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语法框架下“V吃/eat+O”结构的英汉对比研究

2019-06-28 08:27杨柳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意象图式构式对比

杨柳

摘要:无论国内外,“吃”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有关“吃”的表达方式。中国的“吃”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中有关“吃”的表达十分丰富;而英语中“eat”构成的动宾结构也是五彩纷呈。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观点,对在汉语“吃”与英语“eat”二者的原型义项基础上延伸的多个意义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同时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框架,对英汉“V吃/eat+O(1)”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从而对英汉两种语言在“吃”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的认知差异进行解读。本文也可以为外语教学、语言习得和英汉互译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吃”;“eat”;对比;构式;隐喻;意象图式

一、引言

近年来,学者们对构式的研究热度颇高,动词与构式的关系越来越受到诸多的关注。Goldberg(1995:9-19)认为,不同构式中的动词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而完整表达式的意义差异多半源于不同的构式。Goldberg(1995)定义构式“一个形式-意义的对子(a form-meaning pair),构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构式的构成成分或者其他已有构式中得以预测”,在其构式语法框架下,本文将对汉语“吃”与英语“eat”构成的结构进行类别划分,从而分类整合,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且依据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中的意象维度刻画该构式的意象图式(image-schema)。

二、英汉“V吃/eat+O”构式的对比研究

(一)构件谓词“吃”和“eat”的语义变化

1.汉语“吃”的典型义与延伸:

《现代汉语词典》中“吃”的第一义项为“把食物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这一解释也恰好反映了汉语“吃”在众多意义范畴中的原型性(prototype),符合我们经验常识中的典型“吃”行为。在认知理论中:食者(“吃”这一动作的施事)必须是具备消化、吸收、排泄等新陈代谢功能的生物;食物(“吃”这一动作的受事)即为可被食者消化、吸收的可食用之物。通过“吃”事件的常规关系,并且以我们对现实经验的总结与逻辑推理,经过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形成了抽象且稳定的意象图式。

Taylor的语义链理论指出多义词的意义A和意义B因共享某些特征或具有相似性而发生关系,意义B又反过来成为变化源,进一步延伸出新的意义C,同理,意义C又延伸出意义D和E,从而形成语义链(Taylor 1989:108)。之后国内众多学者对于汉语“吃”的语义延伸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董为光(1995)认为“吃”的引申链可能是“进食-以某种方式吃-消耗-吸收-耗费-处于某种生活状态或依靠某物-惯于接受某种对待-遭受不愉快的事”;王寅(2001)则认为“吃”的语义链为“为了生存而吃-进口、进入、收入、获利-受到、遭受-耗费-损失、消灭”。语义链模型勾勒了“吃”的多义范畴,虽然经过历史的万千变化与锤炼,“吃”的语义盘根错节,但是其最初的原型义项一直是“吃”的主线条,形形色色的延伸义均以其第一语义为核心,由于社会发展、认知差异以及概念隐喻等多个因素影响,不同路径受制于迥异的认知机制,从而延伸出的意义也各有千秋。

2.英语“eat”的典型义与延伸:

《新世紀汉英词典》中对“eat”的解释为put food in your mouth,chew it and swallow it(将食物放进嘴巴里,咀嚼并吞咽下去),该解释与汉语“吃”的原型义如出一辙,体现了“吃”这一文化本源的同根性。然而英语中“eat”也由其原型义衍生出诸多意义:1.use up;2.bother;3.consume great quantities of;4.corrode等等。

3.英汉“eat/吃”由原型义到衍生义的形成机制:

对于汉语“吃”与英语“eat”二者由原型意义到诸多衍生意义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间不乏多种影响因素,而在此中隐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因此,本文以隐喻作为二者(“吃”“eat”)意义发展变化所形成的重要原因。隐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构语言,而且是我们认识世界、组织思维方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隐喻涉及到语义的迁移,而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是意义迁移的基础。因此,在隐喻的观点下,汉语“吃”与英语“eat”都在把食物进食的动作作为源域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各式的隐喻说法。由于汉语“吃”的应用更加广泛,变化更灵活,在此,以“吃 + O”为例进行隐喻概括分析(穆永岩:221):

