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凤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肺病科,江苏 靖江 214500)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属于十分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以肺部不同程度气肿,支气管远端气管弹性降低为主要症状表现。由于肺部长期处于过度膨胀状态,极易引起感染或病变。本病会极大的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故大多数患者治疗过程中都会伴随明显不良情绪,而心理状态不佳会直接影响后续治疗工作,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1]。本文将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70例作为观察样本,现作如下报道:
将我院2016年8月-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70例作为观察样本,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诊断标准[2]。依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36-74(48.3±5.2)岁;试验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37-75(49.4±5.1)岁。经比较,2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对比意义。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和病情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记录,协助其定时吸痰,遵医嘱予以持续低流速吸氧。试验组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①评估和掌握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情况、社会背景等,以其性格特点为依据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开展护理工作时,对患者的真实感受给予高度关注,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相关疾病治疗、治疗、护理方法、预防及转归等进行介绍,提升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②护理过程中合理选择沟通方式和技巧,若患者文化程度较低或年事较高,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教指导。若患者需采用呼吸机治疗,需对呼吸机的重要意义、撤除呼吸机的条件进行讲解,以患者实际感受对呼吸机进行调节,以缓解不适感;③若患者需要实施气管切开术,应在术前对麻醉的必要性进行讲解,并通过列举治疗成功病例的方式尽可能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术前指导患者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交代术中相关注意要点,确保手术操作顺利进行;③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应保持和蔼和亲的态度,不可出现不耐烦、态度强硬等情绪,给予患者家属心理安抚和宽慰,以便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和理解,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念;④护理人员可通过给予患者温柔目光、紧握其双手、摸头等举动使患者切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积极接受后续治疗。
运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进行评估,得分越高则可证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3]。
全部得到的数据以SPSS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不良情绪评分以(±s)加以描述,对比时予以t检验,若P<0.05,则可表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比较2组护理前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比较2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试验组均比对照组低,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2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变化( ±s,分)
表1 比较2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变化( ±s,分)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5) 8.52±1.67 4.65±0.90 8.20±1.46 4.39±0.83试验组(n=35) 8.56±1.48 2.35±0.40 8.17±1.34 2.53±0.35 t值 0.1060 13.8157 0.0895 12.2160 P值 0.9159 0.0000 0.9289 0.0000组别 SAS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作为临床十分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其主要指的是以气道部分可逆性气流受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多发性病症,老年群体发病率较高,如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引起多发性气胸、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这不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干扰,还会导致其出现不良情绪,影响病情康复。为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确保其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做好临床护理干预。研究发现[4],常规护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并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烦躁压抑等负性情绪,且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整体治疗效果依然不理想。而心理护理通过调整和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进而有效调整心理状态,以免对疾病治疗和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和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对抗疾病的决心,有效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比护理前降低,且试验组比对照组低,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从而证明,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