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
(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335)
慢行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可帮助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1]。慢行系统与周边绿地、建筑、公园等组成的城市景观也反映了城市的环境品质,对塑造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城市人文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海滨城市来说,慢行系统的建设是海滨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满足交通通勤的需要,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又能提供休闲健身、游憩交往功能[2]。其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增强城市旅游观光功能具有积极作用,是海滨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青岛市西海岸蓝湾路慢行系统暨沿海视觉通廊项目,是青岛市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实施蓝色发展战略,切实解决沿海岸线私搭乱建、盗采盗伐、滥倒滥排等突出问题而实施的重大举措。
工程主要包括自行车绿道、滨海人行慢步道,以及周边的配套服务设施。绿化的提升,慢行系统的建设,为未来蓝色海湾旅游服务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保障。慢行系统选线在唐岛湾公园区段,利用现有公园和市政道路进行绿道标识统一和面层改造,以较为经济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实现滨海慢行系统的贯通。在邻近凤凰岛自然礁石区段,采用新建绿道的形式,建立海滨到市政道路的慢行系统织补,提供亲近海滩的体验方式。
(1)保护生态原则。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禁止破坏海湾、沙滩、礁石、沙丘、河口等特殊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还原自然岸线,恢复海湾原有风貌,彰显海洋生态魅力。
(2)慢生活引导原则。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海岸线区间,有目的的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公共活动密集度等方面对空间进行理性引导与控制。
(3)以人为本原则。慢行系统(步行、骑行)路线设置应考虑不同人群需求,符合游客观光与游览的行为心理;慢行系统中,应拓展群众近海亲海公共空间,创造不同的空间环境体验,增强岸线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形成风景各异、多元体验、生态和谐、以人为本的滨海城市绿道。
(4)文化传承原则。注重海岸线形态特征,挖掘本土文化,使滨海景观更具地标性文化;保留具有历史印记和特殊意义的区段设施,将项目建成“城市记忆工程”。
(5)环境协调原则。项目工程建设不破坏周边环境,实施完成后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6)安全性原则。确保工程实施和应用中的安全可靠。
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既提供环境宜人、便于到达的公共空间和慢行道路,又可以利用已有的礁石、滩涂,为建立城市中宝贵的生物栖息地创造可能,最终使海岸与城市重新连接,建立友好和充满活力的系统,形成休闲生态文化目的地,并具有贯通的绿道系统。
实现一体化的绿道漫游系统和多层级的游线整体贯通。结合已建成海滨公园等现状城市公共绿地,形成整体生态网络,联通现有交通体系,实现便捷的空间可达性。
实现特色化的分区游览体验,充分发掘与尊重场地现状特征。尊重场地不同区段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适度功能化景观改造,形成多样化自然风貌主题分区。
以海洋为画板,以慢行系统为线,串联海边多彩人文风貌,重燃“老八景”风光。通过绿道串联组织,联系原有的人文空间。
项目以银沙滩西至星光岛珊瑚贝桥为区间,海岸带约30 km作为设计范围(见图1)。结合不同基础现状,在对不同区段的自然与文化特质解读的基础上,形成“一线、四段、多点”的慢行系统。主体慢行线路将整个海岸带原有公园节点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串联组织,实现一线贯通。结合场地各段现状环境特征,形成四段特色分区;结合沿线不同城市用地功能,形成多样滨海景观体验。契合分区特色,重点打造景观节点,并结合小型服务业态休憩空间、节点空间,形成整体完善的景观与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包括蓝湾路、慢行系统(步行道、自行车道)、景观绿化工程、服务性建筑、广场及停车场铺装、桥梁工程、市政配套管线、海堤、雕塑小品、标识系统及城市家具等。
