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这些天不吃饭光喝果汁了”
3月2日,苏伟的妻子林丽(化名)因为肺部严重感染引发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前林丽感冒数天,高烧数天,但却始终没有去医院看病,也没有吃任何药物,而是喝着果汁、吃着产品,任由发烧,“她说她老师说这是身体在排毒”。苏伟没想明白,发烧和排毒之间的联系到底在哪里?
林丽喝的果汁、吃的产品都来源于一家有名的直销企业——如新,而林丽自己也是如新的业务员。苏伟说,这一年多以来,林丽的每一次感冒、每一次发烧都拒绝吃药,拒绝去医院,只是喝果汁、吃产品,然后睡觉,用这种方式来扛过感冒。苏伟以为这一次林丽也能挺过去,却没想到妻子因此丧了命。
“和持续的高烧不退又耽误了治疗是有关系的。”苏伟说,后来他回家,在床头发现一袋已经使用过的卫生纸,上面全是血。苏伟估计,妻子当时已经开始咳血了。不仅如此,卫生间还有林丽换下来的内裤,上面有黑色的粉末状物体,“估计就是吃的胶囊,完全没有消化”。不仅如此,卧室的墙边有一箱如新的g3果汁,就连床头柜上也摆满了这种果汁,“生病的这几天,她连饭都没吃,就喝果汁了”。
在林丽的口中,g3果汁简直无所不能,发烧喝g3果汁、感冒喝g3果汁,无论身体有任何的問题,喝g3果汁就能解决。“我妹经常和我说,感冒发烧不要去医院,喝果汁,睡觉排毒就行,去医院是在害人。”林丽的姐姐说。
家人所说的g3果汁,在如新官网上的名称为g3活能饮品,售价为690元一箱,里面含10袋120毫升的果汁,平均下来69元一小袋。根据官网的介绍,g3活能饮品主要由混合杞、刺梨和沙棘制成,该介绍中还表示“本品为日常膳食补充”。
北京浩东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玲认为,在销售宣传的过程中,过于夸大其治病功效,生病之后不去医治,而认为发烧生病是好事、去医院是找死等不良言论,误导患者对保健品的盲目信任,而耽误医疗时机等行为,甚至以多食保健品而取代正常饮食的宣传,都是虚假广告的表现。
挨揍、撞头、吃蝌蚪、注射果汁……
无独有偶,2月22日下午,湖南省郴州市51岁的曾女士,为了养生,在家中将20余种水果混合榨汁,简单过滤后,自己进行静脉注射。结果曾女士立即出现皮肤瘙痒、体温上升的症状,当晚被送医。经检查,医生诊断她为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血症。紧急救治5天后,曾女士才脱离危险。“本以为新鲜水果富含丰富营养,注入身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哪知道会惹出这么一场风波。”事后,曾女士也很后悔。
和曾女士的做法类似,在旁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操作,却被部分老年人视为养生奇方。
一进入夏季,一些大爷大妈就躺在公园的地面上、石头雕塑上“石疗”,称此法能够让身体吸收能量,比按摩拔罐的效果还好。然而专家却表示:“石疗”不但不能治病,还可能引病上身。在如此高温下“热疗”,要么中暑,要么横纹肌溶解,危害多多。
在公园里,还经常能看见大爷大妈们用后背、手臂、前胸等部位撞击树干,即使撞得后背酸痛红肿依然乐此不疲。
刘大爷今年六十多岁,长期去公园撞树。没想到,养生作用还没体现出来,刘大爷就因为持续高烧住进了医院,被查出因头撞树引起败血症病发。
经检查发现,在他的血里培养出一种叫表皮葡萄球菌的病原体。正常人皮肤表面都有表皮葡萄球菌的存在,皮肤如果是完整的话不会致病。而刘大爷在撞树过程中可能用力过猛,或撞树时间比较长,皮肤的屏障破坏了,细菌就趁此机会进入机体,引起败血症。
前些时日,一个叫“自然冲击疗法”的民间疗法受到关注,简单来说就是——挨揍。
哈尔滨一位女士因听信“挨打可以养生”的说法,一年半的时间里被打了256次,每周要打两三次,每次1个小时。打眼睛、打头部、打全身各处,打着打着右眼就失明了。养生馆的工作人员却说:没关系,接着打就能康复……于是她就接着挨打,打着打着左眼也失明了。这时她才想起要去医院,然而为时已晚,最后造成九级伤残。
专家表示,拍打损伤不仅会加重肾脏负担,如果拍打太用力,还会伤及一些离体表比较浅的器官。
民间曾传说吃蝌蚪能清火,有些人还真信了。一名家长竟然给孩子喂食活蝌蚪,希望吃完可以强身健体。专家指出,很多地方都有生食蝌蚪“清热降火”的习俗,然而这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并且蝌蚪中含有很多寄生虫。
养生知识在某些时候成为教条主义
有病去医院,这是一个普遍的常识。但因为相信某产品或者某偏方具有“奇效”而放弃就医,那带来的就是另外的结果了。出现上文所诉的、因为错误养生导致小病拖延为大病,甚至丧失救治机会这种极端的事件,最应考虑的问题或许是,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所掌握的健康知识。
专家们各执一词,但似乎都有道理。今天有专家说多吃素食好,明天就会有专家说总吃素营养跟不上。今天这个专家说多走路能养心,没几天走路多了毁关节的声音就会传进耳朵。这显然不是因为这些知识有什么问题,而在于人体及健康是非常复杂的事情。采取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有综合的考虑,而不能只抱着某一点来作决定。但现在的健康科普,往往忽视了这些知识得以存在的相关条件,导致知识在某些时候成为教条主义。
很多人对养生健康知识还缺乏辨识能力,对各类看起来能让自己身体变好的健康知识全盘接受,无论是来自社交软件的谣言传播还是人际交往中的口口相传。正是科学素养的缺乏,在渴求养生保障之路上,人们才会屡次把伪科学引入自己的头脑和身体。
遗憾的是,有时为了知识更加容易传播或者更加具有眼球效应,很多知识的传播者,往往只传播一些最容易让人记住的几个结论,而忽视了相应知识的普及,加剧了一些知识成为教条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保健品的推销之中,他们在强调一些知识的益处时,忘记了这样一个基本前提——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物质可以多多益善,即便是阳光或者氧气,多了也会要人命。
面对因盲目养生错过治疗时机的悲剧,我们应该吸取的最大教训是不要迷信任何健康知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健康知识时,多一分思考,少一些盲目。所有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如果以刻舟求剑的方法运用我们了解的某些知识,其带来的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
(《光明日报》2019.3.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