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竞:让数据新闻“活”起来

2019-07-01 08:23徐以立
质量与标准化 2019年3期
关键词:可视化受众设计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邵 竞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图片编辑、美术编辑,主要担任上海市政府重大规划和两会报告的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工作;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和上海两会的新闻专题报道的版面视觉设计;曾获第32届、第34届SND世界最佳新闻设计大赛报刊优秀设计奖、上海市科学技术新闻奖二等奖、上海新闻奖等奖项。

当前,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自2014年起,“大数据”概念首次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已经扩展到政务、新闻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助推了行业发展,勾勒出“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

在2018年“上海工匠”的名单上,有别于公众“工匠就是手艺人”的刻板印象,“新闻人”邵竞多少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不仅因其所从事的是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工作,更因为他是上海新闻出版行业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所谓的数据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是当前新闻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在传统传播方式式微的情境下,其亦成为诸多传统媒体求新求变的生存之道。

自2013年起,解放日报社走上“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之路。此次邵竞入选“上海工匠”,不仅是对其积极参与党报媒体融合转型工作的认可,更是各界领导、人民群众对“报刊转型上海模式”的肯定。

数据可视化之“美”

上观新闻的“一图看懂”系列是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典型。“我们的工作,就是借助高科技手段和可视化设计,将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文字变得有温度和易读,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贴近性和可读性。通过新媒体传播,让更多受众能很快地理解新闻内容,并留下深刻印象。”邵竞如是与记者解释他的工作。

2018年1月23日上午,应勇市长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几个小时之后,上观新闻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新闻《10大亮点看懂上海2018》新鲜出炉。

为了将党和政府的决策和规划转换成一目了然、生动鲜明的视觉语言,几张图、数千字的文字背后,凝结的却是邵竞和担任此次文字编辑工作的政情频道同事们的48小时通宵达旦的呕心沥血。“数据可视化图能否通过对新闻的出色解读达到良好的传播目的,取决于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的自身功底和相互协作。”他反复强调。

在设计《10大亮点看懂上海2018》前两天的下午,邵竞和内容相关同事一起开内容策划会。晚上9点,提前拿到数万字原稿的两位文字编辑精编文字、提供精准素材,形成几千字的修改稿。深夜11点,邵竞拿到修改稿后,通读全文、梳理主要逻辑,对一些易被受众忽视或易在阅读中产生混淆的数据、流程等信息进行强化,寻找出最重要、最适合转化成可视化语言的部分,例如各项标准化数据等等,进行可视化设计。

邵竞作品的个人风格明显。考虑到受众在移动客户端的阅读体验,他采用扁平化设计,使界面交互一目了然;配色柔和简单,降低增加阅读的疲劳感;设计风格简洁明快年轻,激发受众阅读兴趣。虽然作品数量众多,但每次进行新的设计工作时,他依然会不厌其烦地根据新素材的特点,去琢磨新亮点。这让他的作品在保持自我风格的同时,永远不落窠臼。

不同于两位文字编辑可以分工合作,为了保证风格的统一完整,并考虑到工作的保密性,邵竞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去完成工作量极大的设计工作。从纷繁复杂的素材中挑选最合适的图形图片,绘制适合的图案,选择的图表样式搭配不同的文字……他心无旁骛地忘我忙碌着。

次日清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这座城市里的大部分人还在半梦半醒间,彻夜未眠的他,依旧还在工作……

最难忘的一次任务

“刚来解放日报社不久,我就碰到一个难度极高、挑战极大的任务。”

2016年春节后,入职上观新闻刚半年的他,和徐蒙、黄海昕两位同事接到一个电话。在电话里,领导虽然没有交代具体任务,但要求他们火速飞往北京。刚下飞机,一头雾水的他们就被带到了一间饺子馆里。等着他们的是一场临危受命的任务——承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手册的视觉设计。

时至今日,邵竞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面前的饺子汤冒着热气,可临危受命的他,额头和背脊上却冒出了一层密密的冷汗。快速整理下思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给我们12小时,明天出个新方案小样。”

