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敏 温波 杨秋女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俄两国在文化交流上日益频繁和密切,并在教育、旅游和多媒体合作等方面展开多方位合作。黑龙江省作为中俄边境省份,是中俄文化交流的排头兵。本文通过研究中俄文化交流的具体方式及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缺少文化共识的指引、文化精品创作不足、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不足以及文化交流形式单一等。并提出红色文化挖掘、创新文化精品、打造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以及利用抖音等互联网创新文化交流新形式。
关键词:地缘性;文化交流;龙江文化;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5-0024-05
Geo-cultural exchange on the “Belt and Road”
——Taking Longjiang Cultural“going out”as an example
Jiang Xiumin, Wen Bo, Yang Qiunv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6)
Abstract: Since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was put forward, China and Russi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close i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have carried out multi-directional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tourism and multimedia cooperation. As a Sino-Russian border province,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the vanguard of Sino-Russian cultural exchanges. By studying the specific way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Russian cultural exchang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guidelines for cultural consensus, the lack of cultural fine creation, the insufficient excavation of native culture and the single form of cultural exchange, etc. It also proposes red culture excavation, innovative cultural products, creating a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and using Internet to innovate new forms of cultural exchanges such as Douyin.
Key word:Geopolitical;Cultural exchange;Longjiang culture;Go globally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俄两国在文化交流上日益频繁和密切。文化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所具有的渗透性、渐进性、亲和性和效益久远性,赋予了文化特有的社会属性。文化交流是国家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桥梁,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至关重要。研究如何利用地缘优势推动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助力龍江文化“走出去”,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美贸易战前途未卜的大背景下,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文化交流现状
中俄两国作为邻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正处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深刻认同和大力支持,与我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层次、水平不断提升,成果丰硕。
(一)教育文化领域不断拓展
早在18世纪中俄两国就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首先,合作办学是中俄两国教育合作的最主要方式。例如留学生交流活动主要以“2+2,3+1”形式为主,在国内进行为期两年或者三年的俄语专业学习,之后在俄进行为期两年或者一年的俄语专业的学习。其次,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俄罗斯有大量的留学生赴中国进行学习,现在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将对2007-2016年赴中国留学生以及俄罗斯赴中国留学生进行相关统计。如表1-1:
2007-2016十年间来华留学生数量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7年的95 503人,增长至2016年的442 773人;来华俄罗斯留学生数量基本上也呈现逐年增加的状态,并且一直保持着占总来华留学生数量排名的前6名,尤其是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赴华俄罗斯留学生数量排名一度达到来华留学生总数排名的第四名。
在中俄两国相关留学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亦有大量学子赴俄罗斯留学,据俄罗斯教育出口服务统计汇编中数据显示,如表1-2。
2010/2011-2014/2015学年间,我国赴俄留学生总数(含台湾地区)依次是1.66万人、1.58万人、1.65万人、1.84万人和2.04万人,人数增长上呈现稳重有升的趋势;中国留学生占赴俄外国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0%以上。
(二)旅游发展迅速,人员往来密切
旅游是开放之窗、友谊之桥,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国家层面与民间外交最活跃、最有效的渠道。随着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两国交通、航线的快速发展,团队旅游免签政策的落实,使得两国出境游人数迅速增长。自2013年以来,我国赴俄旅游人数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从2014年70万人次,到2015年112万人次,再到2016年的136万人次。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3 051万人次,其中赴俄旅游人数达到150万人次,在最受我国游客欢迎的目的地国家中俄罗斯排名第12。俄罗斯对我国团队旅游免签政策实施后,2016年赴俄团队游客达66万人次,同比增长44%,使得团队旅游成为赴俄旅游的主要方式。同时根据俄罗斯联邦旅游总署公布的俄罗斯赴华旅游数据,俄赴华游客数量在2013年为218.63万人次,2014年为204.58万人次,2015年为158.23万人次,再到2016年的110.3万人次。从数量上来看人数有所降低,但中国仍是2016年俄罗斯游客出境游增长幅度最大的目的地之一。两国旅游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为俄人民深入了解中国风貌和文化提供了机会,更为实现“以文促旅,以旅促文”带来了机遇。
