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鈺婷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乡村旅游是一种单纯的消费行为,而游学的出现,使城乡双方不再是单向交流,进而创造了相互对话和学习的空间。当那些原本根深蒂固的想法和观念因对话而产生松动时,城乡融合的历史脚步也在一点点向前迈进。
林小熏 在游学中进入乡村语境
离开杂志,脚踏乡野,林小熏试图通过“早春游学”,带着城市人进入乡村语境。在她看来,这个强调理性思维的时代实际上与人的生命情感相脱节,人本身正在“人工智能化”,而游学能够在城乡两元的背景下,使看似坚硬的高墙产生裂缝,使城乡拥有对话的空间。
林小熏在介绍“早春游学”时,常引用建筑学上关于“场所精神”的概念,同样经常出现的,还有一张在碧山村拍摄的老照片:稻田里有老农正在耕种,几只白鹭点缀在旁,远方群山怀抱,隐约还能看见一座云门塔站在山脚。这张照片,就是林小熏心中的“场所”——有自然、有人,还有劳作和塔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当人身处这样的场景中,对乡村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和理解,这便是她心中的“场所精神”。
要厘清她追寻“场所精神”的原因,或许还要将时间往前倒推一些,自机缘巧合加入《碧山》杂志书之后,她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情?”直到她发现,或许正如钱理群所言,当众人高嘁农村需要我们的同时,其实我们也需要农村。所以离开碧山之后,林小熏选择创办“早春游学”,希望通过游学的形式,让城市人进入乡村的语境,获得一种观念上的撼动和感悟,当那些原本根深蒂固的想法和观念产生松动时,就是改变的开始,也是行动的开始。
基于这样的探寻,“早春游学”开设了两大版块。“地方文化新力量感知之旅”已经走过宁波、福州、碧山、泉州、临海、西安和潮州等地,在游学的旅途中,林小熏希望突出乡村的新空间、新项目,通过这些先行者的故事,让参与者感知本土文化的力量。而“早春新节庆系列”,则源于她对节庆的喜爱,“在节日中,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加入其中,表达对生活的谦卑与庆祝。线性时间变成刹那即永恒的诗意时间,以祝福替代理性计算,享受生活取代了讨生活。”
离开杂志,脚踏乡野,林小熏渐渐发现中国最鲜活的地方精神和文化,其实保留在某些人的身上。所以在甄选游学地的时候,她在意的不是乡村风景如何,而是当地有没有能够代表地方文化精神的人存在,事实上,每次游学让她收获最大感动的,就是在途中相遇的人。所谓“游学”,也不只是人与地方、人与文化之间的实践了解,归根结底,它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终将产生社群的力量。
在林小熏的设想中,这个社群或许能成为一个共创平台,这些因游学所产生的碰撞就像是一堵高墙的裂缝,最终,众人将在这里发现小地方的价值,并携手创造理想的“新故乡”。
海峡旅游×林小熏
你如何甄选目的地与游学内容?
主要有三点,一是它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以及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二是当地拥有能够代表地方文化精神的人,三是它已经产生了新的文化创造。
民艺似乎是“早春游学”较为关注的内容,我们可否将民艺视为游学进入乡村的重要切入点?
“文化”和“地方精神”都是比较虚的东西,而“物”是人和文化聯结的中介。人是通过风物进入文化,通过物质进入精神,所以当人把玩一件喜欢的“物”时,其实是通过它在跟一方风土的文化进行交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民艺是游学的切入点。同时,“物”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挣脱地域的限制,乡村风物也可以进入到城市里,所以它也是一个联结城乡的切入点。
你认为游学是否可以对民艺复兴起到积极作用?你如何看待民艺复兴的现状?
我觉得是会的。其实之前有一个新闻报道,说中国的民艺爱好者正在对日本的民艺复兴起推动作用。事实上,因为日本的经济长年处于低迷的状态,所以日本人的购买力对于手工艺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但是中国的经济正在崛起,国内喜欢东方美学的年轻人正在通过自己的购买力,对日本的手工艺复兴起到积极作用。我当时就在想,购买日本手工艺品,其实也是一种审美上的教育、消费观的塑造,那它日后一定会反哺到中国的手工艺。
根据“早春游学”的项目经验,你认为国内的游学市场是否仍有发展空间?
眼下游学机构都是刚刚起步,大家都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意,所以游学市场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游学项目发起人将面临哪些困难?
困难主要来源于如何获客,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你需要让习惯了传统旅游的人看到你、接受你,同时游学路线本身很容易被别人模仿抄袭,反过来,你又很难复制自己,很难将线路标准化,从而得到数量上的提升。
未来,“早春游学”还有哪些游学计划?
2019年我还想做一个“壮游中国”的系列。我发现,眼下正处于旅游转型的一个节点,过去,旅游是一个消费产品,游人就是消费者,而目的地就是提供服务,是二元的关系,但是“行万里路”这件事情,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面,其实是除了“读万卷书”之外的另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式。
另外,我们也想要跟台湾的《汉声》杂志合作,让大家“跟着汉声游中国”。《汉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40多年的积累,就像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我们把这些积累再次挖掘出来,让大家去实地体验。
游学线路推荐:临海本土新文化力量感知之旅
临海,这里是一座能够留住年轻人的“五线”小城,年轻的海归姑娘在这里开了兼具现代设计与东方美学的再望书店,获得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区认证评委的年轻人,勇敢地要把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介绍给本没有喝咖啡习惯的小城人。还有一个名叫“五月”的团队,围绕着“临海”二字做了很多的尝试,在地老手艺记录、本土原创文创产品设计开发、联合本土青年做大型分享会和展览等。游学,不是只与空问有关,更是去认识那里的人。
第一站:五月工坊
五月工坊团队藏身在老城紫阳街一处老厂房里,做文创、搞陶艺工作坊、调研临海百工、策划艺术展览,让临海成为年轻人可以搞事情的地方。
第二站:江南长城
这里除了被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更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
第三站:龙兴寺
龙兴寺在临海老城里的巾山西麓,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寺庙里的千佛塔上有千尊唐代佛像,值得一看。
第四站:巾子山
巾子山位于临海古城区东南角,各处分布着四座古塔,其中峰顶的大小文峰塔是临海城的地域标志。
第五站:紫阳街
紫阳古街作为老临海生活的集中体现,散布在这里的临海百工,透露着临海人从以前到现在的每个生活细节。
第六站:白塔桥饭店
白塔桥从老国营集体所有制饭店发展到现在,是临海名副其实的老店。这里的火烧饼、蛋清羊尾、炒肉片、炸馄饨等,都是进店必点的招牌菜。
第七站:重逢之岛
满世界拍片的张迪生夫妻俩喝遍了全球的Craft Beer,回国后他们在临海开了一家纯喝精酿啤酒的小酒馆,取名“重逢之岛”。
第八站:天台山国清寺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书、佛像和法器等珍贵文物。
第九站:千年古柏
临海有一句谚语:先造中央殿,再建临海城。殿成树栽,树旺城兴,它庇护着临海这座小城,是一棵“守护神树”。
第+站:胜坑草宿
胜坑据说是南宋右丞相杜范后裔的居住地,“草宿”的主人水草和晖哥希望在尊重当地文化、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外立面原貌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让“草宿”融入到村子的大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