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华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矿业中心医院 山东 泰安 271608)
静配中心是医院中的重点科室之一,科室内的药学、护理人员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的配置。静配中心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因此静脉中心的感染管理至关重要。PDCA循环是一种新型管理方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不断重复,提升管理质量,减少医药资源浪费[1]。本文进一步分析PDCA循环模式在静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现具体汇报如下。
将2015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静配中心工作的60名医药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名,男4名,女26名,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0.4±5.8)岁,工作时间(4.8±2.2)年;对照组30名,男5名,女25名,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1.1±6.2)岁,工作时间(5.1±2.4)年;其中,大专23名、本科37名;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学历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按照传统的管理原则实施管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模式:①计划。分析静配中心沉降菌引发的原因,监测并分析已发生沉降菌的情况,每月对洁净间和操作台内空气检测两次沉降菌并送检,提出静脉中心消毒计划[2]。②实施。在静配中心成立起感染控制小组,确保所有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符合相关质量管理规范,定期检测静配中心的感染情况,每月月底召开总结会议;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医药护理人员时刻保持无菌意识,杜绝配置错误以及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污染,每月洁净区应清场后消毒,保证每月沉降菌和浮游菌检测均合格,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置废弃物[3]。③检查。定期进行自查,在自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归纳,并现场处理潜在问题,把没有解决的质量问题输入下一个PDCA循环,不断完善各项措施。④处理。科室定期组织人员开会,对每月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及时处置问题,对可能造成污染的问题也一并讨论并解决。
统计两组的病区管理、文书书写、服务态度等满意率;记录细菌培养合格率、沉降菌生成率、沉降菌的生成数。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率(%)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间工作质量比较 [n(%)]
表2 两组间空气沉降菌生成率比较
静配中心是院内重要的药物配置科室,若发生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用药安全,甚至造成死亡。感染管理是静配中心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监督和检查,提升医药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严格无菌操作,控制感染率,降低用药风险[4]。
PDCA循环模式是一种科学、标准的管理方法,对提高静配中心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很大帮助。其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能够有效找出风险原因,提出针对性处置措施,严格执行并对执行情况检查和评估,最后进行反馈。PDCA通过循环,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静配中心管理水平,能有效防止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提高了静配中心的洁净度,降低了感染率[5]。
PDCA循环在计划阶段,寻找产生静配中心微生物的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每次消毒后30min进行空气采样检测;执行阶段,建立感染管理小组,要求医药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措施执行,定期检查静配中心感染情况,每月总结报告,处理发现的问题,落实微生物检测及相关制度;在检查阶段,要求静配中心定期自检;最后处理阶段,进行分析和讨论当月发现的问题,总结和归纳,进入下一循环。各个阶段环环相扣,有效保证了成品输液质量,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合理的静脉药物治疗[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区管理、文书书写、服务态度等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细菌培养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沉降菌生成率、沉降菌的生成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PDCA循环模式在静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效提升了静配中心的管理质量,提高工作质量,杜绝管理漏洞,降低了空气沉降生成率等感染发生率,防范了护理用药错误,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管理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