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9-06-28 04:44邓艳君
西部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工匠精神对策

摘要:思政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题中之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学校层面、教学层面、教师层面和思政本身因素。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应当发挥思政教育课堂主阵地作用、发挥思政教育课外活动的补充教育作用,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思政;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6-0105-03

高职思政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培育工匠精神显然是思政教育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工匠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言,具有了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学校层面:思政教育重视度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将职业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单纯的技术和技能教育,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注重技能和职业知识的教学,片面强调技能实践、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有意或无意地削弱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甚至还存在个别高职院校对思政课课时保障不足的现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不可否认技术技能教育和实践在工匠精神的养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思政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作用是深层次和决定性的。如果忽视,那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缺乏职业素养,将导致很难有全面的职业生涯及可持续发展空间。

(二)教学层面: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工匠精神教育是知行统一的教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结合,有机统一。但在现实中两者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高职学制三年,学校课程学时有限,没有安排充足的实践课程,教师只能在理论模块里拿出少量课时用于实践,而且主要是课堂实践。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多于做”[2]。当然不可否认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理论教育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如果忽视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学生的认识就只会停留在浅层的认知上,很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造成“知行脱节”或“知而不行”。

(三)教师层面: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缺位现象突出

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每一位师者之道。然而,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各司其职”、专业教师缺位思政教育的现象在当前仍然十分突出。大多数专业教师仍然固守片面思维,认为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课的事情,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的职责。许多高职院校的大思政格局,还任重道远。

(四)思政层面:思政教育内容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思政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高职院校来说,其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学生能背多少理论或卷面考试能拿多少分,它最重要的是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引导、服务和帮助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应该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紧密结合,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但是,在现实的高职思政课中,一些教师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哲学性和思辨性都很强的理论教育,是高于现实生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脱离现实和脱离实践的现象,比如,很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传承和践行工匠精神。这种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切合高职学生的“兴奋点”,也很难发挥工匠精神的教育作用[3]。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发挥高职思政教育课堂主阵地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培养大国工匠,首先要锻造“匠心”,这种“匠心”既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之心,更是有理想守信念、讲责任勇担当的报国之心。思政课堂是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有利于丰富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更有利于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大国工匠的“匠心”。

一是多采用情境案例教学。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这些“未来工匠们”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品质,只依靠老师的理论讲授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可以引用典型案例素材,最好是校友、前辈等,这样既拉近距离又形象生动,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例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思政基础》课程的“职业道德”相关内容时,将近几年涌现出的“大国工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情境融入到教学中,触及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把“工匠精神”素材用于课堂活动。課堂活动需要活动素材,这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教师要依托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设计课堂活动,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工匠精神”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活动素材,灵活使用这些素材,能使思政教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课堂的实效性也能得到提升。思政老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探究问题和真实体验等项目,科学设计课堂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工匠精神,并将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职业习惯。

三是把课外作业作为巩固手段。思政课程的课外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巩固手段,它有利于消化和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还能给大学生更多的实践和启发。比如,可以“寻找我身边的大国工匠”为主题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作业中融入工匠精神。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发挥高职思政教育课外活动的补充教育作用

高职思政教育课外活动不同于活动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密切结合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思政教育课的课外活动是弘扬工匠精神一种极好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高职思政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很多,例如报告会、参观访问、实践实习等。

一是定期组织报告会。报告会是思政课课外活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报告会能够巩固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还能提供新鲜的案例素材和学习内容。高职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定期开展报告会,请校内外的工匠人物给学生作报告。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每年定期组织一场专题报告会,邀请长沙市委讲师团的基层理论宣讲员走进课堂宣讲工匠精神。这些宣讲员有基层企业员工、社区义工和律师等,都是近年来长沙市各行业涌现的先进代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很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报告会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讨论或撰写心得体会。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思政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在参观访问中学习。参观访问是思政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参观访问可以使高职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社会发展实际和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有机会与先进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得到情感熏陶、提高思想觉悟。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很多的工匠人物、工匠之德和工匠文化,老师可以根据高职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工匠精神培养的任务,带学生参观博物馆(工业博物馆)、专题科技馆以及名胜古迹。老师可以首先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参观目的,整理好参观访问材料。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历史和成就,也可以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工匠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是在实践实习中学习。实践,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的实践环节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高职学生的实践调查主要以实习的形式进行。目前,高职学生的实习模式主要是“2.5+0.5”(也有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是“2+1”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半,到校外实习半年。开展实习能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增长知识、转变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提高这些“见习工匠”的职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利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培育工匠精神。

(三)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习总书记指出,只有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才能真正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自上海高校启动伊始,课程思政已经逐步成为许多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主流。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例如采取“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团队负责制方式推进,选取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作为共建改革课程。团队共同撰写课程改革方案,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并组织具体实施。通过共建,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不断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养料,让思想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四)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一是打牢家庭教育基础。这个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目前,社会各个行业都倡导发扬工匠精神,对具备工匠精神品质的人才需要变得尤为迫切。家庭教育对学生是否形成工匠精神品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一重要渠道。

首先,要发挥好家庭育人功能,出台政策引导好家庭环境建设,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时重智育也要重德育,既要学好学科理论知识,也要加强劳动和实践教育。其次,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各行业的工作者,要以工匠精神和品质要求自己,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和表率,营造重素养和重技能的和谐家庭环境,为学生工匠精神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

二是用好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环境,也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展现了一个学校的形象,也體现了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的教育环境力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中渗透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内容,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每时每刻都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这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个隐形的教育力量,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各领域,让大学生感受浓郁的工匠精神氛围,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情感。同时也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使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生活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工匠精神只有融入社会生活中,才能把工匠精神的教育价值发挥到最大。培育弘扬工匠精神要在落细和落实上下功夫,让工匠精神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体现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落脚在人们的一言一行,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方式[4]。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要广泛涉猎各类书籍、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学习中精益求精、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在校外,以身作则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努力做工匠精神的传播者,在践行工匠精神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工匠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中国电业(发电版),2017(10).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刘晴.高职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境与理性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3).

[4]牛禄青.振兴实体经济工匠精神大家谈[J].新经济导刊, 2017(3).

作者简介:邓艳君(1969—),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工匠精神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