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单元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及效益研究

2019-07-01 10:42陈良春沈炳镇李转婕陈志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急症危组控制率

陈良春 沈炳镇 李转婕 陈志华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医院内科,广东东莞 523000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1]。国内外实践证明,通过降低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低治疗率和控制率客观上反映了传统的高血压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主要为个人管理,无论患者属哪一危险层次,在健康教育、行为改善、回访等环节容易脱节,未能形成有效的综合管理[2]。通过成立高血压病管理管理单元,其中包括:行为改善组、临床诊疗组和回访落实组,分别负责患者的行为改善、临床诊疗和回访落实。通过两种不同管理方案等对比,得到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6月期间我院门诊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600例进行研究。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确诊高血压;(2)年龄45~75岁;(3)原发性高血压;(4)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BADL评分均≥61分。排除标准:(1)存在智力或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2)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3)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0例)和单元组(300例),每组根据《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又分为低危组(30例)、中危组(50例)、高危组(100例)以及很高危组(120例),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对照组中男145例,女155例;年龄45~73岁,平均(65.3±4.4)岁;病程2~6年,平均(4.29±0.77)年。单元组中男144例,女156例;年龄45~75岁,平均(65.3±4.6)岁;病程2~6年,平均(4.12±0.83)年。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定期监测并记录家庭血压和诊室血压,每3个月进行动态血压、肌酐水平检测,每6个月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尿微量白蛋白等技术指标检测。对照组按照目前常规诊治模式,由主诊医生按照现有治疗技术规范诊治,根据指南给予健康教育、行为改善及药物治疗。单元组按照高血压病管理单元模式进行管理,采用“多对一”的管理模式,成立高血压管理单元,共三个单元,即行为改善组、临床诊疗组以及回访落实组,各单元均由团队中的不同人员负责,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管理。其中,行为改善组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帮助患者戒烟戒酒,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制定合理的日常饮食计划,控制盐分摄入,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此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治疗;临床诊疗组则负责患者的治疗,需按照指南等推荐对所有患者进行规范的诊治,同时做好病情评估,按照患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记录患者所用药物,并对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靶器官受损程度进行评估,将结果反馈与行为改善组,使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回访落实组则负责监督患者的行为改善和服药依从性的落实情况,每隔1 ~ 2周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或者上门访问,对其行为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出现的其它情况进行追踪,并将情况反馈给行为改善组与临床诊疗组,以形成良好的配合,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每季度两组患者血压达标情况(血压<140/90mm Hg)。比较两组日均费用及因高血压导致的急症、并发症产生的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

经比较发现,单元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总体高于对照组,各亚组中,中危组、高危组、很高危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十分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日均费用及因高血压导致的急症、并发症产生的费用比较

单元组患者的日均医疗费用为(9.15±1.37)元,对照组患者的日均医疗费用为(9.24±1.43)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导致的急症、并发症产生的医疗费用比较中,两大组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元组高危组、很高危组两亚组的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症、并发症费用的比较(±s,元)

表2 两组患者急症、并发症费用的比较(±s,元)

组别 低危组(n=30) 中危组(n=50) 高危组(n=100) 很高危组(n=120) F P对照组 65.47±8.79 96.79±9.48 343.85±16.34 588.96±17.58 37.523 0.000单元组 63.58±8.92 95.92±9.77 237.49±15.44 367.49±16.37 33.162 0.000 t 0.355 0.176 12.529 27.181 P 0.073 0.168 0.000 0.000

3 讨论

高血压在我国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患者群体分布广泛、复杂、依从性不一,是目前我国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3-4]。在全球61个人群(约100万人40~89岁)的前瞻性观察荟萃分析及包括中国13个人群的亚太队列研究(APCSC)中证明[3-6],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疾病负担。但由于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明显不适感,大部分患者对高血压重视度不足,使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较低,间接提升了脑卒中及冠心病的发病率。

根据我国1992~2005年期间两次较大规模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抽样调查以及15组人群3次调查的变化情况可知,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分别低于50%、40%和10%[7]。以上数据客观反映了我国高血压管理模式的缺陷,传统高血压管理模式出于对节省人力、物力资源的考虑,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干预不足,治疗时主要依靠患者的个人管理,其治疗依从性较差,易导致患者因血压过高引发其他病症,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增加治疗费用[8-9]。传统模式因随访间隔较长或随访人员专业性不足,易导致干预效果较差,患者行为改善不明显,且易造成随访中断,不利于血压的控制[9-10]。因此迫切需要改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无论患者属哪一危险层次,都应全面落实健康教育、行为改善、回访等环节的干预,形成有效的综合管理,以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减少并发症,以降低医疗费用,改善预后情况[11-13]。

单元管理模式是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综合管理模式,将行为改善、健康教育、回访等环节分别由各组专业人员负责,可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使临床诊疗更具规范性,提高管理效果[14-15]。与传统的“医生-患者”这种“一对一”管理模式相比,单元式管理采用“多对一”团队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医患互动,确保每一环节均得到落实,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从而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本文结果显示,单元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中高危与很高危组的控制率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单元管理模式对于危险度越高的患者应用效果越为明显,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相关疾症的发生率,从而减轻医疗负担,减少治疗费用。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日常医疗费用差异较小,但单元组高危、很高危组患者在急症、并发症方面的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单元管理模式在中危及以上危险层次的患者中更具优越性,可减少相关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有效改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采用单元管理模式比传统模式更为科学有效,可提高治疗的规范性,提升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进而减轻医疗负担与医疗费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急症危组控制率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联合微小RNA 评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危险程度的价值△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弹性的研究
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观察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急诊科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分析
河南省35~74岁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