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刍议

2019-06-30 23:22罗丹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

罗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3-166-02

摘 要 目前,我国文化格局已基本呈现出清晰发展图景,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文通过深入调研,介绍了佛山市禅城区推进“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经验做法以供借鉴,同时,通过分析短板和不足,对禅城区如何真正建设成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名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问题导向 文化事业 文化导向型城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IP,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组成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征程上,文化要面向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何让普通百姓享受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艺术惠民落到实处,让文化成为生活,是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必须深入思考和不懈实践的重要课题,坚持问题导向,对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症结进行精准把脉和对症下药,是推动区域文化事业步入新征程的重要举措。

一、禅城区发展文化事业的经验和亮点

(一)形成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禅城区较为重视对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近三年投入超过2亿元,整合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家门口、零门槛”社区文化生活圈,覆盖全区的“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各类活动站点达到875个。建立区非遗展示馆,扩建区图书馆,形成“一主五分馆二十一成员馆”的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建成140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实现了一批场馆的高水平建设,其中国家一级馆有2个(区图书馆、区文化馆),省一级馆3个(石湾镇街道图书馆、张槎街道图书馆、祖庙街道图书馆)。

(二)建立了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过打造“朗读禅城”全民阅读分享会、“岭南文脉”品味禅城”全民综艺大舞台、“青春骄阳”暑期青少年文化系列活动、“璀璨夕阳”老年人系列文化活动、“金雁翱翔”外来务工人员系列文化活动等文化品牌活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品味禅城”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佛山市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禅城区文艺社团(队)扶持办法(试行)》和《佛山市禅城区文艺精品资助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文艺团体、文艺创作、非遗保护传承。

(三)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优秀文化遗产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采取“保护历史,延续文脉;采取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保护利用原则,全面开展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特点和所在的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及发展的现实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对水上关帝庙复建,仁寿寺、精武会旧址、丰宁寺、莲丰书院、国公古庙等一批古迹进行修缮,活化升级南庄紫南村头村、罗南隆庆村、石湾湾华村、张槎莲塘村等古村落及岭南天地历史文化街区等,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使禅城区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升华。

二、禅城区文化事业的短板和不足

禅城区基本建立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区、镇街、村(居)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因此,通过深入研究禅城区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个别镇街和村居投入相对不足

个别镇(街道)和村(居)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不够,每年投入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较少,使得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政策和工作不能得到有力保障,落实不到位。

(二)城乡差距相对突出

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方面,村(居)文化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有些村居的文化设施配套还很不健全,有些设施缺乏管养,老化严重。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普遍存在场地紧张,农村社区文体场馆器材供给不足的问题。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利用率低,公益电影放映的观看率低,供需错位明显。

(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有待加强

文艺精品数量多但精品不足,文艺创作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文艺大作数量较少。一镇三街品牌节目常年不变,缺乏创新和亮点。

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在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统筹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上效果不明显,传统的文化供给方式不够,送戏下鄉、公益电影吸引力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逐步壮大,但文化队伍的现状不能与广覆盖、多层次、多品味的文化建设格局相匹配,部分乡镇文化专干名不符实,专干不专,或者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高,难以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四)公共文化活力有待提升

虽然禅城区注重举办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是从受众的情况来看,不同群体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数量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传统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力日渐式微,缺少吸引现代年轻人的创新因素和活力;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的文化需求还没有制度化的供给方式,盲点和空白点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商旅融合和经济拉动效益有待进一步挖掘。

(五)文化遗产资源科学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禅城区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保护和传承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目前投入资金、专业文博人才、专家队伍配备,均与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偏小,专业分布不尽合理。没有设立禅城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文物保护方面,经费不足和机构不全的问题依然突出,文化遗产保护缺乏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技术性、标准化的政策指引有待加强。

禅城区博物馆下辖场馆较多,在人员和经费没有显著增长的情况下,人手不足的问题不利于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禅城区非国有博物馆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据调查,非国有博物馆均没有独立的开办资金及日常运营资金,均依靠发起人(单位)资助维持运营,较少能单纯通过场馆运营获得盈利。一旦发起人(单位)减少投入或无暇兼顾,就会导致场馆运营难以为继。经费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问题是阻碍民办博物馆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繁荣发展禅城区文化事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筹资源,加大投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建议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同公共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设施提升工程。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在加强老城保护与活化结合、以及现代形态与历史风貌结合的基础上,探索佛山老城古旧建筑改造成博物(艺术)馆群及其他活化利用的新路子,将佛山老城打造成具有浓郁岭南民俗风情的文化高地。完善博物馆发展格局和体系,融合岭南传统文化、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教育、现代艺术,形成博物馆聚集群。

(二)政策助力,重点打造,实现文艺创作精品化

以制度为抓手,大力扶持区域文艺团体的建设和发展,区镇(街道)联动,为基层文艺团体和个人提供展示平台,打造文艺精品大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增强农家书屋、公益电影放映、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对村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拓宽创新视野,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三)培养为主,引入为辅,实现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专业化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发挥人才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应用作用。

立足于实际,重点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选拔。[[]]组织对全区现从事文化类经营活动或文化工作的的带头人、热心人士及文化能人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专项档案,为文化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有效平台。组织好对现有文化类专业人才的提高型专业培训。

着眼于未来,做好关键文化领域的人才部署。针对禅城区目前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缺乏领军型、专家型人才的实际,从长远效益出发,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引入一些紧缺的文化艺术高端人才以及在文化艺术领域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和特殊成果的优秀文艺专业人才。并通过文化专家的传、帮、带,促进本地现有文化人才的快速成长,促进本土题材的特色精品不断呈现。

注重长效,形成科学的文化人才管理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本区文化人才的引进、补贴、承担重大课题以及人才奖励等专项投入。引入志愿者服务,拓展人力资源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志愿者预约、志愿者培训和分配管理系统,发挥好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鼓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以区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和帮扶,提升总体服务质量,发挥服务效益。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政府为主、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投入机制,吸引具有管理优势、文化底蕴的商业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到基层扎根落花,开花结果。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借助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双创”园区等文化产业平台与渠道,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文、商、旅一体化发展,依托本土高校资源,建设文化体育领域的区校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五)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个别政府公益活动收效不大的主要问题就是提供的服务有时并非基层群众需要,“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需通过公共文化“互联网+”的创新平台等宣传方式提供“菜单式”服务。通过科技化、数字化手段使提供的服务更加清晰明了,实现科学、精准、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提升“数字南风古灶”“数字文物藏品”等数字历史文化名城工程。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形成布点合理、方便快捷的智能图书馆群。

3.创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方式。通过建立公共文化云平台实现公共文化信息共享,通过整合民政、教育、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单位各部门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针对性地挖掘、梳理、利用和提升文化资源、文化传统,依托城市公共文化云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动文化消费。

四、结语

用心灵品读城市,用文化美丽禅城。文化的源泉来自群众。只有让文化走进群众,让群众走进文化,才能不断开拓公共文化的服务平台,挖掘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繁荣禅城区文化事业,让文化更出彩,让文化成为生活。

参考文献:

[1] 唐一军.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服务人民 堅守艺术追求 进一步推动宁波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J].宁波经济,2017(05):1.

[2] 汪闻涛,杨永志.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维度·逻辑·本质[J].前沿,2018(01):1.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用“数学”理解古诗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