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平
【摘 要】开设拓展性课程“儿童诗欣赏与创作”,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儿童诗欣赏与创作的基本方法,感受诗歌魅力,积累语言,增长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课程主要围绕三大主题“亲情、自然、生活”展开,学生在欣赏中品诗韵、悟诗情,在创作中表诗意、享诗趣。课程运用自我评估、相互评价、教师评价、集体评价、选择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在诗歌的熏陶下,学生的阅读、口语表达、欣赏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儿童诗;欣赏;创作
基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發,同时关注拓展学习内容与统编教材的衔接,充分发挥儿童诗在培养儿童情感、发展儿童语言和开发儿童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我校特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儿童诗欣赏与创作”课程。
儿童诗作为诗歌的一种,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境悠远、情感丰富,贴近儿童的心灵。统编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而儿童诗与古诗词在语言、意境、情感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开设拓展性课程“儿童诗欣赏与创作”能有效促进学生迁移诗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蕴,顺利积累古诗词。
一、“儿童诗欣赏与创作”拓展性课程的目标
“儿童诗欣赏与创作”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儿童诗欣赏与创作的基本方法,感受诗歌魅力,积累语言,增长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课程主要面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具体目标为:
(1)通过儿童诗欣赏,拓展阅读视野,感受儿童诗的魅力。
(2)通过读、品、悟、写等多种形式,了解儿童诗的基本特点,能用多种方法欣赏儿童诗,在赏析中积累鲜活的语言材料,丰富语言表达。
(3)通过儿童诗欣赏与创作,增加审美情趣,培养想象能力,拓展创造思维,最终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儿童诗欣赏与创作”拓展性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为《诗意盎然》(见下图),是根据第二学段的年段特点及课程学习的需求编撰而成的。选编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启发精选童诗绘本系列”之《蝴蝶·豌豆花——中国经典童诗》。所选择的诗歌语言生动精练,内容活泼丰富,符合儿童现有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补充教材为《一个孩子的诗园》,每首诗都很短,虽然文字简练,诗境却意味深长,是学习研究诗歌的优秀典范。
本课程主要围绕三大主题“亲情、自然、生活”展开,每个主题下分别设10项内容。具体内容安排如右表。
三、“儿童诗欣赏与创作”拓展性课程的实施
(一)课时安排
学习教材共需30课时,一学年完成,每学期15课时。教师利用学校每周五下午的选修课时间,有计划、有目的、有序地实施“儿童诗欣赏与创作”课程。
(二)选课方式
每学期开学前,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自主申报拟开设的拓展性课程。学校审核后,公示选修课程菜单,以及拟开设的拓展性课程详细介绍信息。开学第一周,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报名。选课遵循人人参与、志愿优先、兼顾特长、教师审核的原则。负责课程开发实施的教师对自主报名该课程的学生进行审核,确定选课人员名单,每班16人,组班教学。
(三)教学策略
1.在欣赏中品诗韵、悟诗情
(1)广开途径选诗歌,营造氛围促共鸣。
儿童诗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广开途径,选择符合学生年龄、能力、心理、审美的儿童诗进行有效的教学。
首先,儿童诗的内容要有趣,适合相应年龄段的儿童。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特别关注诗歌内容的趣味性。其次,儿童对生活中新鲜的事物特别好奇。富含儿童生活经验的诗歌,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特别乐意学习。再次,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诗歌,作为补充教材。这样的诗歌符合儿童的心理、审美需求。
(2)感知语言觅灵性,领悟诗情赏艺术。
儿童诗为儿童学习语言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语言和丰富语汇,提高欣赏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享受语言的美好。
儿童诗的语言具有音乐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找到诗歌内在的韵律美,在朗读中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儿童诗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进行品读,帮助学生厘清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丰富的思想内涵。
例如,儿童诗《亲亲我》描写了孩子在大海边玩耍的有趣画面。“海风真大,冲上来扯我的头发,扑上来抓我的脚丫”,对于这样富有童趣的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读,感受诗句表达出来的童真童趣,领悟诗歌艺术。
(3)赏读展示激兴趣,诗情洋溢护童心。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赏读、展示活动,学生向教师、同学、父母甚至陌生人展示自己诵读儿童诗的成果。如:金秋时节,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美文朗诵大赛;阳春三月,“班班有诵读”活动创设儿童诗诵读板块;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学生走上南宋御街,向游客朗诵儿童诗;组织“金牌鉴赏家”儿童诗考级活动……学生在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时间,向不同的人朗诵或展示自己欣赏、创作的诗,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2.在创作中表诗意、享诗趣
在本课程中,儿童诗的创作主要分为三类:续写、仿写和自由创作。
(1)续写诗歌悟诗意。
根据原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想象,模仿原诗结构进行续写,体会小作家的幸福与满足。
例如,在教学《疑问》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赏读诗歌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着用诗中的语言来问一问,进行儿童诗的续写。学生写道:“小鸟怎么会飞呢?/我怎么不能够呢?/啊!我也要飞呀!”
