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教学体系下的西、葡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探究

2019-06-28 00:18曹韦肖玥瑢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曹韦 肖玥瑢

【摘 要】 本文以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2016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了跨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从研究背景、目标、内容、步骤、成果几方面做了充分的论证,提出应该打通课程壁垒,实现学生对双语文化的认知而不仅仅是感知,从而有效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各个国家和地区间交流空前活跃,与以往相比中国为了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国家形象和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选择将更多的本族文化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了当代文化领域的主旋律。作为对“文化走出去”战略强有力的支撑,外语类高校肩负更重的担当,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高端人才。但在此人才培养转型期,大学外语教学中更多的文化符码在教学中被忽略,学生对他者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感知而非认知,直接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不达标,外语能力无法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匹配,跨文化处理能力缺失甚至丧失,新时期的外语人才培养战略无法完全实现。同时,新时期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更注重他者文化为我所用,与本族文化兼容并蓄,特别是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文化语境下,更应该深耕现有的课程设置,在传统外语教学以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培养模式下逐步的将能力、特别是文化承担能力赋予学生,让同学们在学习他者文化的基础上深刻的认同本族文化,生成自发性的民族自信。

根据我们先期收集的毕业生工作单位人才反馈意见来看,75%的用人单位都表示在大学阶段应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应把综合素质培养和外语能力构建并重,本次教学改革也正是从这一急迫的需求出发来设计相应的改革方案。修订版的《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指出:“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对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本校地处西北,从地缘结构而言,对于学生接触跨文化语境实景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短板就应该对跨文化课堂进行重新构建和开发,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文化承担力,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辅助活动来践行这一文化承担力。

基于以上调查和研讨,我们以2014和2015级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专业为研究班级,共进行了两轮授课,从中发现并总结了在西、葡语语境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的特点和难点,以及未来有待开发的有意义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二、宏观教学体系下的西、葡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目标

培养西、葡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满足新的学习诉求,构建新的西、葡语课程体系。经过此项改革研究,我们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以下指标的细化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来考量和设计的。

1、从学生角度而言,应该注重能力培养

(1)细化语言能力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共同构成了大学外语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课必须与语言技能课充分打通关联,在平时的语言技能授课中充分重视语用原则,如:礼貌原则,话语会和原则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用使用。此外,也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语言策略能力的输入,如非言语交际能力等。

(2)提高思辨性思维能力。思辨性思维能力是智商、情商以及元认知的共同体现,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学生在智商的基础上通过共情能力来完成一系列的交际活动。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共情能力被诸多学者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共情性代表个体是否具有文化敏感度,以及对文化差异的宽容度和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思辨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学生外语能力质的提高。

2、从教师角度而言,应提升文化素养

(1)教师必须构建跨文化交际培养的教学理念。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理念必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文化与社会的深层关系,而目前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文化能力培养构建,同时也需要从顶层设计这一角度来考虑更多的教学支持项目。

(2)必须不断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现有的体系与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此次改革授课,我们发现应该更多的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外语的本体出发,构建外语的跨文化、跨学科体系,而这一体系是少不了其他社会学科的参与的,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构建和实现。

除此之外,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西、葡语跨文化教材开发,目前市面上的教材还都是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的教材,如果仅以此类教材为授课的依据会衍生出很多问题;与此同时,创新课堂设计,强化跨文化培养的内涵建设;创新改革评估体系,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元评价,才能够使跨文化课堂的生态实现平衡。

三、宏观教学体系下的西、葡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项目旨在探讨宏观教学体系下西、葡语跨文化教学课堂的共建,同时为课程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核方案。其中包括:决定课程知识框架,搜集资料充实框架,课堂实现,以及评价反馈。可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教学准备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具体、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第二,课堂案例的搜集。尽可能的搜集与对象国相关的真实案例,并加以优化,使其能够准确选取知识点,引入课堂内容,达到铺垫知识、引发思考、激发兴趣的作用。

第三,教學实施策略研究。如何创设有利于构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何组织作业讨论及个性化指导形式,继而引导学生形成新认知结构。

第四,教学评价策略研究。本门课程我们采取的是多维的教学评价策略,力图通过形成性评价来真实的反映学生跨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采用的形式有小组作业,个人展示,模拟答辩等多个环节,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实施,很好的辅助我们完成了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测评。通过相应的测评,我们也发现了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应用能力之间的隐形桥梁,从而可以深挖课程改革整体模式,构建一体化的外语素质教育体系,为最终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奠定智力基础。