在北京的第一夜,他们注定无眠。屋外,寒风不断地呼啸而过;屋内,邵竞和同事们干得热火朝天:开会沟通,定新版式方案,设计新版式、新封面……辛苦没有白费,小样初稿得到相关领导的认可,一次通过。

之后,为了对外保密,邵竞和同事们进入“全闭关”模式:手机不能开机、电脑不能联网……由于无法通过外界刺激获取灵感,此次设计工作的完成质量完全仰仗设计师的功底,“就像参加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这是此次任务最让人难忘之处”。不过,幸而他一直谨记恩师“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评委袁银昌关于“注重文化艺术积累”的教诲,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小众的昆曲到大众的艺术展,亦或是身边可见的建筑美学,素日里,他有意识地吸收着艺术的养分。而诸如此类种种,不料想,成为他日后厚积薄发的源泉,在那段与外界隔绝的日子里,汇聚成脑海里灵感的火花,在他的作品里燃烧着。

重新设计236页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手册虽然很辛苦,但在7天左右的时间里,邵竞和同事们顶着巨大的压力,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感于出色的视觉设计效果,事后,相关职能部门特意写信到解放日报社,感谢他们的支持。

视觉设计有准则

设计流程虽然看似很难运用具体标准,但是落实到具体产品上依然有准则。为了保障可视化设计质量,邵竞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一是绝对不能出错,二是讲究时效性,三是版式精美。“媒体的视觉设计工作往往时间赶、任务重,不能有半点差错;要做到图文并茂,但不能形式大于内容,更不能因‘图’害意;要让设计和新闻相互成就。”

由于十分重视新闻图片质量,他对“色彩管理”非常注重。由于不同品牌的显示器会有不同的颜色偏差,故而同一张图片的质量,受众在电脑端和移动端所看到的,和图片编辑所设计制作的产品会有偏差。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每隔两周,他会通过校色仪,将电脑的屏幕显色调整至标准色,以保证拥有同样色彩精度的显示设备能够准确地还原他所希望得到的效果,“我所作即你所见”。

勤勉的邵竞几乎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短短几年内,他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作品,如《2016年图说上海人才30条》《2017年上海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图解崇明2040年规划》《图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受到上海市委宣传部及相关部门领导的表扬,并被主流媒体网站人民日报、新华网、新浪网等全网转发。2017年,应勇市长在迪拜所使用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申办报告,也是由他担任视觉设计工作。

在加入上观新闻之前,邵竞曾是时尚杂志设计总监和报纸美术编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新闻晨报》也都工作过。他说,在报社的工作经历极大提升了他的新闻敏锐度和专业素养。2014年,他和同事一起获得第34届世界最佳新闻设计大赛报刊优秀设计奖——在世界新闻界,这是与荷赛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齐名的,被视为版面设计领域最具权威的奖项。

创新与守旧的不断交织

如今,新闻媒体已进入了读图时代。但原本脱胎于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和“新闻人”会有怎样的交集?

“这是设计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再创造。”仿佛是看出了记者的疑问,邵竞说,“如果过去说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血脉,那么现在,创新将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是一项需要发挥创造性的工作。如何如实地报道世界,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这应该是‘新闻人’时时放在心上的信条。”

不过,在拥抱“创新”精神同时,他也觉得“新闻人”还要有“守旧”的赤子情怀。数据新闻作为新闻分支,它同其他新闻形式一样承载着传播信息、监测环境、引导舆论并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具有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要永葆初心,必须遵循媒体既有发展规律:弘扬社会主旋律、追求真实客观等。要引导而非迎合,做对人民负责的信息生产者,做忠于时代变迁的记录者。”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奔腾着。也许有一天,纸张将被更高科技的材质所取代,不再是新闻的载体。但我们相信,那在报纸上留存过的属于“新闻人”的精神与风骨,永远会是受众心里的一道白月光,在时间的冲击下亦能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可视化受众设计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