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劼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的绘画类型,中国画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深刻影响着现代绘画艺术。其凭借着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绘画风格,艺术成就颇丰。通过传承与创新,中国画发展成为了我国独有的优秀艺术文化,并登入世界文化之巅,被世人所推崇。就中国画而言,其为处于水墨与色彩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其重点在于如何巧妙地融合西方色彩观与传统墨与色。其在创作过程中,色彩及所采用的笔墨之间关系密切,墨色观念十分独特。鉴于此,本文研究以中国画墨色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其表现力特征及实际运用,并剖析了重墨而轻色的合理性及其流弊,以此来更好地指导实践。
关键词:中国画;墨色;特征;运用
中国绘画历史较为悠久,若从美术历史层面予以区分,民国之前的作品均叫做古画。古代,国画也称之为丹青,起源于汉朝,借助毛笔蘸墨汁、水在纸、绸带上进行绘画,这便是中国画。为了同西方水彩画进行区分,其也叫做“国画”。不同于西画,中国画主要运用了独特的“墨”。《庄子·田子方篇》中最先提到“纸笔和墨”,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便已经开始使用墨水与毛笔。中国传统画能够得以如此成就,主要是得力于墨,墨与水交相汇融,缺一不可,在纸上由水加墨,创设出焦、浓、重、淡、清丰富的墨色变化,实现物象独有的语言及艺术表现方式。中国水墨画选取黑白色,蕴含着儒家晴朗和谐的色彩特征及道家本体论色彩观念。因此,对中国画的墨色予以深入研究,对于学习与认识中国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画墨色表现力的特征
1.墨色的装饰性表现
对于中国画而言,墨色发挥着装饰性的作用,能够对整个画面予以巧妙地装饰,从而产生一定的美感[1]。在绘画创作时,绘画人员应积极结合自身艺术经验,精心加工与创作自然色彩,主要方式是细致地观察创作对象,从而能够自然地予以呈现,再配以墨色进行装饰,从而使得整个画面的美感更加充盈,装饰效果明显。画面的装饰美感则寄托了主观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对墨色审美的意识及观念。绘画者则将自身艺术创作经验同墨色运用相结合,向画作欣赏人员表露出直观的情感,这便要求创作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并重点凸显出画作的色彩搭配。
2.墨色的象征性表现
墨色象征性意義则是借助人们的视觉感受予以传递的,以这一传递媒介,象征意义能够得到充分表达。画作欣赏者能够通过淡墨体会到透明、清爽之感,通过浓墨感受到华润浑厚的感受,透过焦墨触摸体会到苍凉之感,另外体会到暖色调的温暖、冷色调的神秘之感。在运用过程中,墨色变幻无穷,且各个墨色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所想表现出来的意象也需要通过互相配合予以呈现。绘画作品的表现力主要是通过各种墨色之间的相互配合予以呈现,促使画面表现力更丰富,作者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畅通。丰富的墨色表现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义。
3.墨色的情感表现
直白描述简单的事物并不能叫做墨色,墨色是绘画者对某一事物情感的呈现,巧妙地描绘与还原事物。对于墨色情感而言,绘画者并不是单一的,其会随着时间、环境与地点的变化而出现变化。对于中国画的创作,绘画者应以当时的情感及对事物的感受为创造切入点,提炼与加工事物,以墨色为途径传递情感。绘画者以作品为切入点,综合展现自己的审美情感及创造思维,借助墨色提炼与释放对生活与自然的美好愿景。
二、中国画墨色的实际运用
1.利用墨色调和其他色彩
以色彩为切入点,墨实质上是色的一种,在中国画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众多色彩中,黑白是两个极端的颜色,对比性强,视觉冲击强烈。对于中国画而言,用黑墨在白纸上进行创作,鲜明对比黑白两色,且二者交相辉映,给欣赏者不同的视觉冲击。相比于其他色彩来讲,墨色均是能够调和的。例如,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无论是借助红色点来代表秋色,还是用绿色点代表春色,以此看来真正实现和谐。纵观各种中国画,人们常常用俗气、浮艳、火气予以形容。其俗气则是绘画者不敢大胆使用颜色,其色彩搭配令人十分失望;火气则是由于色燥使得纯度逐渐提高;浮艳则往往因色彩过于艳丽而不具有稳重性。借助墨便能够巧妙地补充绘画用色的不足之处。例如,绘画者可灵活运用变色法,采用墨点代表绿色,用墨勾来表现黄色的花蕊。无论是粉花黄蕊,还是黄花黄蕊,均难以彰显出蕊的形象,使得整个花朵都失去了精神气。采用“变色法”,使用重墨将花蕊予以巧妙地勾勒,从而充分突出蕊,给人印象深刻。其次,可将色彩的纯度予以降低,来弥补用色不佳的地方。将墨色巧妙地加入,不仅可强化整个画面的柔和度,而且还能够有效增加分量。例如,在绘画人物衣服的上色部分,假设只是采用纯颜色,则过于鲜明,如果使用少量的墨色,则会对这一违和感予以有效缓解,使整个色彩统一,画面更加和谐。
2.利用墨色缓冲其他色彩的对比
