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名将李远
北周名将李远,其名不叫万岁,但字万岁,出生于陇西贵族,是西汉李陵的后裔。在北魏末年的天下大乱中,李远和兄长李贤、弟弟李穆先后帮助尔朱天光、贺拔岳平定叛乱,崭露头角。李氏三兄弟后来成为宇文泰的心腹大臣,都在与东魏-北齐的作战中屡立战功。李远则作为宇文泰最初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参加过征讨窦泰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等大战。
在宇文泰和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屡次大战中,都能找到李远的身影,特别是在沙苑之战中,李远奋勇杀敌,被封为阳平公。
李远的武力有多强呢?一次打猎的时候,李远远远看见一只兔子伏在草丛中,于是一箭射中。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此时已经“镞入寸余”。
难得的是,李远并非有勇无谋的将领。在治军守备方面,李远擅长巧用间谍,刺探军情。在为官一方时,他劝课农桑,惩恶扬善,曾经当过河东郡守,上任没满一个月,老百姓就对他感恩戴德。在宇文泰与高欢东西对峙期间,宇文泰一开始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是处于极大的劣势,而李远给予了宇文泰极大的帮助。难怪宇文泰称其“孤之有卿,若身体之有手臂之用”。
宇文泰与李氏君臣相得。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即周武帝)、第五子宇文宪被寄养在李贤家6年,第十一子宇文达认李远做义父,李远的儿子李基娶宇文泰的女儿义归公主,两家之亲密关系可见一斑。
宇文泰死后,西魏政权由权臣宇文护接手。李远之子李植密谋暗杀宇文护,后阴谋败露,李植被杀、李远自杀,一代名臣就此死于内乱之中,享年51岁。
敦煌戍卒史万岁
说起隋朝猛将,史万岁绝对排得进前三。他是个官二代,但运气实在不好,一生起起伏伏。史万岁的父亲在灭北齐之战中战死,史万岁因此袭爵为太平县公。他参加了平定尉迟迥之战,“每战先登”,因战功被封为上大将军。
不过很快,史万岁又因为被牵连进谋反罪而被贬到敦煌,成为一名普通戍卒。作为敦煌戍卒,史万岁创造了一段传奇经历。公元584年,大隋和突厥开战,史万岁前去投靠了主帅窦荣定。窦荣定知道史万岁能打,于是故意和突厥约定:一边派一个人出来直接对战。于是,史万岁“驰斩其首而还”,一个照面就杀死敌将,吓得突厥大军不战而退。十多年后,达头可汗南下犯边,史万岁出兵朔州,抵御突厥。不过,当达头可汗得知领兵大将是史万岁的时候,惊呼“得非敦煌戍卒乎”,竟然直接掉头逃跑了。史万岁则趁机追杀,深入漠北,大胜而还。
敦煌戍卒史万岁,这是令突厥人闻风丧胆的一个活招牌。
史万岁不仅打败过突厥,在灭陈之战、平定江南叛乱和西南羌族叛乱的时候都立下过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平定江南和西南叛乱时,史万岁都深入敌后,转战千里,还路过了当年诸葛亮平定南蛮时立的纪功碑。有意思的是,诸葛亮镌刻的石碑后面有一句话“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预言了三百多年后史万岁的功绩。
不过也正是在平定西南叛乱时,史万岁犯了严重错误。在平定叛乱后,史万岁私自收受叛乱首领爨玩的贿赂,放了爨玩一马,后来东窗事发,史万岁差点被隋文帝赐死。
在军事方面,史万岁的成就很大,大到了威胁名将杨素的地位。公元600年,太子杨勇被废,一帮太子党也大受牵连。恰好有一天隋文帝随口问杨素“史万岁在哪”,杨素回答“万岁谒东宫矣”。隋文帝果然大怒,立即找来史万岁。史万岁却在这时很不合时宜地抱怨抵御突厥时士兵有功,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于是,隋文帝一怒之下将其杀死。
养马专家张万岁
在浩渺的历史中,张万岁名不见经传,名气没有李远、史万岁那么大,不过他的功绩可不在二人之下。
张万岁出生于陇西,“三世典群牧,恩信行陇西”,是唐朝养马专家。然而,张万岁并不以养马特长而出道。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纷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公元617年,马邑郡的鹰扬校尉刘武周也趁机揭竿而起,其中一人趁太守王仁恭办公的时候将其杀死。而这个“自后入斩仁恭,持首出徇”的人正是张万岁。
由于祖上好几代都是畜牧业人才,张万岁在唐朝也继承家业,当上了太仆寺卿。唐初,马是极其珍贵的稀有品种,“唐代初年,得突厥马二千匹,得隋马三千”。
在李渊起义之初,马只有五千匹左右,李渊称帝两年后也只有三万多匹,数量实属稀少。不过在张万岁的努力经营下,到了唐高宗时期,已经有马七十余万匹。40多年上涨了百余倍,这是一个神奇的业绩,也难怪后人称赞张万岁是唐朝马政第一人。
任太仆寺卿期间,张万岁总管唐朝马政,在陇西建立牧马基地,划出千里之地作为马场。马场分成八坊四十八监,“幅员千里,犹为隘狭”,这就是张万岁治下马场的规模。
之后逐渐强大起来的唐朝骑兵在名将李靖的率领下完成千里奔袭、灭亡东突厥的重任,这背后的張万岁无疑居功至伟。
在张万岁治下,唐朝马政达到巅峰,“秦汉之盛,未之有也”。不过可惜的是,在张万岁死后,并且经历了武后称帝和吐蕃崛起等内忧外患之后,唐朝马政走下神坛,“二十余年,潜耗大半”。到了唐玄宗执政之初,只有二十四万匹马。
作为一个讨吉利的常用名,历史上叫“万岁”的人并不少,只不过大多数人都被埋没在了历史长河中。至北宋时,“万岁”已完全为皇帝垄断专用。
(人民网2019.3.20 金陵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