四、宏观教学体系下的西、葡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的时间、对象、方法

研究时间:2016年10月-2018年10月。

研究对象:西、葡语专业2014级、2015级学生。

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法。收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和经验文章,为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预设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观察学生活动、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法等途径进行研究。

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测试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法。针对项目的进程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本项目组内部成员对课堂效果、学生反馈等方面的讨论,总结整体教学体系中需要提高和改进的部分。

五、宏观教学体系下的西、葡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分为五个阶段:

理论学习与案例整理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1月)。深化跨文化交际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上述理论与本研究课题的联系性,搜集跨文化案例,并以跨文化案例为基础划分授课模块并搭配相关理论的输入,系统形成第一阶段授课的基本模式及预期效果。

第一阶段实践(2017年3月-7月):进行第一轮授课,并在授课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继续优化授课模块的组成以及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反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出自己切身的体会,并给予建议和意见。

第一阶段总结(2017年9月—12月)。结合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以及问卷的具体分析结果,考量该课程第一阶段实际操作的有效性,再次分析课堂中使用过的跨文化案例,深究这些案例的课堂使用效力以及深层次的再开发潜力。与参与第一轮的授课教师进行经验总结及分析,修改课题研究计划,反思改进课题实验过程和方法。

第二阶段实践(2018年3-7月)。根据第一阶段的优化方案,整改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并适当的加入翻转课堂环节,课堂上采用案例+主题的板块性授课,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论文撰写,后接受学生提问并做出回答,从根本上突出理论学习的实践力;采取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慢慢过渡到论文+形成性评价系统。针对第二阶段教学进行问卷并统计反馈结果,分析相关数据。

总结阶段:(2018年9月—10月),收集整理两阶段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并完成总结报告,系统设计未来教材的结构和改革的推广实验计划。

六、宏观教学体系下的西、葡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的成果

2016-2018年我们共进行了2论改革试验,受试学生合计超过180名,通过第一轮的试验之后及时进行了改革方案的整改,并结合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为学生创造了相应的实践机会。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我们团队发现宏观教学体系下的西、葡 跨文化交际教学应该在吸收英美国家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础上,以西、葡语语言对象国的跨文化案例为基础,不断深化和挖掘新的课堂内容及其价值,并且应该更多的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以及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研修和产出能力,将该课堂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初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跨文化研究能力。对于具体结论我们进行了如下总结:

其一,教材方面:在两轮的教学改革中,授课教师在前期搜集跨文化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跨文化理论,形成了相对有系统性的课程课件,并根据外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入了中外文化对比的环节,这在西、葡语教学领域是一次大胆的实践和创新。

其二,课程形式方面: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此课程的授课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增长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采取了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共研、情景模拟等授课形式,通过上述方法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具有了相对主动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构建文化知识意义和培养文化探究的能力。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都有所增强。

其三,师资建设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我们发现,此次改革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会更高,我们主要采用分散备课,集中交流的模式,并且主讲教师还参加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为项目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

其四,考核形式:我们抛弃了传统的论文考核模式,而是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这样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主动性加入到教学当中来,我们组织小组论文模拟答辩活动,以这一形式来充分调动所有同学的主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经过两轮的实践,我们团队发现该考核模式更为科学和有效,这是与其他跨文化课考核构建是不同的。

项目形成的成果紧密结合本校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了学生们对文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拓展课堂形式的同时,充分考虑与两语种的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课进行有机的对接,在语言和文化学习上两手齐抓,充分践行了全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这一改革的成果对于西北地区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改革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

七、宏观教学体系下的西、葡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讨论与展望

1、存在的问题

课堂中实际使用的真实跨文化案例较难收集,不能系统形成课堂讲授模块中的辅助资料,从而使西、葡语横向教学联系在某些环节失衡;可以使用的相关对象国跨文化参考教材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整理讲义形成系统的参考资料;教师授课中缺乏可借鉴经验,课堂的授课方式及评价体系还需不断修改、完善,形成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策略;该课程需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特别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

2、今后的相关设想

课前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SPOC微課作为课件使用,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抱有更大的兴趣,也进一步实现课堂的延展,实现课堂效度的提升;更多的开设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跨文化实践机会,在感知知识的同时去践行知识,形成在跨文化构建基础上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35.

[2] 李凤英,贾振锋,孙日明.纽曼大学理念下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探究[J].2016.10.100-102.

[3] 卫岭.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2012.18.118-123.

[4] 郑晓泉.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初探[J]. 2012.29.88-89.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