(2)仿写诗作扩思维。
即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品味、感悟和内化,学习原诗的表达方式,领会情感,模仿写出类似的诗作。例如,在教学《蝴蝶·豌豆花》一课时,教师可以分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创作。首先读读诗歌,想一想,豌豆花为什么会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引导学生发现蝴蝶与豌豆花的相似之处,体会原诗丰富的想象和有趣的语言。其次让学生发散思维,找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仿照原诗进行创作。学生的仿写非常生动有趣。
潜艇在海里旅行,
鲨鱼问潜艇,
你是一只没有牙齿的鲨鱼吗?
蓝天低头往下看,
蓝天问大海,
你是一片没有云的蓝天吗?
(3)自由创作表诗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受,重构思路,并尝试写出属于自己的诗歌。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孩子们的世界就是诗的世界。他们拥有无限想象力,充满童真童趣,而这些就是诗歌创作的源泉。经过一个学期的读诗、赏诗、续写、仿写等,学生对儿童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或图片,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和创作。以下摘录部分作品。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青青的小草, 快乐是一朵蒲公英,
只要有雨水浇灌, 只要有风吹过,
它就会茁壮成长。 它就会飘向四面八方。
“儿童诗欣赏与创作”课程把学生领进诗歌的大门,与诗同行,与诗同感,给他们一个思想飞翔的世界。他们生活在诗意中,内心将充满灵性,敏锐地感触生活与大自然中的点点滴滴。
四、“儿童诗欣赏与创作”拓展性课程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喜爱诵读儿童诗,愿意通过模仿、创作等形式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审美能力发展,提升语文素养。评价分两个层次进行,力求全面、自主、多元化。
(一)活动过程中多元化评价
1.选修课内自评和互评
课堂上以自我评估、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开展评价。这样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还能了解同伴的优势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2.校内集体评价
在校园内组织开展优秀儿童诗展读、校园诗歌朗诵节等活动,学生可以自愿报名,通过诵读、作品展示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接受全校师生的评价。
3.家长评价
家长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分享学生收获和成长的喜悦,鼓励孩子回家诵读学到的儿童诗、自己创作的诗,并参与学习评价过程。
(二)个人考评时选择性评价
学校建立关于儿童诗的题库,其中知识题、诵读题、创作题各10题,每题10分。学生在三类题库中各选择1题作答,满分30分,再自主选择完成任意2题。考评总分50分。这种“3+2”选择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好“兒童诗欣赏与创作”课程的自信。
“儿童诗欣赏与创作”课程凸显了我校课程建设特色。三、四年级的学生对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喜欢诗歌、创作诗歌的人数大幅增加。诗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诗、赏诗、写诗的积极性。在诗歌的熏陶下,学生的阅读、口语表达、欣赏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他们变得更文明、更善良、更美好。一批“小诗人”以自己诗意的朗读、独到的笔触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素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
[2]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4]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浙江省杭州市高银巷小学 3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