(三)“中俄媒体交流年”成效显著
2016、2017年“中俄媒体交流年”的成功举办,为中俄两国媒体合作提供新的契机,使两国媒体间合作提升至国家层次。两国媒体界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其中,首先,两国媒体合作拍摄大型纪录片《你好,中国》,选取100个极具代表性并反映我国文化精髓的汉语词汇,制作出100集电视系列片、100篇文化类短文图书、《你好,中国》学习网站为主的媒体形态产品,在中俄进行两种官方语音的播出,通过真实纪录让俄民众对中国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了解。其次,2017年7月发布的“中俄头条”双语移动客户端,作为两国权威媒体联手打造的开放式融媒体平台的核心产品,下载量已突破了400万,更成为两国人民对两国热点话题和时政新闻进行浏览、获取信息最有效的移动客户端新媒体平台。“中俄媒体交流年”成为两国在人文领域项目合作的成功典范,凸显两国对信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密切关注和极具重视。
二、“一带一路”倡议后龙江文化“走出去”现状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良好发展态势的背景下,作為中俄边境省份的黑龙江省,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排头兵,与俄方开展了宽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一)孔子学院中俄文化交融重要窗口
教育交流作为黑龙江省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早在1996年,东北农业大学首次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开展分段式合作办学,双方开始互派学生。时至今日,黑龙江省始终坚持通过与俄高校共建孔子学院、共建实践教学相关基地、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合作办学。教育交流已然成为中俄交流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孔子学院作为中外联合办学而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成为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2016年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成立孔子学院,中方承办院校为黑龙江大学,成为俄罗斯第一所正式运作的孔子学院。2006年至2017年中国在俄共有17所孔子学院和5所孔子学堂。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汉语对外传播载体的同时也带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节日走进俄罗斯。2017年2月15日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孔子学院的中俄师生身着我国的唐装、汉服,共同包饺子、写福字、剪窗花和绘制脸谱,欢聚一堂共庆我国春节。由近百人组成的俄学生表演队伍,身着孙悟空人物服装和汉服行走该市的街道上,使中国的服装与俄式建筑照相呼应,让更多的俄罗斯市民感受我国浓浓的节日气氛,更是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学习与发扬。孔子学院以语言为媒,以文化为桥,成为深化人文交流的响亮品牌。
(二)黑河边境文化之窗境外工作站
首先,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作为中俄“双子城”,政府间在文化方面建立起具体、务实合作关系。如为两岸市民提供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两地政府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一卡通两城的政策,在任意一个城市办理公共自行车卡,就可骑行在两城市的大街小巷,拥有一百多个自行车停、取点。两城间的独特地缘优势为两岸市民互相接触当地文化提供了便利,也为文化的深入合作提供机遇。其次,2017年黑河边境文化之窗境外工作站在布市成立,旨在为俄民众打开一扇透视中国的窗口,帮助布市人民走进中国、走进黑河,获取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机会。黑龙江省将以黑河为依托,为“两国一城”搭建起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促进两岸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
(三)冰上杂技艺术创新与融合
随着观众对杂技艺术产品多样性、多层次审美需求的增加,杂技艺术只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才能满足观众对现代杂技艺术视觉追求。因此黑龙江省艺术团审时度势,把握杂技艺术时代特征,在传承传统和不失杂技艺术特质的基础上,对杂技艺术表现形式不断进行实践性的创新,将黑龙江省具有的地域冰雪资源和人文特色完美融合,打造了具有差异性的冰上杂技艺术,成为黑龙江省杂技团自主创新的艺术品牌,已被列为黑龙江省重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并注册了品牌商标“冰秀”。自冰上杂技首创以来,黑龙江省杂技团凭借“冰秀”品牌优势曾赴美、法、德、意、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三百余场的国内外演出,实现了国内外巡演和驻场演出的常态化,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场具有唯美感、时尚感的盛宴,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和称赞,成为龙江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黑龙江中国画精品赴俄巡展
哈巴罗夫斯克美术家协会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精品画巡展,由俄方哈巴罗夫区文化部、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以及黑龙江省文学艺术办联合会主办。展览组织单位会在黑龙江省范围内,精挑细选80件获奖作品,将与特邀作品一同赴俄罗斯出展。此次巡展涵盖了黑龙江省中国画创作的全部风格样式和题材内容,极具北方国画的气质和地域文化特色,更代表着龙江中国画的发展现状。借助“全省中国画大展”的对外交流展览,宣传和展示了中国画的整体形象,让俄远东艺术家、绘画爱好者和民众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更加清晰和全面了解。特邀画家吴团良、曹香滨、侯国良等作品的出展,代表了黑龙江省中国画创作的最高水平。中国精品画赴俄巡展,给两国美术家、艺术家进行座谈和交流提供了机遇,有利于中国画更好地吸收借鉴俄画独有的风格,使中国画在吸收精髓和多种元素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艺术上的创新,极大地促进双方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认知。
三、龙江文化“走出去”的困境和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开展了多方面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龙江文化“走出去”取得一些显著成效,但在共识指引、文化精品创作、本土文化挖掘和文化交流形式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良好的文化共识指引不足