(1)依赖是“吃”

“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逐渐延伸出“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的含义,例如“吃皇粮”、“吃老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等的表达。

(2)在某一场所“吃”

“吃”根据框架语义学可以被识解为“吃”的主体、对象、处所,由此延伸出“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这一意义,例如“吃馆子”、“吃小灶”等等。

(3)消灭是“吃”

“吃”本就指食物被吞咽消耗,因此可以引申为对事物的消灭(多用于军事棋术博弈方面),例如“吃掉敌人一个军团”等。

(4)理会理解是“吃”

“吃”这一动作就包括了对事物的品尝、慢慢体味之意,因而产生了对事物的领会与把握,例如“吃透知识点”、“她的心思我吃不准”等等。

(5)消耗是“吃”

“吃”这一动作行为要耗时耗力,被引申为“消耗”或“耗费”的意义,其宾语多为气力等词,例如“吃力不讨好”、“吃重”等。

(6)遭受是“吃”

“吃”是指食物被获取进而吞咽,从这一角度来看,还可以用“吃”来表达被动含义,因而有“遭受”、“承受”的意思。例如“吃惊”、“吃亏”、“吃官司”等等。

由于中国“吃”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汉语“吃+O”这一构式里面的O成分形

式多样,可谓是能食用的吃,不能食用的也吃,因此形成了多种“吃”的隐喻表达方式,譬如:吃粉笔灰、吃闭门羹、吃白食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进行罗列陈述,由上述阐释来展现概念隐喻对词汇意义迁移与生成的重要影响。

(二)英汉“V吃/eat+O”构式的分类与解读

1.汉语“吃”与英语“eat”意义的对比与分类:

无论是汉语“吃”还是英语“eat”,其基本认知域都是将食物放进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不同的认知域都是在基本认知域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由于社会发展从而约定俗成的某种习惯用法等等加工处理,大脑得以对情境识解。由此可见,“吃”与“eat”的原型意义基本是一样的,无论国内外,看到“吃”或者“eat”都会形成基本的认知图式,体现人类对“吃/eat”这一社会行为的同一性。

汉语“吃”其后无论接什么成分都是由其原型意义延伸而来,根据词性范畴的划分(动词、名词、形容词三类)将汉语“吃 + O”这一构式分为三类,并以典型的常规词例进行阐释,如下:

(1)吃+名词——吃饭,吃零食(原意)

吃食堂(樊友新:79),吃官司(处所)

吃盘子,吃大碗(工具)

吃公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方式)

(2)吃+形容词——吃香的,吃油腻(食物属性)

吃亏,吃惊,吃苦(动结式,一种状态)

(3)吃+动词——吃打,吃骗,吃他耻笑(动作)

同时英语“eat”为及物动词,其后多接名词成分构成短语,其衍生义也是通过“eat”原型义隐喻生成。英语“eat+O”的形式不如汉语“吃”所构成的结构丰富,“eat”后面的成分基本均属于名词范畴,与其共同构成动宾结构。

2.运用实例对英汉“V吃/eat+O”构式的对比分析:

(1)a.按照医生的嘱咐,一天吃三次药。

b.Its health for us to eat more fruits.

(2)a.“双十一”刚开始两个小时,花费超过了10000元,回头看看花呗账单,自己都觉得有点疯狂,看来接下来的日子只能吃土了。

b.娱乐圈就是一个大染缸,每每有什么惊天绯闻爆出,便会有一大堆的吃瓜群众默默搬起小板凳,嗑起瓜子,静待吃瓜。

(3)a.In the press conference after the fight I will make you eat your words.

b.John complained to Mary that the new car that he bought last month eats oil like crazy.

c.If shes here on time,Ill eat my hat.