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确保各个色彩之间的协调性与统一性[3]。例如,为了创作出优秀的中国画,不得只是凸显出某一种固定的颜色,而是应选取一个颜色作为主色调,并整体布局各个颜色,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色彩感。如果绘画者忽视色调的搭配,从而使得整个画面出现“怯”“乱”“花”的问题,彰显不出画的主题。
红绿、黄紫、兰橙均属于补色,若大小面积差异较小,难免不具有俗气感。如果使用墨色巧妙地隔开两个颜色,以此来有效协调整个画面颜色。其次,墨并不是墨色那么简单,同其他黑颜料性质相比来讲,墨同水相融合,变化多样,表现力丰富。一般墨的变化较为细腻、沉稳,颇具光泽,极易同其他色彩融合,十分生动,并不那么刻板,这便是墨的巧妙之处。对于中国画而言,对于形体的素材一般采用墨,然后物象形体色彩则可适当地加入颜色进行描绘,墨色互相衬托,从而充分发挥着应有的效力。假如,中国画只是借助色彩开展绘画,则会给人一种俗气、火气、浮艳之感,难以彰显出中国画自身语言韵味。所以,对于中国画来讲,墨色是难以分割的,应对墨予以巧妙地融合,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国画审美境界,充分彰显出物象[4]。
三、“重墨而轻色”的合理性及其流弊
就中國画笔墨精神而言,其属于文人画能够实现的最高境界,且大部分画家也是诗人,通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文人画主要展现出文人的观念和情感,寄兴、畅神以及抒情,大多数是通过寓意的方式来对自身的志向以及意趣予以表达。但是,文人画一般重墨轻色,重潇洒洗练,轻繁缛纤细,重天真幽淡,轻富丽工艳,将重点放在画面的传承性上,会导致自我风格丢失,并以此来对个人的抱负与“性灵”予以抒发,重视笔墨神韵和情绪,看重文字以及书面修养对画面之间的巧妙融合。揭示品格和画品的高低,以此来蕴藏画家的情感以及精神,上述种种均和中国文人画相符合,在画家那个时代存在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属于文人画最早的形态。在南宋阶段,文人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脱离了院体画的写实性以及工整性。文人画重笔墨轻色彩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传统绘画并非将真实事物予以再现当成是创作目的,而是追求事物内在神韵,进而出现了民族特有的一种美学思想。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多元性以及多样性是艺术的基本特点。其次,文人画不仅存在着创造性以及风格独特的特征,大部分画家在技艺方面十分普通,但成为了社会主流,并不在“艺”,而是在“意”,将“继承”作为主要艺术发展,不具备自身对艺术的认识与观念,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再加上重“意”不重“形”,其存在的不足使绘画过程逐渐演变成以笔墨技法为主,在表现对象方面较为单一,仅仅是结合前人的思想前进。
就中国画的发展而言,除了包含“笔墨当随时代”“笔墨精神”之外,还存在着“笔墨等于零”等。对此,研究传统中国画在墨色方面的意义极其关键。传统笔墨精神主要指的是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分析中国人为何将毛笔与墨作为工具,来开展艺术创作。之后,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让水墨演变为了中国画的象征语言。艺术发展到今天,应回归传统抑或是结合中西方,还是直接西化,水墨画是否以墨色形式为主,均需要我们深入地去探索。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画具有独具特色的墨色理念,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创作智慧[7]。通过历史的发展,中国画艺术创作不断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力。在创作过程中,中国画所表现的艺术特征主要为装饰性、象征性与情感性,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创作中所具有的语言形态,发挥着独有的艺术表现水平。在绘画创造中,墨色是主要的视觉载体,能够多样性创作墨色来彰显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强化其所表达的视觉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星.墨韵——中国画墨色美学审美之道[J].美与时代(下),2017(12):65-67.
[2]贠征.浅析中国画之墨色观及语言形态[J].美术教育研究,2015(2):24-24.
[3]张敏.探析中国画之墨色观及语言形态[J].现代装饰(理论),2015(8):202-203.
[4]迟金玲.在国画中感受墨色美和意境美[J].教育家,2016(4):147
[5]刘春厚.浅谈中国画的墨色观和语言形态[J].中国民族博览,2016(12):172—173.
[6]贝妍菁.通过探索中国画的墨色运用将现代平面设计印上“中国创造”的标签[J].明日风尚,2017(23):2—2.
[7]朱文颖.墨色之上的斑斓——关于徐惠泉墨彩人物画的重新定义[J].作家,2014(7):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