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朝凤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 2018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可发展为肝癌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疾病为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暂无较为明确的根治该疾病的方法,往往需要通过长期的抗病毒感染、增强患者的免疫调节机制等方法来控制疾病进展,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而良好的护理管理又是促使这些治疗方法发挥最大效用的重要保证[1],故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护理管理的效果,现将研究情况整理报道如下:
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抽选80例纳入本次实验,根据病历单双号分为常规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和优质组40例(接受优质护理管理),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8:12、27:13,年龄均值分别为(52.88±3.92)岁、(52.77±3.85)岁,病程均值分别为(8.73±2.36)年、(8.79±2.41)年。组间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差异经检验显示P>0.05,有可比性。
常规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做好血液、体液隔离工作,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做好对患者的恶心、呕吐、黄疸、瘙痒、发热、疼痛等临床症状的护理,以及做好常规健康宣教等;优质组40例接受优质护理管理,措施如下:(1)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一方面要通过培训、学习和考核来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和标准来开展护理工作,同时还要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强调护理素质的重要性;(2)完善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家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宣教方式对患者实施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以便提高患者的配合度;(3)增加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其树立信心,并在日常护理中获取患者的信任,以便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从而能够及时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4)增加用药干预指导 护理人员不仅要告知患者药物的用法用量,还要向患者介绍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详细向患者介绍用药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不适,并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对依从性较差者要增加督促频次,设置用药提醒标识。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前后肝功能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肝功能通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进行评价[2],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量表(QOL)进行评价,共100分,生活质量与分数呈正相关。
护理前两组ALT、AST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优质组ALT、AS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肝功能比较(±s)
表1 肝功能比较(±s)
AST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优质组(n=40) 124.34±17.47 45.60±12.51 114.35±17.77 50.40±9.47常规组(n=40) 125.40±17.36 87.50±14.77 113.41±17.54 77.63±12.97 t组别 ALT 0.272 13.691 0.238 10.724 P 0.786 0.000 0.812 0.000
优质组生活质量评分(82.59±3.54)分高于常规组的(74.77±4.67)分,(t=8.440,P=0.000)。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还需要通过药物来进行长期控制,而在漫长的治疗期间,患者受病痛的折磨难免会产生焦虑、烦躁等负性心理,这些负性心理不仅会直接对疾病的恢复产生影响,而且会通过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来见解影响疾病的恢复[3],因此在患者接受药物等相关治疗的同时还要辅以良好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护理后优质组ALT、AS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82.59±3.54)分则高于常规组的(74.77±4.67)分,(P<0.05)。提示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对改善患者肝功能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与陈阳观点一致[4]。考虑是因为优质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的需求,并注重护理的整体性、全面性和护理工作中的细节性问题,从而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如在本研究的优质组中,我们就从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完善健康宣教、增加心理护理以及增加用药干预指导等多方面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从而避免了各种不良因素对患者疾病恢复的影响,进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以优质护理模式为指导,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可以促进患者肝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