根据(1)中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吃三次药”与英语“eat more fruits”都是运用了“吃”与“eat”的原型义,都构成了动宾结构,符合人们的基本认知,体现汉语的“吃”与英语的“eat”都具备及物性这一特点。

而接下来的例(2)和(3)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例(2)中的“吃土”与“吃瓜”都是当下的网络流行语,这些在以前是不具备独特含义的,此时的“吃土”是指经济窘迫,入不敷出,生活拮据,用宾语成分“土”来形容自己现下的经济状况不允许有所开支,用夸张手法“吃土”来形容自己穷困潦倒的现状;而“吃瓜”正是符合“吃”这一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感,尤其是“吃瓜”更是能够带给大家极度的舒适感,这里也是用“吃瓜”来形容旁观者事不关己,以观看社会事态走势为一种个人娱乐的心态。这两个独特的用法也是在中国社会当下的流行语,由此可见,汉语“V吃+O”这一构式更加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使用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表达方式。但是例(3)中英语“eat”构成的三个习语表达“eat ones words(食言)”、“eat oil(耗油)”、“eat ones hat(表示吃惊)”也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锤炼,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用法,但是也可看出无论是“Words”、“oil”还是“hat”,都是运用隱喻的手段从“eat”的原型义延伸而来,将“Words”吃掉就是说话不算数,“oil”是不可食用的,此处将车作为人进行隐喻表达,“hat”也是不可食用,人类是万万不会将帽子吃掉,体现了不可能的程度与说话人内心的否定。这些习语表达体现了英语“eat + O”这一构式表达比较单一,主要以习语为主,有固定搭配和用法。

(三)英汉“V吃/eat+O”构式的异同

通过上述对汉语“吃”与英语“eat”的语义比较,以及对其构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1.“吃”与“eat”具备相同的原型义项,其延伸义都是通过隐喻机制形成;

2.英汉“V吃/eat+O”构式对比分析体现了汉语“吃”与英语“eat”其后都可接宾语结构,形成动宾结构,体现了二者动词的及物性特征;

3.汉语“吃”所构成的结构比英语“eat”更丰富活跃,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知机制的转换所形成的新的表达层出不穷;而英语“eat”的相关搭配都是一些固定习语,数量有限,使用受到一定的辖制。

三、英汉“V吃/eat+O”构式的认知意象图式

在一个构式中,动词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而在英汉“V吃/eat+O”构式中的谓语动词“吃”与“eat”拥有着相同的原型义项,由此可以推断出英汉“V吃/eat+O”构式拥有着相同的基本认知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该构式的认知意向图式:

A、由汉字“吃”(或者英语“eat”)的基本认知域而引申出来诸多的高层次认知域,先勾画出最基本的“吃/eat(施事)+O(受事)”的意象图式,如图1(韩金广:62):

B、由上述的三类范畴的划分,可知“吃/eat”构成的其他词汇语义都是由基本认知域得来,因此无论“O(其他成分)”在词汇语义中表达处所、工具、特性、属性、动作还是结果,亦或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不同的构式表达,均可以在上图中受事“G”旁边注明,不同的语境情境,有不同的语义解读,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象图式,如图2(韩金广:62):

由于该构式中的“O”成分表达形式不一,从而可以得到各式各样的意向图式,在此我们将该构式的研究重点放在汉语“吃”与英语“eat”上,所以得到以上的以路径为主的意向图式表达,更为细化具体的图式表达不作一一罗列。

四、结论

通过英汉“V吃/eat+O”构式的对比分析,体现了中外文化的相通性与差异性。但是由汉语“吃”的个例分析可以看出汉语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相反,英语“eat”的表达范围有限,表达形式固定单一,用法受限,这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吃”这一文化的奥妙无穷。语言的表达不拘泥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反而会经过长久的积淀锤炼会横生出更多的结構形式来满足人们无限变化的思维认知。通过英汉对比能够帮助对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以及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高翻译的水准,更符合翻译的信达雅准则。希望在今后更多的英汉构式的对比让我们加深对本国与外国文化的了解,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分析中外语言表达的差异。

注释:

O在这里表示others,指其他成分。

参考文献:

[1]Lakoff, G and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Taylor, 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tics The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Goldberg, A.E.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4]董为光.汉语“吃”类说法文化探源[J].语言研究,1995(2):170-176.

[5]樊友新.“吃”和“食堂”[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6-81.

[6]穆永岩.现代汉语动词“吃”的隐喻研究[J].才智,2013(5):221.

[7]韩金广.“V吃+N”结构的认知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61-66.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意象图式构式对比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块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