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聪聪,席淑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心肺复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合理的操作可以提升抢救率。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肺复苏的效果在不断完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患者接受心肺复苏期间,采用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提升康复效果。
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抢救中心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76例,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8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时监测,并且采用对症治疗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完善对患者的心电监测护理,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分析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早搏等症状,护理人员要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患者接受脑部复苏护理,患者在完成心肺复苏后,护理人员采用冰敷或者低温毯对患者的颈部和额头采用降温处理,控制好室内的温度,防止患者出现脑再灌注损伤。患者接受气道护理,护理人员要完善插管工作,操作期间确保无菌操作,确保固定插管[1]。护理人员要定期巡视,确保患者正确的使用呼吸机,并且确保插管的湿润性。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控制好低压气囊的放气频率,防止患者出现误吸的问题。在进行吸痰操作中,要提前进行两分钟的纯氧吸入,对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护理人员要进行环境护理,定期清理病房,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工作。最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在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采用合理的心理干预[2]。
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率、动脉血压和抑郁情况进行对照。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2.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对照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评分差异不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压、心率和焦虑评分分别是9.01±3.22,101.17±9.84和0.70±0.31,对照组分别为7.28±2.67,86.63±8.27和1.72±0.40,两组差异显著(P<0.05)。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抢救措施,它将胸部按压和人工通气结合起来,以手动保持大脑功能完整,直到采取进一步措施恢复心搏骤停者的自发性血液循环和呼吸。心肺复苏包括对深度在5厘米到6厘米之间的成人进行胸部按压,其速度至少为每分钟100到120次。救援人员还可以通过将空气呼入受试者的口腔或鼻子或使用将空气推进受试者肺部的装置提供人工通风。目前的建议强调早期和高质量的胸部按压,而不是人工通气;只有未经培训的救援人员才建议采用简化的胸部按压,方法.然而,对儿童来说,仅进行胸部按压可能会导致更差的结果,因为对儿童来说,问题通常是由呼吸引起的[3],而不是心脏问题。成人的胸部压缩呼吸比设定。单凭心肺复苏术不太可能重启心脏。其主要目的是恢复部分含氧血液流向大脑和心脏,目的是延迟组织死亡,延长成功复苏的短暂机会,而不造成永久性脑损伤。通常需要对受试者心脏进行电击,称为除颤室颤或无脉冲室性心动过速,而不是心搏停止或无脉冲电活动。建议适当时尽早休克。心肺复苏术可以成功地诱发可能会震动的心律。一般来说,心肺复苏持续到患者恢复自然循环或被宣布死亡。 心肺复苏术保留了身体除颤和高级生命支持。即使在“不可电击”节律的情况下,如无脉冲电活动,没有除颤指示,有效的心肺复苏也同样重要。单独使用,CPR将导致很少的完全恢复,尽管没有CPR的结果几乎是致命的。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后3-5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除颤,可显著提高存活率。在诸如西雅图这样的城市,心肺复苏培训广泛,急救人员除颤迅速,所有原因的存活率约为20%[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出现心跳骤停的症状越来越常见。心跳骤停产生的原因非常多,有休克和创伤等,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严重威胁。在心脏骤停治疗中,主要是采用心肺复苏的方式,结合有效的护理提升抢救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患者的抢救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在心肺复苏中采用急诊护理,可以提升护理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