俄罗斯地处东西方中间地带,横跨欧亚大陆,其文化受到东西方双重冲击,因而形成了蕴含东西方文化因素的特殊文化。中俄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地域、历史、社会习俗等不同,产生了文化、语言、价值观等差异,加之文化本身具有的保守性、民族性和排他性等特点,致使中俄两国人民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而龙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未能找到准确切入点对中俄具有的共识文化进行完美融合,致使主观意向占据主导地位,未深刻认识到龙江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在于最大程度地获得俄人民的心理认同与自愿接受,导致缺少文化共识的指引,给龙江文化“走出去”带来诸多阻碍。
(二)龙江文化精品创作不足
文化精品是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诉求而易被国内外人民接受的,可以令人赏心悦目和为之赞叹的,亦可广泛流传和完整保留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精华所在和重要的民族文化纽带。以高品质和创新性强的文化精品作为保障,才能产生国际影响力和附加价值,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质的飞跃。但纵观龙江文化在对俄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缺乏符合国际审美习惯、易于输出的民族原创作品,缺乏艺术成就高、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影响力强的原创性地方文化品牌,欠缺称得上经典、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强势文化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和低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龙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很难被受众真正接受,未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缺少对本土文化的挖掘
黑龙江省由于地理位置因素,长期受到俄罗斯等其它国家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使龙江文化融合了俄罗斯等国的异域文化风格。过多吸收外来文化,缺少对自身独有黑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发展的信心,如对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方面的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等缺少传承和发扬,对本土文化缺少有效整合、资源利用度低等问题存在。要实现龙江文化走出国门,受到国外人民的接受和认可,必须以极具魅力的文化作为支撑,必须以继承和发扬本土优秀文化为重点。
(四)文化交流形式单一
黑龙江省对俄文化交流主要以政府间相关政策性指导、友好城市间政府的往来与合作为主,也有一些民间展开的文化交流,但这些文化交流与传播主要通过传统的交流方式即语言交流进行的。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因文化的差异性,易产生文化折扣现象,进而影响文化交流的质量。文化交流方式单一,对大众传媒等新媒体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将数字传播具备的功能发挥至极,导致文化“走出去”形式不具备新颖性、渗透力不强,难以实现龙江文化的“走出去”。
四、龙江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文化能否大踏步地“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寻找到切合的文化共识、能否实现文化精品的创作与创新、能否最大程度挖掘自身独具的文化资源优势和能否实现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因此,龙江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一定要立足当下,完善自身的发展。
(一)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永存于心
所谓“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需要以良好的文化共识为指引。绥芬河被称为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作为曾经中东铁路的节点城市,如今依稀可以看到苏俄领事馆、东正教堂等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展示了俄罗斯文化在此的足迹。作为共产国际地下交通线东部线主要的国境枢纽站,并被党史学家称为“红色通道绥芬河”。如今在绥芬河城市广场上仍矗立着友谊和平天使雕像,并刻着俄总统普京题词:“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不仅是中俄之间的深厚友谊的重要见证,更成为百年口岸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中俄两国都有着革命精神的情怀,有着对革命精神的尊重与发扬。因此,黑龙江省应充分运用绥芬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把握住中俄两国对红色文化的推崇与共识。一是以绥芬河红色通道纪念馆为重点。红色通道纪念馆应突出地域特色,设置反映绥芬河文化特色的专题陈列,定期邀请俄罗斯老兵、青少年来参观,为其提供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机会。二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每年俄罗斯老兵都会走进绥芬河市,向友谊和平天使雕像献花,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进行哀悼和缅怀,体现出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的敬仰。红色文化在俄罗斯老一代民众身上影响深刻,他们对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认同,这更是文化具有的融通性的充分体现。因此,以绥芬河市作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吸引更多俄罗斯民众到此旅游。三是开展红色文化活动。通过发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在丰富绥芬河城市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绥芬河国际影响力。抓住中俄文化交流的机遇,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发扬,让更多的俄人民了解我国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革命精神,更好地助推龙江红色文化走出去。
(二)龙江文化精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大力发展龙江文化精品,实现龙江文化“走出去”必须着眼于文化产品的创造与创新。一是增强龙江文化内容的原创力度。处于文化全球化時代当中,需对龙江文化内涵进行必要的挖掘与创新,才能使龙江文化产品与服务具备十足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并加大力度弘扬龙江的原创精神,增强龙江文化创新的自觉意识,做到将龙江民族文化融入到文化产品当中。要站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高度,才能打造出独具一格且满足国外大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彰显龙江特有的风采。二是推进龙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首先,要求充分认识当今时代的特征与要求,对龙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与外在形式进行创新,赋予龙江文化以全新的当代内容与外在形式,传承龙江文化的优秀精神,激发其持久活力。其次,丰富与完善龙江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扬其当代价值,增强其持久的影响力。促进对龙江文化的发现与阐释,使之转换为创新创造的支撑点,并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弘扬。三是依靠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依靠政府在财力方面的鼎力支持,尽全力集聚各种优势资源、团结各方力量,组建专门的龙江精品创作队伍,培养优秀的龙江文化精品创作人。定期举办高规格的龙江文化世界性展览、跨国性的文化交流,将龙江文化品牌形成集包装、宣传与销售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条,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与文化品牌,以满足多层次群体的异样文化需求,推动龙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三)深刻挖掘:打造地域特色文化
