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习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本文中,笔者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建议和看法,希望能为广大初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活化思维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起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上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开展课堂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思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切实有用的、对他们的生活能够起到帮助的作用,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如此就可以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将“小课堂”和“大社会”相联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为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教学方式结合信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课堂上也能频繁的见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初中《道德与法治》也是如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比纯文字教学的效率高的多。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中的“合理利用网络”中的一课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他们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通过一段小的视频,学生了解到了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帮助有哪些?”学生们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人说互联网很方便,查阅资料可以足不出户;有的学生说互联网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人们在网络上只需要敲敲手指就可以进行远程的沟通。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利用互联网”,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互联网的使用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的,合理的使用互联网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但是一些不法分子钻互联网的漏洞谋取不法的利益,这是不可取的。
二、 教学内容结合生活热点
相比于书中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往往一些生活问题会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化思维能力。
例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第五课中的“法不可违”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告诉学生哪些法律规定了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学生在座位底下作笔记。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课堂进度,但是却是枯燥乏味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告诉学生违法犯罪的后果,对其起到警示的作用。如前一段时间的热点事件“明星吸毒”,不管他的知名度再高,其权利和关系再大,只要违法了就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罚。通过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热点相结合,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教师并不是古板的、不懂潮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把老师当作朋友,才会更加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指的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的阶段,而教材中的一些专业用语往往又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教师只是照着书本读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长此以往只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一些复杂的名词进行翻译,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第八课中“坚持国家的利益”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坚持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明白这一节课的主旨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负荆请罪”的例子,来向学生提问:“如果蔺相如在生活中不谦让廉颇,那么赵国的命运会是怎样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或是赵国提前灭亡,或是廉颇、蔺相如的叛国,从而使学生明白坚持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相比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需要强制要求学生背诵知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记忆,同时这种记忆也会更加的牢固。
四、 结论
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将书本上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简单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明白道德和法治之间微妙的关系,从而培养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之杰.浅谈隐形德育思想在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少年,2016(34):45.
[2]王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开发课外课程资源[J].学周刊,2016(3):154-158.
[3]赵晓军.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学论坛,2016(13):11-15.
作者简介:
陆先珍,贵州省毕节市,贵州省赫章县德卓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