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斌
【摘 要】各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使经济产值的格局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我国经济产值的结果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占有很大比例,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经济产值大不如农业。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产值的先锋。近年来,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的产值在经济产值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并且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国家对于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所以针对不同高校的优势学科,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优势学科建设;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0-0173-02
1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1 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当今的经济产值大潮中,高新科技带来的经济价值有目共睹,科技创新是带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繁荣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足以表明我们在科技转型、创新发展上的巨大决心与信心。高素质法人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得以不断创新与进步的基础,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先从教育入手。我国有很多知名高校,其中一些高校的学科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所以以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为主要着力点,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各个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措施。
1.2 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现状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之后,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科研队伍的规模已经超越美国和欧盟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也位居世界前列,SCI论文总数更是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这样的好成绩似乎又与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并不匹配。由于缺乏原创性的重大科研科成果作为支撑,很多论文虽然得以发表,但是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引用率和转载率不高,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握状况仍不容乐观,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高数量、低质量的问题一直存在,所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具有重大作用。
2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一个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的过程。我国许多高校正在针对自身的优势学科建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体制,但是在此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资金不足等原因,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一直没有太大起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的盲目追求
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论文、著作、专利3种。著作的创作时间长,需要大量的时间、经验等,专利的发明最耗费精力,需要不断实验、完善,所以3种科研成果中的论文便成为最容易完成的科研成果。很多高校看重论文创作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鼓励学生创作论文。这样一来,论文量确实有了非常可观的积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是同时也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由于高校对于论文创作的各种奖励,部分学生在创作论文时常常以模仿抄袭为主,而真正对于自己所探索创造的新成果的介绍少之又少,论文内容溃泛,浅尝辄止,研究成果水平不高、质量粗糙。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应付了事的研究风气,这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是致命的。
2.2 创新科研成果的来源不足,导致无法完成集成性成果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重大的科学研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耐心地钻研,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没有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是不可能创造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科研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地方和政府,所以承担地方或者国家的重大研究课题是形成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由于一些高校科学研究定位的侧重点一直在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和服务区域经济之间摇摆,导致科研发展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既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中,也无法从区域经济的束缚中找到真正的科研目標。而且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是出自交叉区域,但高校有经验的老师大多数都热衷于独立进行研究,缺乏不同领域学科的融会贯通,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缓慢,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资金、时间、精力也付之东流。即使科研成果完成了,由于领域单一等诸多原因,也是质量低下、不成气候的。
2.3 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形式化,不具备可靠的社会经济收益
很大一部分的科技研究成果从设计阶段就是为了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在研发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在研制成功之后,通过转化形成产品进而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决定了之后的转型是否顺利。一般情况下,应用研发类的创新成果最注重实用性,只有将潜在的科技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地做到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但是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科研过程仍然比较封闭,在科研过程中,科研项目的出发点往往是科研人员的单方面兴趣或者是简单的突发奇想,常常忽略了科研项目的现实意义与实用性,这样的科研成果是无法真正为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此外,没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也是这类科研成果致命弊端,不管后期的推广多么到位,这样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上始终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一种情况是科研成果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高校的推广力度不够,使得科研成果缺乏知名度,得不到企业的投资,造成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3 国内知名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按照国家关于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具体战略要求,一些国内知名高校已经制定了相关策略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1)浙江大学。作为我国的“双一流”大学,浙江大学在体制改革、学科重大成果研究等方面都有巨大的突破,针对国家提出的战略目标,浙江大学也相应制订了建设目标,目标大致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到2020年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排名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并且进一步发展建设优势学科,使部分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第二部分:到203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优势学科数量全国领先,更多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第三部分:到2050年,成为具有世界公认办学声誉的顶尖高校。在此基础上,浙江大学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每年设立项目大约600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建立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了学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程创新型教学质量的提高。
(2)北京大学。北京作为世界知名大学,在各个专业都有很大的成果,也积极地响应和落实國家出台的新政策。基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北京大学以“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主题,针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创新的重要举措,包括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预算调整权限、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方面的管理、建设北京大学科研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等,极大地优化了学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体制,给北大学子提供了更加系统且有规划的创新平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3)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在提高科技创新上所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并且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清华大学成立了“双创”示范基地,还在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辅修专业,在“北京科技周”主场,清华大学的面向各大高校、超越学科界限、发展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清华x-lab教育平台吸引了无数热爱创新、参与创新的观众,成为北京科技周上最为亮眼的作品。清华x-lab在帮助学生释放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从创意到创新,帮助学生激发潜能、创造价值,进而实现学生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 结语
如今,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我国目前正在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时期,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所谓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就是在学校明确自己的优势学科之后,不断深化的优势学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侧重点。学校的良好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参 考 文 献
[1]潘锡杨.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2]袁贵仁.充分发挥科技学科人才综合优势 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8):79.
[3]郑阳,马占军,汪精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3):55-57.
[4]乔杉.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7(S2):94-96.
[5]张丹,刘虹妍,沈阳,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与展望[J].中国高校科技,2018(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