自然礁石区的人行慢步道设置在滨海崖壁与礁石滩过度区,可以满足多种人群需要,为散步者、慢跑者提供了绝佳的观海游览体验,是重要的游览通道(见图2)。道路标高控制在3.5 m之上,保证在极端高潮水位时整个慢道的安全性;道路标准宽度主园路控制在3 m,次级园路控制在1.5~2.5 m。局部考虑利用架空栈道连通。材料和工艺设计应保持与现状礁石和谐统一,因此在铺装形式上,主要利用自然石材和碎拼结合,局部平台利用碎石散置和木铺装。道路靠绿地一侧设置坐凳、垃圾桶、直饮水等休憩设施,在拆除建筑平台处,控制500~700 m设置一处服务驿站。同时,增加导视标识牌,引导游客进入绿道系统。存在高差的地方用台阶坡道和栈道连接,全线满足贯通通行的要求。
图1 青岛市西海岸蓝湾路慢行系统设计范围
图2 人行慢步道设计效果图
慢行自行车道标准宽度设计为3.0 m,可以满足双向自行车的骑行需要,同时还可减少相交道路对自行车道的影响,给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一条可以快速骑行的通道。在车道两侧设计种植行道树,为骑行者提供了遮荫功能。采用透水沥青材料,以满足骑行的需要。存在高差的地方用坡道连接,全线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慢行系统根据不同区段现状条件,设置不同的铺装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同时符合环境特色(见图3)。
图3 慢行自行车道设计效果图
第一段:从银沙滩西至唐岛湾5号门。全段现状为自然礁石,自行车道利用环岛路人行道板改造,将现状3 m宽人行道砖替换为透水混凝土,作为自行车道。
第二段:唐岛湾五号门至嘉年华。本段有部分慢行系统主要位于唐岛湾公园内,计划对原公园慢行系统及两侧绿化景观进行提升,同时增加慢行系统标识系统。铺装采用红色沥青铺装材料,从而突出道路的主要性和标识性。道路靠绿地一侧设置坐凳、垃圾桶、自行车停靠驿站等休憩设施,于公园园路和市政路交接处增加导视标识牌,引导游客进入慢行系统。存在高差的地方用坡道连接,全线满足无障碍通行的要求。
第三段:从嘉年华至珊瑚贝桥区段。通过在市政道路两侧增加自行车道,实现慢行系统贯通。蓝湾路、慢行系统主要沿炮台山北侧现有道路设置,在局部山地区段通过架空栈道实现连通,并与滨海大道形成环路系统。
自停车设施,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相结合的停车设施。在保留现有机动车停车场的前提下,结合新增节点空间增设5处集中停车点。原则上新增停车场地应结合现状外围车行道路,且邻近或紧靠各个区块的主要进入道路。滨海规划带内建议最大限度禁行机动车,除局部特殊需求外,形成内部以慢行交通为主体的交通体系。同时,各停车场附近,结合节点空间设置自行车租赁换乘点,实现一点租借可多点归还(见图4)。
图4 自停车设施设计布局示意图
礁石海鸣区段起止点从银沙滩西至鱼鸣嘴,主要由海鸣听沙、如意沙滩、连三岛、鱼鸣嘴等节点组成。设计范围内由自行车道、滨海慢步道、滨海平台休憩廊架和绿化等设计内容组成。临近滨海设置一条木栈道作为滨海观光体验。为保证对海洋礁石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保证游客安全,在局部区段通过架空木栈道相连接,在滨海半岛及海湾地形处,结合良好的观海视线设置节点广场、服务建筑,并在沿线布置供游客休憩的坐凳和休憩廊架。市政环岛路靠海一侧,在现状人行道上增加自行车绿道,由于现状通行宽度较小,需要适当向海岸一侧扩展。一方面,在现状人行道基础上更换面层结构,通过改造面层,保持3 m宽度自行车道;另一方面,局部通过休闲廊架改善步行体验。原有礁石滩上的建筑及构筑物拆除后,对其裸露地基进行植被复绿,并适当利用,改造为广场休憩平台,设置生态厕所、休憩座椅和指示牌,安装视频监控和广播系统。滨海人行慢步道利用自然石块碎拼,形成具有滨海特色的慢步道,道路两侧沿线设置亮化照明系统。景观设计如图5所示。
图5 慢行系统景观设计效果图
(1)青岛市西海岸蓝湾路慢行系统,针对不同区段的环境特征,结合考虑不同人群需求,创造不同的空间环境体验,形成一线连通、风景各异、多元体验、生态和谐的滨海城市慢行系统。
(2)工程设计结合滨海现状条件,甄选主体游线布置,形成全区域贯通慢行系统。结合分区,设置多级游线,满足多样功能需求,辐射多样景观分区,形成整体慢行系统。合理布置绿道慢行系统与外部交通联系节点,并考虑与各功能区块的连通。
(3)工程设计尊重场地不同区段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适度生态化、功能化景观改造,形成多样化自然风貌主题分区。依托不同区段的城市及乡野组团现状和发展规划,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体验。结合不同区段特色,重点打造主体绿道节点景观,形成区域景观及游览内核。
(4)工程设计将慢行系统与旅游服务设施结合考虑,形成一体化综合服务整体。多等级、多形式的滨水绿道服务设施合理化布局,形成功能完善的慢行游览服务体系。服务设施结合节点空间打造,形成各个分区组团内,集趣味游览、绿色生态、时尚运动、创意休闲等于一体的区段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