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质导向下西安“城市双修”实施路径研究

2019-06-28 00:18张帅兵范少言周丹王泽刘喆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西安

张帅兵 范少言 周丹 王泽 刘喆

【摘 要】 本文从城市品质视角下解析“城市双修”建设内涵,进而对西安“城市双修”需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探讨:生态系统——融入人文休闲功能;社会系统——注入文化旅游功能;居住系统——完善提升居住功能;支撑系统---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为西安城市发展转型,走“集约、节约、紧凑、精明”的开发建设之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品质;城市双修;实施路径;西安

2015年为解决我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过快,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下降,场所活力逐渐减弱等问题,[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作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城市发展转型、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活力、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2017年西安入選“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对改善西安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本文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探究西安实施“城市双修”需注意的问题,进而分析探讨西安市实施“城市双修”可行性路径。

一、城市品质视角下“城市双修”的内涵

城市是以人为核心,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于一体的多元复合系统。城市品质是城市品牌与发展质量、生活品位与质量的综合体。城市品质重在“品”与“质”的结合,即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品”即“品位”通过市民的主观感受反应精神层面诉求,“质”即“质量”通过城市发展水平反应市民物质层面需求。[2-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城市发展由“粗放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量的追求转向以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修和补”重在整治、治理及实施举措,城市修补重在控制、引导,强调合理开发、有机更新;生态修复重在管控、治理,强调管治结合、绿色发展。“城市双修”出发点应落在人居环境五大系统——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以人为核心,统筹自然、社会、居住、支撑四大系统,通过生态修复、文脉修补、空间修补、功能修补、特色修补完善城市功能,恢复或再生城市交往空间活力,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双修”从民生角度来讲,将着重强调“品质之城”的建设,以市民关注的问题为着力点,完善民生服务设施,营建民生之城、宜居之城;从城市特色角度讲,“城市双修”应以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肌理、体现特色营造、恢复人文活力为宗旨,完善修复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并修复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文脉的建筑和街区,以此来挖掘城市的传统文化资源,展现城市的特色,打造文化之城、特色之城、宜游之城、品牌之城。

二、 西安实施“城市双修”问题探析

1、生态环境与多元文化融合问题

“城市双修”重在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的双重治理与融合。西安作为历史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有“八水绕长安”环境特色,今有“八水五塬”景观结构。水系孕育了延续千年的文化,是了解古时引水和漕运文化的重要渠道。现代社会在治理城市环境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从而造成水文化及延伸文化缺失。多元社会展现多元文化,多元文化需以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来体现。因此,在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空间的营造及生态环境与多元文化融合,提升西安环境品质,体现西安景观特色。

2、基础设施供给量与配置均衡问题

随着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将会为城市基础设施增加超负荷压力。以西安老城区而言,由于便捷的交通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人口,但老城区的基础设施都是基于原有的居住人口规模进行配置的,随着人口容量不断扩大,其建设强度和人口总量超过了基础设施的承载力。由于原有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偏低、设施老化和长期超负荷运转等原因,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配置失衡及设施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整体功能失调。

3、历史性空间保护与城市发展问题

西安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拥有众多历史遗存建筑、遗迹及帝陵等,历史建筑、遗迹是城市更新、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载体。而“千城一面、钢筋混凝土”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代名词,其与历史性文化空间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西安市消失410处,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4]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融合不足,大大破坏了城区的整体面貌,其历史性文化空间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问题依旧突出。

4、路网尺度及密度与空间活力问题

“城市修补”最终目的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公共场所、提升街道品质、恢复空间活力,大尺度、低密度的城市路网对缓解城市交通,便宜居民出行等问题收效甚微。西安老城区受整体用地布局的影响,区内商业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而道路支路网密度低,停车设施不足,原有配建标准偏低等,导致内部道路设施不完善,交通问题和停车问题趋于严重。

三、西安“城市双修”实施路径

西安“城市双修”实施路径本着“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自然、社会、居住、支撑四大系统为出发点,对城市呈现出的物质及非物质形态——自然环境、景观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文化形态等进行综合整治、修复。

