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敏
【摘 要】“互联网+”模式是我国政府工作中重点推广的项目之一,当前“互联网+”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发展,国内很多企业都进行了改革,并向“互联网+”模式进行转型。尤其是大宗商品市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经营方面,也逐步朝着“互联网+”模式进行转型,从而形成新的经营模式。但是,在“互联网+”模式背景下,大宗商品企业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虽然顺应时代的发展,朝着互联网的发展方向进行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偶然的风险。因此,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互联网+”模式的推进下,如何进行转型,已经成为目前相关行业讨论的重点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文章主要基于“互联网+”模式下,对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形势进行分析,从而从多角度分析大宗商品企业“互联网+”模式的转型机制,为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互联网+”模式转型提供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大宗商品流通企业;转型;高质量变革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9-0191-02
随着我国在线供应链推介大会的成功召开,预示着“互联网+”模式即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传统模式经营效果逐渐下降,大宗商品市场在传统模式下的交易情况逐渐萎缩,导致大宗商品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为了避免大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企业要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积极转变,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顺应市场的发展,摒弃传统的商业模式,搭乘“互联网+”经营模式的快车[1]。但是,大宗商品企业在发展和“互联网+”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除了机会也会存在一定的威胁,其中,煤炭企业最大的威胁就是钢铁等商品产能过剩,从而为大宗商品的市场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2]。因此,本文主要就对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形势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分析大宗商品企业“互联网+”模式的转型机制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出更多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互联网+”模式转型的建议。
1 “互联网+”模式下我国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形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推广和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推广,有效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供应链竞争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模式能够使企业更好地进行转型,例如大宗商品流通行业在转型的过程中,通过与互联网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加快传统流通模式的改革,其中大宗商品流通行业在“互联网+”模式的运行之下有效避免了传统商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和扩展了运营空间,通过利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通讯方式,加强了生产方与需求方之间的联系,有效避免了中间商赚差价的情况发生,使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利润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运输成本较高,从而降低了其利润,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相互融合,有效降低了远距离的运输成本,使不同地区的交易更加频繁,提高了大宗商品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不同地区的大宗商品企业得到公平有效的竞争。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能够有效打破大宗商品物流行业流通行业原本的竞争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使大宗商品流通行业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提高竞争力[3]。
大宗商品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宗商品市场萎缩较为严重,虽然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有些领域的交易情况有所回升,但仍然不容乐观。为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大宗商品交易情况,改善企业的发展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互联网+”模式。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底我国大宗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记录达到12万亿次,其中涉及的大宗商品种类较为繁多,有金属行业、矿产行业、化工行业及农副产品行业等多个行业,由此可见,我国大宗商品通过互联网交易,呈現多样化及规模化的形式。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大宗企业通过利用“互联网+”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使得金融、物流及相关生产制造行业能够有效与互联网相互结合,从而推动各种互联网商业经营模式的发展[4]。
2 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策略
(1)建设相关的电商平台。目前,大宗企业在与“互联网+”模式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在“互联网+”模式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抢占先机,通过在线上建立电商平台,能够有效提高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建设电商平台是目前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首要措施之一[5]。“互联网+”模式主要是以电子商务为载体,通过建设相关的互联网合作平台,或者与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合作,能够有效实现大宗商品经营模式的转型。例如我国著名的钢铁公司宝钢股份,其名下的钢厂电商平台就是大宗企业向“互联网+”模式进行转型的成功代表之一,宝钢股份仅在2014年一年中,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总收入就达到了151亿元,合计销售451万t,2015年相比于2014年,同比增长3.3%以上,2016年至今每年的发展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还有我国炼焦煤行业龙头山西焦煤集团,其名下的“焦煤在线”电商平台,采用“2+3+4”模式的电子商务体系,不仅突出了二方优势,同时非常重视三方推广、四方联合,平台交易量从2016年的0.16亿t激增至2018年的1.8亿t,呈持续增长态势,平台通过竞价交易为企业累计实现降本增效6.7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模式下,电商平台的创建对大宗商品的流通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其中,为了能够建立有效、强大的电商平台,在实力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行搭建相关的电商平台,或者依靠成熟、强大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实现转型的第一步[6]。
(2)建设协同系统使线上线下完美融合。大宗商品企业在进行流通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同系统,使其线上线下完美融合,从而有效提高流通能力。在建立大宗商品企业流通的互联网模式时,要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信息平台相互区分,由于大宗商品企业流通互联网模式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信息平台不同,不是简单地运用一个App就可以完成相关服务,而是需要通过结合大宗商品的相关业务,建立一个线上金融、仓储相互联系的平台,同时要与线下金融、仓储进行完美匹配和融合,通过相关的线下技术支持,可提高大宗商品线上交易的能力,从而使传统经营模式得到真正改进,使“互联网+”模式得到真正的应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建设协同系统使线上线下完美融合,通过与卖家、买家、银行等多个环节相互联系、匹配,从而使大宗商品企业能够与其进行无缝对接,通过借助电商平台,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7]。
(3)改进管理模式及营销模式。大宗商品企业在流通过程中,除了建设相关的电商平台、建设协同系统使线上线下完美融合以外,还需要改进管理模式及营销模式。大宗商品企业在“互联网+”模式下,融合当下有效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通过改进营销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销售能力[8]。其中,建设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在管理过程中,由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能够有效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运用相关的云计算系统,能够有效建立客户的数据库,从而使企业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在营销模式上,通过采用网站推广、微博、媒体、自媒体等推广形式,有效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是其成本较高,通过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通过分析客户的需求,做到精准营销,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使企业的利润得到有效提高[9]。
3 大宗商品的互联网模式与实体模式的相互联系
为了能够使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就要有效解决大宗商品的互联网模式与实体模式的相互联系的问题,通过制定线上与线下相互转换与互流的机制,能够使互联网模式与实体经济相互保障,从而有效推动大宗商品实体经济发展,使企业在同业竞争中获取一定的地位。因此,在解决大宗商品的互联网模式与实体模式的相互联系的问题时,需要创新物流模式,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及时更新企业的信息,对相关企业进行互联、互通。通过将线上客户向线下引入,确保客户的长期性,使線上线下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提高实体经济的地位[10]。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模式在大宗商品流通模式中进行探讨以后,分析大宗商品的经营模式,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从而提高大宗商品流通能力。其中,在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策略中主要包括建设相关的电商平台、建设协同系统使线上线下完美融合、改进管理模式及营销模式等,从而有效解决大宗商品流通在“互联网+”模式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强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陈海滨.基于“互联网+”的大宗商品流通模式高质量变革[J].浙江经济,2018(19):51-53.
[2]林旭峰.供应链管理在大宗商品流通企业的应用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9):166-167.
[3]李春苇.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6.
[4]林旭峰.大宗商品流通企业互联网转型的经营模式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8):85,101.
[5]李珩迪.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可完善商品流通体系[N].中国黄金报,2015-09-08(006).
[6]周杰.大宗商品开展电子商务不可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11):55.
[7]魏际刚.加快大宗商品流通的转型与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22):66-67.
[8]蔡进.发展大宗商品现代流通 促进传统产业产销衔接[N].现代物流报,2014-07-04(A05).
[9]佚名.如何借助电子商务升级传统大宗商品流通模式?[N].现代物流报,2013-08-06(003).
[10]陈煜,张妍雪.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模式影响效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