意的深入理解。信息理解外显的表征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文字表征,也可以是画图表征等。如解决“能组装吗”问题时,教师尝试引导学生表征题意,学生用文字摘录主要信息、画火车图、用数字表示、用圆圈图表示等,清晰地呈现了题目的意思,并且明确了信息与问题间的关系。
(一)文字表征
把提取的信息用文字的方式表示出来,很多学生会把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抄录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文字表征不是简单的摘录。在用文字进行表征时要引导学生重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有关系的信息写在一起,有顺序地进行排列。如三年级上册解决“归总”问题,题目是:“妈妈买了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信息,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排列整齐的文字表征能清晰地表示出“碗与钱”之间的关系(如图①),接着提问:“如果买9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学生再次整理信息后(如图②),很快发现“9个碗是3个碗的3倍,9个碗的价格就是3个18元”。有序的文字表征能给学生带来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画图表征
与文字表征相比,更常用的表征方法是画图表征,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画图表征的能力。如加法意义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2+3=5的含义,学生可以画实物图(如苹果图、香蕉图……),也可以画图形(如圆圈、三角形、小棒……)等来表示。到了二年级,教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画示意图、条形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如二年级上册解决“求较大数”问题时,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题目的意思,就有以下不同的表征方式。
总之,阅读与理解能力对于解决问题极为重要,但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从低年级逐步渗透、有序指导,让学生经历深度阅读与理解,培养他们认真阅读的习惯,提高筛选整合信息的意识与能力,丰富数学表征的方式,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实的素养。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附属澎雅小学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