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传闻,有传闻就有谣言。谣言会止于智者吗?我不确定,毕竟人是靠好奇心和语言功能成为人的。简单地说,聊八卦是我们的本能。这个世界上的真相并不多。但幸好,我们还保持着探寻真相的冲动。
你在笑“夜郎自大”的时候......
“夜郎自大”,汉语工具书把它释为对妄自尊大者的讽喻,很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成语知道,古代曾经有一个夜郎国。所以,它到底自大到什么程度,连词典都要给它划重点?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却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哪知,后来被汉使用“天朝上邦”的盲目自大口吻叙述了这段经历,再后来就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夜郎自大。
那么夜郎国君这样问,是真的不自量力,妄自尊大吗?还是来看看现实中的夜郎国是怎样的吧。
首先,古夜郎地广数千里。《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郡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表明,夜郎确实是当年中国西南最大的国家,甚至还包括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其次,“夜郎”国富兵强。《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载:夜郎拥有精兵十余万。可见其国力之强盛。此外,蜀人不顾禁令,偷偷走私到夜郎高价销售,由此可见夜郎人很有钱,消费水平很高。夜郎国还对官员实行“超级高薪制”,一人做官,能保其十代子孙的富裕。
再来,“夜郎”是外贸大国。据考古证实,中国古代有两条“丝绸之路”,其中的海上“丝绸之路”便是从夜郎转运到东南亚、印度等地,再转往地中海沿岸各国。
土地广阔、国富兵强、交通要塞,这三条就足以说明,夜郎不是自大,是真的很大啊。所以“夜郎自大”其实是一段被误读的历史!可汉使在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下,觉得人家是在“自大”,更可笑的是,还留下了一个以讹传讹的千古打脸成语。
你在“伤仲永”的时候......
王安石舅舅家隔壁有个孩子叫方仲永,小时候是神童,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很多读过王安石《伤仲永》一文的人,都把方仲永的故事看作是他的家长没有好好培养他,所以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有出息)”。
《伤仲永》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这给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划了重点。
但是,神童方仲永“长残了”,真的很可惜吗?
公元1084年,赵宋王朝的“童子举”在礼部开考,将年龄放宽到15岁以下,能诵经及诗赋的人均可应试。
饶州保送来的9岁神童朱天锡,竟能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论语》《孟子》这“七经”一字不差地背出来。皇帝宋神宗赐他“五经(进士)”出身,并赐钱五万!
小小年纪的朱天锡赢在了起跑线上,功名利禄一次性到位。他的家乡饶州,乃至整个赵宋的每一个家长都开始思考:朱天锡能做到的事,我家孩子为什么不能?
一心要培养神童的家长,大多是平民百姓,他们生活得不尽如人意,心灵缺乏寄托,梦想照不进现实。神童带来的荣耀就像一剂杜冷丁,注射到他们濒死的心脏上,瞬间看到治愈的希望。
从此,赵宋王朝的小朋友,就告别了愉快玩耍的童年。
当时最流行的神童速成大法是:每天清晨起床后,“以葱系竹竿上,就窗内钻出窗外,谓之开聪明;以彩线系蒜,悬于心胸之间,谓之能计算”。
在盛产神童的饶州,“虎妈狼爸”逼着孩子背诵的方式几乎成为当地特色景观:树上吊孩子。小朋友们被放进竹篮里,再悬挂到大树上背诵经书。什么时候背得出来,就什么时候吃饭喝水上厕所;假如不会背,那就永远在树上待着吧!
结果是,不少小朋友就这么念书念死了。后来?哪还有什么后来!
这样看来,方仲永虽“泯然众人矣”,却少了许多皮肉之苦,还能活下来长大成人,他其实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
世人只会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一件事的好与坏,但真实世界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如人饮水,冷暖只有自己才能知道。
你在感叹“包青天”清贫的时候......
说到“包青天”包拯,各种文艺作品几乎都这样刻画他的形象,比如:黑脸、额中有个月牙印、从小家庭条件差、生活清贫......而且啊,这“穷”的标签,一贴就贴了他一生。
在京剧《赤桑镇》、吉剧《包公赔情》、清代小说《三侠五义》之《斩包勉》里,包拯家世清贫,生下未满月,母亲就病故,后来是被家境同样清贫的“嫂娘”养大的。
到了少年(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他在天鸿书院半工半读,每天打扫卫生抵学费。进京赶考前,因为家里穷,没盘缠,于是他娘就上街摆摊卖面條,而他带着小展昭给人家抄书赚钱。
按理说,做官后该来个“草根逆袭”反转剧情了,可在TVB经典剧《碧血青天杨家将》里,包拯因为穷,在庞太师生辰时只送了字画,而没送贵重礼品,被庞太师认为大不敬......
看到这里你或许想说,包大人真可怜。但另一种现实的声音却已经在背后嘲笑你:请收起你不明真相的同情心,因为真的很多余。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既不“黑脸”,头上也没有“月牙”。在如今安徽合肥市包公祠的古石碑“包拯肖像”,以及故宫南熏殿藏画中的“包拯画像”里,他都是清瘦矍铄的白净书生形象,史籍上也称其“面目清秀,白脸长须”。
事实上,包拯从小家境殷实,他爹还做过官,算得上名门望族。长大后,包拯做了官,在“倒坐南衙开封府”时,同时担任的官职有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
那么问题就来了,身兼这么多官职的他,年薪究竟有多少?
根据史料记载,包拯一年的实物收入换算成钱是1022贯左右,加上工资20856贯,一共是21878贯。又据《宋代物价研究》载,当时400文铜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2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那21878贯就相当于1367万元人民币!
你没看错,包大人的年薪上千万!这么多年来,你以为清贫如洗的他,其实坐拥的财富,是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量级。
历史上,生活中,人们常常只是从真实的事件里断章取义,然后自以为是地,把这一切理解为自己认为的样子,结果以讹传讹,失去事实本真。下回跟朋友聊八卦,不妨多听几个版本,也许你会发现,每个人口中的真相,竟然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