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晗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并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把社会治理重心推向基层。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理模式及创新治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社会主体参与度低、制度规范不够细化、社区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也制约着城市社区治理发展。为破解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困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元化、公正化、法治化等手段,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发展多元主体共治,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对策
【中圖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2-0020-02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步调不断加快,截至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社区已经由管理逐步走向了治理,深圳、南京、成都等城市不断探索出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但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主体集中、制度规范、组织构建失衡的困境,因此如何划分各治理主体行动界限,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成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重中之重。
1 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鼓励社区组织转变职能,依托社区成员,联合社会组织实行合作治理,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推进社区管理职能由抽象向具体、被动向主动转变,实现社区资源的合理化和有效化配置。
一是社区自治组织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数量达66.2万个,村(居)民小组数达589.8万个,总人口为279.3万人。其中:居民委员会10.3万个,占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总量的15.56%,同比增长3.3%,居委会成员54万人,占总人口的19.33%,同比增长5.4%。
二是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截至2016年底,我国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8.6万个,其中服务指导中心809个,服务中心、站16.1万个,覆盖率达93.6%。社区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其中,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7.6万个,便民服务网点8.7万个。
三是多项法规制度规范支撑社区治理。《宪法》《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从宏观上为社区治理提供法律支撑,同时民政部也出台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推进社区发展及治理的行政法规,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是主动探索开创社区治理新模式。我国很多城市在社区治理实践中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区域特色的新鲜经验。杭州市出台《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0年)》提出在加强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的同时推进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湖南省常德武陵区通过构建管理服务的“云端”——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立了“3+1+N”的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 我国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长期的治理实践,我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得到了有力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内容更加完善,但是在组织管理结构、法律机制构建和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都遭遇治理困境。
2.1 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社会主体参与度低
我国社区治理过多依赖于传统的“单位制”,政府指令式的直接指导、干预和社区组织的行政化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社区治理模式的建立。同时,我国的居民民主意识不强烈,且精力过多集中在个人家庭生活,对集体发展关注度不够,缺乏居民单元制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不愿意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而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公益组织更多致力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对社区治理缺乏关注度,出现了社区主体参与度较低的现象。
2.2 相关法律依据缺失,制度规范不够细化
我国将社会治理提升到民生改善及政治建设的高度,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加以规范。但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实践环节较晚,政策法规建设都存在着明显不足,且大部分规范制度都是从宏观上加以指导,条目内容不够具体细化,对社区治理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够突出。
2.3 社区队伍参差不齐,信息共享机制滞后
我国社区人员分为两类,一是财政供养的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二是乡镇(街道)政府通过社会化招聘聘请的网格员。由于社区管理人员来源渠道不一,成员素质要求不一,出现了较明显的年龄断层、服务意识淡薄、文化结构偏低的现象,同时,由于大部分社区运行资金倚靠当地政府财政划拨,财务支出缺乏自主性,不注重社区人员的教育培训,导致社区服务水平与方法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社区治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调,导致社区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低、信息少、操作难,严重制约了社区的持续发展。
3 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近年来,我国在社区治理创新及优化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居委会行政化较重、政府与居民需求脱节、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等困扰,因此通过转职能、变导向、创思路等手段,探索多元主体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迫在眉睫。
3.1 转变职能,加强党组织建设
乡镇(街道)政府自推进社会治理的同时,要避免大包大揽,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和营造良好氛围,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地位、加强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建设和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设置运行方式。社区党组织在创先争优的过程中,要善用相关的法律法规,理清自身职责,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整合,提升社区治理服务精细化水平,同时要实施“两委”干部法律素质提升工程,激发社区人才队伍活力。
3.2 民生导向,发展多元主体共治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区治理可以以民生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逐步发展多元主体共治。一是通过丰富居民法治文化活动培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定期邀请市、镇两级文艺宣传团队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讲,增强居民融入感;二是创新社区“大党建”格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组织党员以网格党支部为“堡垒”开展社区服务,壮大社区治理队伍;三是推进社区“邻里中心”建设,通过强化社区与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探索民办社工机构、社会组织等多个社会主体参与运营“邻里中心”的模式,推动微治理和服务创新;四是深入推进与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拓宽社区治理路径。
3.3 创新思路,德治法治自治合一
思路决定出路,在推进社区治理中也需要创新思路,打破常规,倡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社区共治、协同治理等理念,坚持德治法治自治合一。一是利用现代科技构建管理服务的云端,通过对社区基础信息的采集,积极推进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各部门协同开展流程优化再造,做到协调联动;二是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多位一体综治工作站,实行一窗口办理、一键式帮扶、一体化管理,打造综合治理一体化平台;三是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通过平台开发,开展民生问题处置、居民需求分析,用信息化、智能化、功能化的方式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
参 考 文 献
[1]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刘娴静.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实践[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6]卜万红.是走向社区自治还是建立社区治理结构——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定位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4(6).
[7]肖林.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5(7).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