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就要深入挖掘龙江地域独具的特色文化,占领文化高地。一是打造龙江特色的纤维艺术产品。黑龙江省拥有的亚麻、麦秸、鱼皮、桦树皮等材料都属于天然纤维材料,不仅具有亲切的艺术表现力,能够赋予作品大自然的气息。将这些天然纤维材料运用到纤维艺术产品中,不仅符合绿色环保的标准,还符合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最重要的是纤维艺术产品将传统精神以视觉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创作中运用的色彩不仅体现出北方民族的审美趣味,还表达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愿,更好地传达了文化和思想。深入挖掘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纤维艺术产品。二是保护和传承萨满文化。首先,政府要在保护和传播萨满文化中发挥主导性作用,采取线下政策宣传方式,积极鼓励龙江人学习萨满文化中的相关仪式和曲调,注重多与东北其它地区的萨满文化进行交流,扩大宣传范围。其次,搭建民俗文化传承平台,黑龙江鄂伦春族文化管理部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视频、图片的宣传活动,亦可设立萨满文化交流沟通平台,带动萨满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让俄人民更多地了解龙江文化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实现龙江文化的“走出去”。
(四)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使得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渠道增多、形式更加多样化。一是运用数字传播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发挥数字媒体的时效性,向俄民众时时报道有关我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信息,展现当下我国真实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传达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其次,我国民众通过个人网站或主页浏览,与俄民众进行信息和影像的自由交流。数字传播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文化折扣现象,也使跨文化传播的形式逐渐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延伸,既增加人们的浏览、阅读兴趣,对龙江文化的领悟和接受,又使俄人民在审美愉悦和情绪感染中领略龙江文化风貌,进而实现多渠道、立体化地实现龙江文化“走出去”。二是发挥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优势。作为当下流行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是一款记录美好生活的短視频分享APP。从2016年至今吸引了超过3亿的月活用户,受众群体十分广泛。黑龙江省文化厅与“抖音”合作,借助新的文化传播媒介,不仅可以发布关于龙江文化的短视频,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龙江文化,提升人们的文化认知,让龙江人乃至全国人民都积极主动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还可以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发布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动向和新内容,利用互联网将其发挥至最大效用,助推龙江文化走出去。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俄两国文化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俄两国均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俄大街小巷都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展现出俄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与热爱。中俄两国现处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新阶段,更是两国紧密联系、携手共同发展的时期,应多渠道进行深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黑龙江省要把握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架起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俄人民了解中国传承下来足足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同时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助力龙江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俄人民了解和接触极具地域特色的龙江文化,带动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庞朝阳.浅析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中角色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6(2):113.
[2] 薛金升.以差异化的杂技艺术产品推动文化“走出去”[J].杂技与魔术,2014(5):33.
[3] 杨 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文化交流困境及出路[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37.
[4] 尹金婵.“引进来”“走出去”铺就城市文化底蕴[N].黑龙江日报,2017-11-03.
[5] 阚小华.我国政府防御西方文化霸权的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6:44.
[6] 田 欣.黑龙江地域文化与纤维艺术创作[J].2017(4):94-95.
[7] 宋丽丽.黑龙江鄂伦春族萨满文化的遗存调查与保护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7):22.
[8] 王春林.数字传播条件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2014(14):63-64.
[9] 宋蒙蒙.中国对俄罗斯文化外交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37.
[责任编辑:金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