1、生态系统——融入人文休闲功能

针对城市生态景观,学者们常把城市生态系统空间格局概括为“点、线、面”,点即散布在城市内景观节点;线即以河流、交通为纽带,将各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景观带或生态廊道;景观带相互交错最终形成城市独有的生态网络体系。城市廊道即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道路、河流、绿化带等景观空间的集合体。在城市的建设中,廊道不仅对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改善、修复与保护作用,并且能间接促进城市文化与景观的融合,打造适宜的人类活动交往空间。因此西安在实施“生态修复”的同时,也要注重城市内生态廊道的“修补”,修复因城市发展被割裂的生态景观,加强西安市外围与城市内部景观的联系。其次,加强河流沿线生态治理,建设沿河绿带、滨河风景区,融入步行活动空间,打造城市绿色空间,[5]围绕文化及景观,营造开放式城市生态文化休闲空间。

2、社会系统——注入文化旅游功能

西安作为历史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历史文化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城市风貌独特。“城市修补”应注重西安城市风貌及历史文化的修补、城市特色及活力空间修补,将文化旅游功能注入的西安社会的方方面面,恢复历史文化交往空间的活力,完善城市社会职能,突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记忆、文化名牌、城市特色。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风貌是城市内在文化与外在环境形态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本身所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形态结构、文化格调等,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最有个性的标志。历史文化是城市独特风貌的根本,西安“八水绕长安”、帝陵、汉唐文化、城墙等皆是其独特风貌的体现。西安实施城市风貌及历史文化修补时要本着“保护为主、微开发为辅”的理念,通过保存历史遗存的物质要素来延续和体现西安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以维持历史留下来的现成的物态文化建筑和场所,对历史文化景观特色采取保护、再开发,对自然水系、历史遗迹等进行修复与修补,恢复城市记忆。其次,在文化基础上融入旅游功能,以保护加创造为主要手段,将集体记忆转化为物态的创新的城市空间场所,提升城市印象及空间活力。

3、居住系统——完善提升居住功能

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住区追求的最终目标,公共空间的舒适度、配套设施的完善度是提升住区品质的重要因素,品质型住区的营造应当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住区人口结构多样化致使其功能的多样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其活动类型不同,儿童及老人趋向于娱乐性的户外运动、工作人群更倾向于自发性的户外运动。娱乐性运动场所包括广场及运动设施的营建,自发性运动则是运动路径及景观欣赏路线的选择。因此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需求,完善其配套基础设施及活动场所,提升其服务功能及场所活力。城市住区修补以城市设计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为出发点,从区内交通、景观及休闲区着手,完善市民居住生活系统(图2)。

4、支撑系统——提升区域服务功能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衔接能力,优化城市交通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是西安进一步提升区域服务功能及提升街道品质的重要一环。城市交通和市政实施犹如城市的骨骼和血管,维持着城市的运作、保障市民的生活,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从居民需求角度,随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边缘区,市政设施缺乏或者利用效率低,而中心区市政设施又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合理分析设施服务范围及配建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及分配失衡问题。[6]其次,打通城市内断头路,完善城市道路网系统,增加市内道路网密度,提升道路连通性及通达性,促进城市交通微循环,提升居民出行便利度。从城市安全角度,优化交通管理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对城市交通智能管控即智能交通,完善城市道路服务水平。定期排查管道安全,及时更换因年久失修老化的管道,加快对质量差、违规建设的市政设施改造。

四、结论

建设品质城市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阶段性目标,“城市双修”是提升西安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西安建设品质型城市是长期、动态、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城市双修”应秉持“生态优先、保护城市生态本地,杜绝粗犷性大拆大建、采取有机的城市微更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鼓励市民参与其中,共同营造人性化公共活动空间、市民交往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历史文化空间、生态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2016年中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方网站》.www.cn.undp.org.

[2] 张舰,李昕阳.“城市双修”的思考[J].城乡建设,2016(12)16-21.

[3] 胡迎春,曹大贵.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06)63-70.

[4]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西安市政府办公厅,2012,6. http://www.xa.gov.cn/websac/cat/362/362286.html.

[5] 裴成荣.国际化大都市特色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6] 杜立柱,扬韫萍,刘喆等.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李七庄街为例[J].规划师,2017(03)33.25-30.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西安
Research on Practical English Rhetoric Education Based on Applied Talents
我的西安印象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