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研究

2019-07-01 02:26凌燕梁万艺
读天下 2019年1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职院校教育

凌燕 梁万艺

摘 要: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由此可见,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升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方面更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不仅是科研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认同感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从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中也可了解到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程度,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的学习现状和满意度,可借助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获得更多信息。2013年11月,课题组成员通过师生座谈,随机访谈,对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在校生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地调研,主要围绕学生对思政课任课教师评价和思政课教学评价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思政课任课教师评价中,90%的教师都获得了“优秀”,这说明学生对在一线教学的思政课教师还是非常认可的;在对思政课教学总体评价中,很多学生感觉到课本内容理论性较强,没能感受到课程的实效性,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思政课程的实践课被弱化,使得有的同学觉得思政课程与个人生活是分离的,课程的开设没有多大价值。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中,没能让学生收获充分的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没有实现其价值诉求。

二、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认同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思政课过于强调理论深度,而忽视了课堂“温度”。高校思政课由国家教育部统一教材,无论高职高专还是本科教育都是使用一样的教材。教材中的很多内容理论性较强,过于强调思想性和政治性,弱化了课程的实践体验,这对于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却善于动手的高职学生来说,就会觉得上思政课比较枯燥乏味,没有专业课动手操作性那么强,无形当中就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很难让学生产生价值共鸣,也感受不到课堂的“温度”了。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过于强调教育主体,弱化了教育客体。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主讲为主,虽然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很多改革和尝试,但由于很多高校都是合班大班上课,教師想在课堂上开展某些互动活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课程开展中,更多的是教师的讲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价值诉求,教师讲的未必是学生想听的,这就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但思想不够成熟的特点,造成了思政课学生抬头率不高,教师亲和力不强,课程认同感被削弱。

最后,高校思政教育过于单一,没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很多高校的各个部门都是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大思政格局。高职院校一部分学生是通过2+3的模式从中职直接进入高职就读,这些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思想不够成熟,更需要学校全方位的关心和引导。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只是上课45分钟与学生有接触,下课后没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了解学生。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从学工层面出发关注学生,没能与思政课教师形成很好的联动,很容易让思政教育工作在实际中出现缺口,没能发挥思政教育的感化作用。

三、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一) 改革课程内容,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功底薄弱而职业技能较强的特点,思政课课程教学可实行模块化、专题化教学的探索。通过灵活的组合,把全国统一的思政课教材重新整合调整为几大模块进行专题化教学。由于每个老师的知识结构和兴趣、擅长内容不同,采用模块化、专题化教学可以让老师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备课,不但减轻了老师的备课负担,还可以让老师有更充足的时间挖掘专题的深层次内容,提高备课的质量。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模块化、专题化教学让其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走出教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思政课的“学”“用”结合,“知”“行”相融,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创新载体,延伸思政教育空间

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载体也在不断创新,呈现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思政教育不再是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单一的讲授,随着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信息新载体的出现,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融合。高职院校学生对新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思政教育应该重视高职生这一突出特点,不断结合新媒体,开拓新平台,延伸思政教育的空间。在实践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班级微信群、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形势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虚拟的网络中,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个交流者和倾听者的角色。通过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来开展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其获得认同感。

(三) 互联互动,构建一体化育人大思政格局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上课教育,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老师都应该树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先有厚德再有强技的理念,把学校各部门协同起来,形成一体化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除了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之外,其他老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更应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职业素养中,让学生在锻炼技能的同时强化道德素养,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要通过广大教师的辛勤工作让学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才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程仕波,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7).

作者简介:

凌燕,讲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海职业学院;

梁万艺,讲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海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高职院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